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犯罪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影响犯罪的因素很多。对我国现阶段犯罪有影响的因素,我们可大致举出几点:如外来腐朽思想的侵入、人口的膨胀、流动人口的增加、都市化的趋势、经济的发展及过热的消费心理等等。在诸多因素中到底那几种因素对犯罪确实有影响,该因素是引起犯罪率上升,还是促使犯罪率下降,有些方面大家的意见比较一致,也有许多方面在理论界争议很大,特别是经济增长到底使犯罪率上升还是使犯罪率下降,存在着截然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犯罪发展的研究中,社会失业率的高低历来是社会犯罪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相关因素。所以,不管是哪一个社会的统治者,在犯罪对策的研究中,都将解决失业问题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对策。谁都无法否认的一个规律是:如果一个社会失业率高,那么肯定不会很稳定,其社会犯罪率也一定是高的。譬如,“文化大革命”之前社会犯罪率所以那样低,在众多的重要原因之中,高就业政策的实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背后的经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过程中经济形态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使犯罪率迅速上升 ,团伙犯罪的大量存在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为其形成提供了组织结构和行为模式 ;正在进行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不完善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经济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无业人员增多现象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提供了人员主体。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的犯罪率不断上升,犯罪的性质也一步步恶化,使青少年犯罪成为当今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最突出问题之一。本文以犯罪的现代化理论为大背景,用实际调查所得的数据和资料揭示引发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三种主要社会机制。这些引发犯罪的社会机制反映出社会在结构上的一些矛盾,只有消除社会矛盾,才能破坏犯罪的社会机制,有效地减少  相似文献   

5.
犯罪现象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制约。文化因素往往因其特有的滞后性而作用于人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外部文化氛围,它对犯罪具有超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连绵性影响。内在心理机制和外部文化氛围的巨大震荡,对犯罪指数即社会中犯罪率的高低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笔者认为:改革开放后“屡打不下”的犯罪率,与我国正在经受的传统文化断裂的剧烈阵痛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6.
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13年前党中央就提请全党重视解决这个问题.自那时以来,我国政府、社会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教育、改造等多种手段,采取家庭、学校和社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10多年来,我们虽然在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但是青少年犯罪增长的趋势一直在起伏中发展.粉碎"四人帮"后,青少年犯罪急剧增长的势头虽然一度得到遏制,1982年至1984年青少年犯罪率甚至连续3年下降,但以后几年,青少年犯罪率却有所回升.特别是近二、三年来,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加较多.青少年犯罪的形态也正由传统的犯罪向现代  相似文献   

7.
犯罪率是作案人、被害人以及执法机关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警察的统计在各种统计中更为重要 ,警方的立案是犯罪行为进入刑事司法系统的第一道关口。《犯罪率的制造》一书通过实证分析 ,指出影响警察制作犯罪记录的主要因素有犯罪的危害程度、报案人的意愿、报案人与嫌疑人的关系、报案人对警察的尊重程度、报案人的种族和社会地位等  相似文献   

8.
西部开发过程中犯罪总量和犯罪率的上升不可避免。根据犯罪原因学说价值崩溃论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犯罪持续增长是一种趋势。犯罪率的高低从一个侧面反映社会活力。因此 ,对西部开发中的犯罪现象不能一味严打严防 ,而应制定适当策略 ,突出打击重点。  相似文献   

9.
有组织犯罪的对策理念方面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对日益猖獗的有组织犯罪不以为然;二是对现实的中国有组织犯罪过分夸大渲染;三是宣传上的神秘主义;四是警方的种种失误。  相似文献   

10.
犯罪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19世纪犯罪急剧上升之后,到本世纪仍在继续增长。如今,发展中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也遇到了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所遇到的问题——犯罪率的激增。二百年来,世界范围内犯罪发展演变的轨迹证明,现代化进程所引起的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一系列变化,对大多数国家的犯罪率和犯罪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这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全世界纪录的犯罪数:1975年为3.5亿件,1990年达5亿件,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在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