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私人书信是一种物,所有权人有权依据《物权法》自由处分该信件,包括对私信的转让、抛弃、拍卖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私信原稿所有权人与私信作品的著作权人非同一主体,如果将私人书信作品类推为文字作品及未发表作品范畴,不仅导致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难以适用,且其与公众知识获取、隐私权等制度间的困境亦不易协调,因此,需要在个案中进行利益平衡。在制度设计层面,借鉴国外立法将私人书信作为“特殊作品”予以规定,并专门构造其发表权制度。同时,通过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来完善私信作品的保护,以协调其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私人书信具有我国著作权法中所规定的"作品"的四个要件,属于我国著作权法上的作品。私人书信的著作权归书信人所有,所有权归信件所有人所有。当人格权与物权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保护人格权。文学作品的私人书信未发表时,著作权人去世的,要对继承人的顺序进行明确;信件所有人要对信件进行拍卖等商业活动时,应当征得书信作品权利人的同意。拍卖私人书信,应注意维护隐私权;应当建立拍卖审查制度,规范拍卖公司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当肖像权与肖像作品的著作权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以及如何协调我国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仍属于法律上的空白。著作权与肖像权冲突有历史原因,也有根本原因;著作权与肖像权冲突的类型多样,理论上争论颇多。我国《著作权法》对于委托作品,采取了与英国《著作权法》(1988年)基本相似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肖像权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关于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我国著作权法在区分一般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的基础上分别予以规定.但在劳务派遣的情形下,由于其三方主体间的特殊关系,如果严格遵循著作权法中关于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分配的规定,就会在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产生争议.如何解决这种冲突,使劳务派遣中职务作品的归属得以明晰,可以在明确三方主体间法律关系性质的基础上对现行著作权法做出相应的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交易的扩大 ,尤其是我国业已加入WTO ,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日趋完善、健全 ,但在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中 ,对于《合同法》中所规定的无权处分与《物权法》等相关规定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发生冲突时如何协调 ,法律规制尚待完善 ,而且在司法实践中该如何界定与协调二者之关系 ,迫切需要法律加以规制 ,以便具体操作的便捷性 ,从而起到其保护之作用。文章从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分别立法规定着手 ,以二者之间矛盾与冲突为切入点 ,逐层分析产生二者之冲突的原因 ,最终提出解决二者冲突之方案 ,从而达到协调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著作权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之间存在冲突,但是二者在根本上又是一致的,在作者权利的行使与数字图书馆使用作品的利益维护之间能够找到一个既现实又合理的平衡点。著作权法中规定的法定许可制度和合理使用制度不失为这一平衡点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著作出租权,作为著作财产权之一种,已为各国立法及国际条约所确认。创设出租权,其法理依据在于作品复制件是作品和载体的双重结合,出租者出租作品复制件,实质上是在出租依附于载体上的作品,因而赋予权利人享有禁止他人出租其作品复制件的出租权。我国于2001年10月27日修正的著作权法中,首次规定了著作出租权,完善了我国著作权制度,适应了国际义务的需要。但著作权法并未对出租权做详细的规定,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需要完善。一为著作出租权的取得方式,二为租金的支付方式,三为著作出租权的侵权救济,四为物权和出租权的冲突解决。本文联系国外法律规定以及相关国际条约,就我国所规定的出租权,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职务作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作品是一类特殊的作品。它的特殊就在于其创作是基于某种特定的义务,而不在于其内容,用途、价值或表现形式。根据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因而职务作品与非职务作品在表现形式即作品本身的属性上并没有任何区别,同样可以划分为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文学、艺术及科学作品的各种形式。它是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表现,又通过一种媒体的一定形  相似文献   

