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使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本文从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条件出发,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去个性化状态如何导致不道德行为,并提出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新话语”的“狂欢”特质是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参与意图、话语平台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多元性等语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话语”杂糅了多种文类特点,凸显了多模态、元话语、多级隐喻、多维互文等符号机制的表意功能和对话性的社会意义。看似无原则、无主题、颠覆一切的杂语式文化模式,蕴含着对权威话语独白形式的反对,更易为多声时代的大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个体处于群体中时会表现出一种个体独处时不会产生的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去个性化”。去个性化现象往往与不道德的消极行为联系在一起。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特点使他们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去个性化状态。本文从去个性化状态的产生条件出发,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分析了去个性化状态如何导致不道德行为,并提出避免青少年去个性化状态引发不道德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宽到可以涵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所论述的“文化”仅指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独立于政治和经济之外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这就是说,在本质上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社会在它的每一个历史阶段上,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与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压缩”的影响会波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包括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就我国来说,“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造就了改革开放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负面效应又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同样影响着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势和未来走向。一方面,“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使我们能够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技术、手段以及充分利用“先发”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创新资源,从而铸就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另一方面,“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也使我们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面临更加紧迫的现实任务和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从而形成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劣势。“时空压缩”双重效应下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要求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跨越式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和平发展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说谎是人的天性,侦讯中贪污贿赂嫌疑人虚假供述呈现自愿、屈从、内化多种样态.趋利避害的本能,高的智商、情商,位高权重、专业、一对一隐蔽性等特征,使嫌疑人供述更具欺骗性,侦讯难度更大.实践中侦查员对“承认所做之事的陈述”内心确信度很高;而对“否认所做之事的陈述”多有质疑,两种有悖常理的例外,恰恰挑战的是人的经验、思维定势和认知判断能力.经验与思维定势,既体现技能、水平,又易导致偏差、错误.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一切皆有可能,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真相只有一个.把握贪污贿赂嫌疑人的情境心理,借助心理学讯问技术、不失为破解侦讯难题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艳子 《人事天地》2007,(2):38-40
因为孤独,能唱“海豚音”的她只得了“超女”赛第三名。她的海豚音确实非比寻常,运用自如且有弹性,可以在各音律之间来回逐阶跳跃,大珠小珠落玉盘;因为孤独,她全唱一些“小毛头儿”不熟知的洋文歌,虽然首首惊艳,但别人说她曲高和寡,因为孤独,本早就该出名的她只能去当一个酒吧歌手。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送礼索官”,已经成为高校的普遍现象,大学生“送礼索官”现象,是不良社会风气在校园里的一种反映,是家庭教育世俗化的结果,是学校教育不公平的一种折射。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教育合力。“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戍长,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点所在,是教育价值取向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语言研究的人文主义传统中,美洲语言人文主义以其人类学的实践和语言相关性的思辩,给20世纪的文化研究以深刻的启迪。沃尔夫以美洲印地安霍皮民族语言的“事件中心”认知图式和“非虚拟空间性”为镜子,照出了各民族,尤其是欧洲民族的经验和认知的语言限度。沃尔夫的研究启示我们,语言体系和一种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思想体系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唯有将文化和语言整体对待,长期地、历史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同构关系才有可能被发现。  相似文献   

10.
道家的“法自然”的文化意蕴与“自然法”思想有着本质区别。第一,“无讼”与“尚法”:两种不同的法律态度。“法自然”认为社会和谐就是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冲突,没有法律,而西方“自然法”观念十分尊崇法律的权威与保障功能。第二,“天人分立与天人合一”: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第三,理性与和谐:两种不同文化要义。理性是西方“自然法”思想的精神内核,而“法自然”是要自然无为恢复宇宙原始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1.
