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中国目前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儒家伦理中“孝”、“廉”的内涵及其伦理特征,指出“孝”、“廉”本身分别属于私人领域中的家庭伦理概念和公共领域中的职业伦理概念;其次,探讨了儒家伦理把私人领域的“孝”延伸至公共领域的“廉”的论证方式,指出儒家伦理通过加深“孝”的伦理深度和扩充“孝”的伦理广度而使“孝”成为“廉”的伦理基础;最后,本文对于儒家伦理关于“孝”、“廉”及其相互关系的思想进行了伦理评价,指出了儒家这一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廉政建设的启示意义,并且分析了借鉴这一伦理思想时应当防止的不当做法.  相似文献   

2.
道德两难在儒家那里典型地表现为所谓的“家国冲突”,而儒家对此两难问题的化解方案通常被认为是采取了“舍国为家”的原则。然而,这一过分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理解方式似有误解儒家伦理真义之嫌:从孔、孟到公羊再到朱子的儒家经典文本中或能辨析出一套更深层的道德两难化解方案,即在“舍国为家”的表象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强调“经权相济”的更具实践智慧的儒家道德评价模式。如果这一解释是合理的,它将有益于深化对儒家伦理文化深度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在论辩儒家伦理时所面临的缺乏基本共识和同情性理解的僵局,进而能为促进儒家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恰当的认知起点。  相似文献   

3.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先秦儒家构建等级秩序的宗法血缘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伟兵 《求索》2007,(1):150-152
宗法血缘关系是维系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先秦儒家构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根基。先秦儒家认为,宗法血缘关系是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在基础,而“亲亲”、“尊尊”又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人伦准则和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5.
金耀基是中文学术界最早提出“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论题的学者,金耀基在这一论域的基本观点触发了流行一时的“后儒家假说”思潮,并为“东亚现代性”的论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贾谊承传了儒家的伦理思想,所以,他的美学有伦理美学化、美学伦理化的特点。同时,贾谊继承了道家的本源—本体论,并将道家的本源—本体论与儒家的伦理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得“美”也具有了本源—本体性。虽然“美”具有本体性、内在性,但是,贾谊认为,后天的教化、学习对“美”的最终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其精髓的儒家伦理源远流长。教育即文化。学校德育教育要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要旨,摒弃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从优秀文化传统和儒家伦理的精华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形成具有民族和时代感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伦理经典教育,有益于他们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瑶传道教中的佛教与儒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传道教存在着不少佛教和儒家因素。佛教和儒家的菩萨和圣贤有不少进入了瑶传道教的神灵系统之中 ,佛教的轮回转世、地狱说、因果报应等思想也存在于瑶传道教的观念形态之中 ,而儒家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对瑶传道教的宗教伦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瑶传道教中的佛教和儒家因素主要是从汉族道教中带入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9.
周天庆 《求索》2007,(5):142-144
关注人的情感是传统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伦理体系的起点、伦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伦理追求等方面。儒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情感培植、体认、强化、疏导机制,强化了它的实践功能,并为人们安身立命确立了根据。  相似文献   

10.
刘珍 《湖湘论坛》2006,19(6):82-83
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其合理因素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它对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儒家重视人生理想的确立和追求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生理想;儒家重民爱民的“民本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目的;儒家强调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儒家倡导的勤俭节约的艰苦奋斗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勤俭节约的人生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学校和社会大力推行儒家伦理教育,引起世人的关注。儒家伦理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加坡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新加坡作为战后“儒家文化圈”内的新兴工业国,其崇尚儒学则意味着传统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得到海外华人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哲学体系中,儒家的天道哲学观一直占据着支配的地位。儒家基于入世主义的宇宙观,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切体验都纳入天人合一的理想秩序之中,因此,儒家的哲学不是纯粹的哲学,而是通过人格化的演绎,集哲学、宗教、道德、风俗伦理、法律于一体。儒家凭借天命和神义所完成的哲学观,作为自然理性的延伸,确信  相似文献   

13.
由艺术的伦理化谈及伦理的艺术化──关于儒家“艺─德”学说的初步探讨沈壮海儒家美学是典型的伦理化美学,其所谓艺术,也烙着抹却不去的伦理化印记。换言之,儒家所谓的艺术,是始终指向并深深地切入了伦理的。这一点,早已成为我国学术界不争的共识。以这一共识为基点...  相似文献   

14.
历代儒家先哲中,北宋著名的唯物主义儒学大师张载所提出的气一元论、“天人合一”论和“民胞物与”论,汇集了中国古代儒学生态智慧的精华,其立论的体系性、命题的鲜明性以及它与现代生态伦理内容上的贯通性,都代表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智慧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2,15(5):30-31
近读池田大作《我的人学》中的一篇散文《忠实于自己》,有感于这篇文章对忠实观的探究涉及到人生的诸多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就此专门作一些议论。一中国古代哲人十分重视“忠”的问题,《忠经·天地神明章》就明确提出了“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的命题,认为在自然与社会当中,忠是人的行为和伦理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了。“忠”确是与“善”的行为(伦理行为)紧密相连的,孟子就说“教人以善谓之忠”①。“忠”是儒家鼻祖孔夫子学说的精髓之一,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②孔子认为,人只要…  相似文献   

16.
张方玉 《理论月刊》2002,(11):42-45
《论语》的德治思想通过个体道德修养形成其基本元素、通过家庭伦理构建其基本单元、通过道德教育发挥其调适功能、通过制度伦理维系其有效运行,展现出较为系统的“为政以德”模式,标志着儒家传统伦理政治构想的历史形成。  相似文献   

17.
<正> 1.由人道(“爱人”)精神屈从于宗法等级关系而产生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爱有差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要求的基本特点。这一特点,集中地体现为家族本位的、个性必须服从家族及社会等级秩序的族类整体意识。2.“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宇宙伦理模式,成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所理解和倡导的“自由”的特点。3.以德性主义人性论为主流,是中国古代人性的明显特点。由于宗法制的存在和正统儒家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统治地位,“人之初,性本善”  相似文献   

18.
唐德斌 《求索》2013,(10):217-219
本文所探讨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行政伦理规范是指“应为”模式的非强制性道德行为规范。儒家行政伦理规范思想在道德原则的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札”为道德规范的独特的结构体系。在现代社会传承这些思想对于提升高校教育者道德素质,规范高校教育者的行为,防止行为“道德失范”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师正 《求索》2008,(8):109-111
传统人居文化的核心即是伦理型文化,其基本范畴主要是以族居为特点的宗族制,以儒家伦理文化为中心的德治,以中庸伦理文化为建筑装饰取向的审美观。宗族制伦理文化核心是祖宗崇拜,主要特征即是男权政治。德治伦理文化的内核是礼,其德治的最高目标是达到即时的社会和谐。儒家伦理文化的中庸形成了人居建筑的审美取向,追求人与建筑的平衡与稳定,达到中和之大道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代,儒、道两家都在研究解决农业文明时期的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二是影响人和社会存在的天人关系。他们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但儒家强调的是个体“合”于社会,以人合天,道家强调的是个体“和”于自然,以天合天;他们也有相同处1.目的都是有所“为”,2.都注意个体人格的自足完善和生命价值,3.都是为了“人人合一”,终极目的都是“人”;儒、道的“天人合一”观又是互补的,道家为儒家找到了退路,儒家为道家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