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林斯娴 《国际问题研究》2023,(4):120-134+138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美西方国家抱团合作,操控其主流媒体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对俄舆论战。俄罗斯则绝地反击,与美西方国家及其主流媒体在国际舆论场激烈交锋。在这场国际舆论战中,双方为抢占道义制高点,竞相综合运用各类传媒新技术及舆论战技巧,尽可能打击、唱衰甚至抹黑对手,鼓舞己方士气。美西方与俄罗斯的舆论交锋显示出21世纪“混合战争”场景下国际舆论战的一些新特点,这些特点将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  相似文献   

2.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年来,对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后冷战时代国际秩序逐渐崩塌,国际政治的阵营化和国际经济的逆全球化趋势增强,全球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新军事技术的运用正将人类引向一个“新的战争时代”。美国利用乌克兰与俄罗斯打代理人战争,借机强化同盟体系,稳内、笼欧、制俄一起推进,成为这场危机的最大获益者。在西方支持下,乌克兰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大增,俄乌双方均不会轻言求和。俄乌僵持将导致冲突长期化,进而推升核战争的风险。与此同时,谈判控制危机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危机向欧洲提出了战略自主重要性的命题,向亚洲国家发出了警惕美国在本地区挑起新的代理人战争的警告。中国发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为当事方走出危机和国际社会构建持久和平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2014年欧洲和国际能源市场总体上并未呈现大起大落态势,全球油气价格反而稳中有降,这一表象的背后隐藏着俄、美、欧之间复杂的能源博弈。虽然俄罗斯没有如2006年和2009年那样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能源供应也未成为本次危机中威胁乌克兰和欧盟国家的焦点事件。但鉴于俄、乌两国分别是全球最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过境国,能源仍可能是俄、美、欧各方推进自身内外政策的重要工具。在此次危机中,俄罗斯“以我为主”,坚持政经分离的政策,不希望政治冲突影响自身能源利益。美国“主动进攻”,试图通过金融工具来影响能源价格,利用俄罗斯经济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一面,对俄罗斯施加压力。相比之下,欧盟在能源供应来源方面虽然仍旧处于弱势和被动地位,但已开始加速多元化步伐,并将继续强化与美国的合作。俄、美、欧三方激烈的能源博弈,围绕地缘政治的权力逻辑和全球治理的建章立制逻辑而展开,直接推动俄罗斯能源出口重心东移,为中国主动对俄施展能源外交、中日韩能源合作以及中美能源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作为世界能源领域的需求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以确保充足的外部能源供应和国内能源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浅析克里米亚入俄事件中的舆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马璐 《和平与发展》2014,(3):103-110
2014年3月,克里米亚议会宣布从乌克兰独立,加入俄罗斯联邦,这一举动遭到乌克兰美国及欧盟的强烈反对;联合国大会投票表决克里米亚公投无效;俄罗斯却态度强硬,宣布接纳克里米亚入俄。在这一事件中,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及欧盟多方角力,通过舆论相互指责、争取民心,上演了一场引人注目的舆论战。分析这场舆论战的基本特点和成败得失,可以了解政治宣传在一场突发事件中能够发挥何等的威力和宣传效果,因而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乌克兰危机的历史经纬与现实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克兰政治危机迅速演变为美欧与俄罗斯之间争夺乌克兰的对抗,并导致克里米亚脱乌入俄,这是近些年来推动世界格局进一步变化的重大事件,其后续效应深远。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加上其国内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积重难返和西方插手而导致,如果乌克兰从此成为美欧同俄罗斯角力的前哨阵地,不仅可能导致乌克兰局势的进一步复杂化,而且也将毁掉美欧试图把俄罗斯纳入与西方合作的国际体系的希望。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出路还是在于各方通过谈判实现。从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冷战尚未结束;美国霸权还在衰弱;中国执行正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6.