“女汉子”是社会现实影响下的女性青年亚文化和女性社会角色定位,这些女性青年出身平凡却心存梦想,因孤独无依而渴望爱情,性格泼辣却为人善良,“女汉子”一词语义泛化,褒义色彩日益浓厚。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社会思潮的熏陶、艰辛的生活现实、新媒体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隐喻功能以及“女汉子”的自我角色认同和网络狂欢,导致“女汉子”热迅速爆发。“女汉子”热是女性主义在当代中国影响的结果,是一种社会进步。它将在促进社会发展、彰显女性独立人格、净化拜金主义婚恋观、缓解社会养老问题等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9073"养老格局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上海市社区养老政策如何正确定位社区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归纳了当前有关社区养老学术研究成果的特点,分析了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以"网状社区"为理念的"面对面"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并以此标准对上海市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政策进行了评价,指出其存在的各种不足,并结合网状社区的理念对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政策的改进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骂社火是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在骂社火的过程中,人们通过"骂"这种形式首先构造了一种狂欢的场域,在这一场域中,骂是作为一种娱乐的手段而存在的。社火所具有的传统娱神娱人的功能在骂中逐渐消退,乡村社会更多的是通过骂社火这一活动,得到了娱乐、宣泄,同时也进行反思。乡村社会通过骂社火这一活动实现了系统的自组织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顺应公安民警走访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适应社区警务模式的需要,创设社区民警"就地访谈"工作法很有必要。"就地访谈"是指社区民警在当班巡逻的过程中,基于自主判断,任意选择一个对象,在表明身份和说明意图后就地与其交谈,以期获取警方所需信息的过程。"就地访谈"工作法有自己的特色,区别于现场访问、入户访谈(调查)以及盘查。社区民警进行"就地访谈"要掌握一定的要领,对"就地访谈"获取的信息也要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和存储,并实现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5.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是文化资源丰富,劣势是文化企业小与散;泉州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外在挑战是文化资源被共享和文化产业激烈竞争,内在挑战是泉州许多市民逐渐淡忘泉州文化的人文价值;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机会得益于实施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和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市政府出台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泉州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分工协作,不断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6.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所谓的"互联网狂欢"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固定模式。话语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社会舆论走向。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官媒,在与新兴媒体抢占舆论高地的博弈中,由于政府公信力下降导致官媒话语被"习惯性质疑",在信息的即时性、交互性日益增强情境下,官媒试图重构权力话语体系,重拾话语权,以期走出正面临的塔西佗陷阱。  相似文献   

17.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批评的"个人主义"有特殊的含义,他主要从个人的消极思想态度这个角度来理解"个人主义",这既不同于胡适主张的健全的个人主义,也不同于西方政治哲学中的个人主义。毛泽东对"个人主义"的批评是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的,需要放到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加以理解。他对"个人主义"的认识为后来在价值观领域批判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毛泽东对个人消极思想态度和个人利益至上论的批评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管理体制,通过充实、强化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职能来解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推动社区建设。但这种体制在快速推进社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正确定位社区内政府组织的职能,梳理条块关系,培育、健全社区内各类组织,加强有关社区法规的制度建设,促进社区管理体制的良性运行和发展,都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社会浮躁病”的症状、特点、成因及其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浮躁病"是消极社会性格和失衡社会心理的一种病态,它具有多种具体的发病类型和表现形式,具有危害性、普遍性、传染性、私利性和衍生性等特征。当前,"社会浮躁病"已侵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蔓延之势。它的产生、泛滥和蔓延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源,必须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对替代服务概念的理解,通过考察日本在开展精神康复中运用替代服务的典型案例,探讨了替代服务的作用及对专业服务所产生的影响。替代服务与专业服务之间的关系既不完全等同于以往传统助人者与受助者之间的专业关系,又不完全体现为去专业化的朋辈支持,而是一种值得探索的独特关系。在这一独特关系中,精神障碍者自助开展的替代服务对社区精神康复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它与专业服务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支持、互相协作的关系,从而提升了精神障碍者的主体性与生活质量。正是在改善当事者主体性的意义上,文章认为建设精神卫生公共性需要发展替代服务,进而在本土社区精神康复之中,展望开展替代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