9.
2010年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第四条取消了原法对作品合法性要件的规定,只涉及对作者行使权力的违法规制。原法第四条虽存在立法瑕疵,但其对作品合法性要件的规定并无错误,修订中可对原法模糊之处作技术性处理而不应全盘否定。此次修法有违宪法精神和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同时也造成与现行行政法规的不协调等诸多弊端。建议著作权法恢复作品合法性要件的规定,在此前提下加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0.
版权一词,在我国法律术语中,等同于著作权,意指作品生产人依法所享有的民事权利。至于该权利的定义、指向、范畴等等,皆囊括于1990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所通过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中。该法的颁布于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从法律的高度对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予以了完善的保护。版权所指向的作品类别形式很多,《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了八种具体形式及一个另项。其中(一项),即:文字作品;(七)项,即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为期刊(尤指学术性期刊)所涉及的作品形式。笔者从事学刊编辑工作若干年,欲从期刊社的  相似文献   

11.
《著作权法》是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法律,也是规范编辑行为的法律。文章分析指出:目前期刊编辑在编辑活动中普遍存在对《著作权法》中关于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法律规定的违背。因而,学习和研究《著作权法》应该是长期的、自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只有具备法律属性的作品 ,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而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实质上是作品具有独创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非作品的内容。同时 ,根据作品的法律属性进行分析 ,应将作品的标题等“边缘”作品纳入著作权的客体范围 ,给予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
作品的时空性决定了作品的可续作性 ,作品的续作直接关系著作权人的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 ,应由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保护。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没有直接保护作品续作利益的规范 ,间接保护方法无法达到保护续作利益的目的。由《著作权法》创设作品续作权应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4.
以藏族“赔命价”习惯法为视角对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和解制度进行探析。“赔命价”制度是藏族独特的宗教、历史、地理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习惯法,其不可能予以简单的消除。在“赔命价”制度与法定刑事和解制度存在冲突的情况下,若欲既维护国家制定法的尊严又尊重民族习惯法,便需要我们通过制度设计把“赔命价”习惯法纳入司法程序中来。  相似文献   

15.
著作权登记制度微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作权登记制度是世界许多国家实行的制度,它对著作权的归属、行使、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著作权法中没有关于著作权登记制度的规定,该制度主要体现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办法、条例中。我国应在著作权法中增加登记制度的基本规定,同时另外制定单独的著作权登记法。  相似文献   

16.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促使我国形成“三法系、四法域”的独特法律体制。自然人作为民事法律关系最重要的主体 ,其民事行为能力的确定关系到其所从事民事行为的有效性。四法域有关这一制度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法律冲突 ,并且在属人法的确定上亦有所不同 ,本文通过对四法域法律制度的比较 ,以及对属人法理论的换位思考 ,试探讨解决这一区际法律冲突的途径 ,并结合《民法典 (草案 )》第九编的有关规定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电影著作权原始归属制度承载着激励电影创作的重要价值诉求。大陆地区《著作权法》明确承认导演、编剧等人为电影作品的作者,但并未赋予这些作者完整的著作权,而是将电影著作权明确赋予制片人。尽管台湾地区"著作权法"未直接规定电影作者的具体范围,也未规定电影著作权原始归属于制片人,但毫无疑问的是,电影作者在台湾地区"著作权法"中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严格而言,两岸电影著作权原始归属制度各具优点及缺失。我们可从电影著作权的主体、电影著作权的财产权等方面寻找两岸电影著作权原始归属制度的改进路径。  相似文献   

18.
商品化权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一种权利类型.国际组织及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其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商品化权,有关权利只能通过《民法通则》中的人格权相关规定或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特别法予以保护。但按照上述保护方法和途径只是保护商品化权的某个侧面,在保护范围争强度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目前没有明确立法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现有法律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来逐渐实现对商品化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国际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与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议管辖是当代各国管辖权法律制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协调国际管辖权冲突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在介绍了协议管辖制度的发展及各国内法和国际立法关于协议管辖制度的规定后,对协议管辖中默示协议管辖的界定、意思自治的限制及管辖协议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改我国民事诉讼法相应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不起诉可分为法定不起诉、酌量不起诉、存疑不起诉、无罪不起诉。不起诉制度有其自在的价值追求 ,对公正、人权、安定、效率的追求。但同时 ,具体的法律规范与不起诉制度的价值追求又有冲突。这种冲突应通过对价值追求的评价 ,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来合理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