2013年末爆发的乌克兰危机一波三折,局势不断恶化。作为危机的外部直接参与方,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在乌克兰展开激烈博弈。美欧对基辅独立广场示威活动以及推翻亚努科维奇政权给予支持,而俄罗斯也随即采取报复措施,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版图,西方为此对俄实施冷战后最大规模经济制裁。尽管,俄美欧各方积极参与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外交斡旋活动,但三方在乌克兰危机中各有战略考量,不断对乌克兰施加各自的影响,使得乌克兰国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前景难以预测。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乌克兰实现无核化目标后,对乌政策的本质就是支持乌克兰的独立,遏制俄罗斯的崛起。其表现有三:一是坚决维护乌克兰主权领土完整,二是推动乌克兰加入美国主导的大西洋一体化,三是帮助乌克兰摆脱对俄罗斯的经济能源依赖。乌克兰危机后美国的种种举措是这一政策在特殊时期下的更鲜明体现。美国的对鸟政策从属于对俄政策这一根本特点,决定了美俄在乌克兰的对抗更多是一场战略意志的比拼,而非战略利益的较量。未来美俄以某种方式化解危机走出对抗的可能是存在的,乌克兰陷入内战后美国的新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美国政府视中国为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并进行遏制打压,激起中国的强烈反对,而舆论战是中美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舆论战涵盖的议题广泛,影响波及全球,并发展到意识形态对抗和互相驱逐媒体从业人员的地步。中美双方的舆论攻势和各自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的特点息息相关,其阶段性效果与中美既有的国际影响力相匹配。在美国对华大打舆论战的情况下,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形象受损,但在国内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提振了士气。未来,美国可能仿效针对苏联和俄罗斯的做法,将舆论战更多地和心理战、政治战相结合,以服务其遏制中国的目标。为增强自身的国际传播力,更好地服务与美国的舆论战,中国需要维护好政治安全,提高话语和叙事能力及舆论反击效果,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融合,并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传播的重点,以逐步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2022年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美国与俄罗斯在网络空间展开激烈的舆论博弈,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成为活跃的“新战场”。新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国际传播全球布局,调整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策略。2002年以来,美国专门的政府媒体管理机构制定了六份国际传播发展的五年规划,成立了中东广播网络,并对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等媒体进行了调整和转型,不断创新媒体传播手段,目的是在新传媒生态中延续其国际传播的霸主地位。俄罗斯始终是美国的重要对手,美国政府媒体不断加强和调整对俄罗斯传播的布局、定位和策略。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美国进一步将俄罗斯升级为敌手,把打击“虚假宣传”和“反进攻”作为重点战略,广泛应用网络数字和社交媒体平台、加强技术规避应用研发、实施针对“Z世代”和“千禧一代”等重点受众的精准传播策略,对俄罗斯进行舆论打击。本文通过解析美国官方媒体机构发布的六份传播战略规划,全面梳理了美国政府的国际传播战略发展演进和对俄罗斯的国际传播战略特点,分析了新媒体生态中美国国际传播战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空袭以来,国际社会要求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呼声日趋强烈,对科索沃问题的斡旋力度明显加大。 一、俄罗斯 在科索沃冲突中俄支持南联盟主权领土不可分割的原则立场,但不愿直接卷入冲突,力图通过自己作为中间调停人的角色,通过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反战力量,努力使科索沃冲突纳入政治外交解决轨道。在北约对南进行空袭之初,俄的态度以硬为主:3月24日,叶利钦即发表声  相似文献   

11.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俄罗斯外交转向东方。俄罗斯民众对中俄美大国的三角关系看法有所改变,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俄美之间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大多数俄罗斯人对美国持负面看法;乌克兰危机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俄罗斯民众对华评价总体上越来越友好。由于对中国的依赖、特别是经济依赖进一步加深,俄罗斯对中国仍存在一定的防范心理。在此背景下,中俄应进一步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坦率就敏感问题交换意见,以增进相互了解、消除疑虑、加强战略互信。  相似文献   

12.
正乌克兰危机爆发、继而克里米亚半岛并入俄罗斯,俄罗斯与美欧关系陷入冷战以来最低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指责俄罗斯"侵吞乌克兰"的同时,联手孤立并制裁俄罗斯。目前的制裁还主要是冻结俄罗斯一些官员的资产及限制他们入境,个别银行和公司也被列入制裁名单。这场自俄罗斯独立以来最严重的外交危机必将对俄罗斯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未来俄  相似文献   

13.
“诺曼底模式”是欧洲核心国家法国、德国就和平解决顿巴斯问题而提出的政治方案,也是它们对俄采取谨慎接触外交的具体体现。维持高层对话、由欧安组织进行第三方监督,以及法德居中调解均是具有鲜明欧洲特色的危机管理方式。这一模式一度将2014年的俄乌对抗冻结在顿巴斯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接触和对话,它是基于现实主义均衡理论的“法国模式”与自由主义相互依赖理论的“德国模式”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全面剖析“诺曼底模式”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原因,认为除法国、德国的协调作用外,历史造就的四个外部条件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美国的委托授权和英国的袖手旁观、俄罗斯的认可和忍耐、乌克兰的无奈顺从,以及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的私下不满。鉴于乌克兰后来无意履行协议且对“诺曼底模式”失去兴趣,俄罗斯对法、德协调失去战略耐心,美国接管并主导西方的对俄政策,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倾向依赖美国和北约采取对俄强硬的态度,“诺曼底模式”随着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全面升级无力延续。在地缘政治的冲击下,法、德主导的制度性安排无法继续生效,但未来俄乌冲突发展到和平谈判和战后维和、重建阶段,改良升级后的“诺曼底模式”依然可以作为终结这场冲突的一个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14.
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作为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反映的是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整合国内媒体资源,组建了对外传播航母,尤其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T)的创建,向国际社会传递出不同于西方国家媒体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俄罗斯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被动局面。俄罗斯媒体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表现,引起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不满,导致俄罗斯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领域展开了激烈较量,美国对RT电视台的制裁和打压,充分展现出两国媒体国际传播博弈的激烈程度。本文通过分析美俄两国围绕RT电视台在媒体国际传播博弈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归纳出媒体国际传播博弈的本质和特点以及带来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发端于是否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地位协定,表面上是各派政治力量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分歧,但实质上代表着冷战后不同价值观在乌克兰的一次剧烈冲突。本文认为,价值观是影响人们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乌克兰危机是价值观冲突的结果。导致价值观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主体利益分化是其社会基础;西方文明与传统斯拉夫文明认同差异是其文化基础;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与俄罗斯的保守主义价值观竞争是其政治基础。乌克兰危机反映出构建核心价值观对于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外部大国正是利用乌克兰多元混乱的价值观矛盾,将危机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最终导致国家政权更迭和族群分裂的悲惨下场。  相似文献   

16.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进行了威慑战略布局,提出了旨在威慑俄罗斯的战略倡议,并强化了与乌克兰的安全合作,提升了乌克兰的威慑能力。2021年11月,俄乌关系再次恶化后,美国反复向俄罗斯发出大规模经济制裁威胁。不断公布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情报,强化在东欧的军事存在,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试图吓阻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尽管这一努力失败了,但是美国借助对俄罗斯的空前制裁和向乌克兰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威慑效用。  相似文献   

17.
乌克兰"橙色革命":内外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年底乌克兰总统大选出现了危机和戏剧性局面,这当中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因素的作用。在国际因素方面,主要是以俄罗斯为一方,以美国、欧盟为另一方之间的明争暗斗。美欧支持反对派尤先科,是北约、欧盟东扩思想的继续,是对俄罗斯的进一步挤压。乌克兰“橙色革命”是独联体内“颜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地缘政治形势更加严峻,但未必意味着俄罗斯真的失去了乌克兰。乌克兰未来的走向仍然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王珊 《现代国际关系》2022,(6):20-26+61
俄乌冲突爆发后,日本基于战略考虑,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围绕对俄制裁积极推进对美欧、东亚、乌克兰周边国家穿梭外交,不失时机地推进国家战略。日本把俄乌冲突看成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契机,力图撬动和颠覆战后国际秩序,重构以美欧日为核心,以军事、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日本在应对俄乌冲突上有过短暂的政策调整,从最初的犹豫迟疑,到积极对俄制裁施压,旨在扭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削弱俄罗斯的实力。日本还借机宣扬“中国威胁论”,强化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挑动地区对抗,试图获取新的冷战红利。  相似文献   

19.
2013年年底乌克兰政府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引发乌克兰独立以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新政权重新启动"西进"进程,激化了国家东西部矛盾,引发领土流失、国家分裂、内战和本国经济濒临破产一系列严重后果。俄罗斯、美国、欧盟纷纷介入,俄美欧关系面临严峻考验,俄美形成冷战后最严重的大国对抗。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经济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为了推动乌克兰危机及其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增  相似文献   

20.
独立后,乌克兰历届政府均实施了“去俄罗斯化”语言政策,主要表现在通过语言立法降低俄语地位、缩小俄语使用范围以及改造乌语等方面。究其原因,乌当局将打压俄语作为矫正历史上语言强权的工具、缓解国家认同危机的途径以及乌俄关系中外交博弈的手段。由于乌境内俄语居民众多、俄语地位在乌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语言政策受到国际组织监察等因素的影响,乌克兰未来语言政策的去俄罗斯化将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