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1964年1月27日,是中法两国关系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冲破了美国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包围、封锁,从而对孤立中国的图谋在西欧打开了一个缺口,是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毛泽东、周恩来、戴高乐、富尔都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这其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2.
<正>1964年1月27日,是中法两国关系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正式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冲破了美国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包围、封锁,对孤立中国的图谋在西欧打开了一个缺口,是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突破。毛泽东、周恩来、戴高乐、富尔都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这其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3.
《湘潮》2016,(2)
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禁运与封锁。虽然在1950年春季西欧的瑞士、荷兰,北欧的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西欧的英国同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但那时在西方大国中还没有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1964年1月27日,法国冲破美国禁令,宣布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是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  相似文献   

4.
一、来自巴黎的“秋波” 1963年8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收到了一封由中国驻瑞士大使馆转来的信函。信系法国参议员富尔所写。在信中,富尔希望中国能邀请他访问北京。富尔是在中法两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提出的,此举意味着什么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63年7月14日,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在爱丽舍宫紧急召见富尔。 他指示富尔:“你到中国去,作为我的代表前往中国去。” 中国在接到富尔信函的第二  相似文献   

5.
《党史文汇》2001,(10):F003-F003
中美在上海签订《联合公报》后,两国政府领导人继续就建交问题进行会谈。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了中美建交三原则:美国政府必须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涉,  相似文献   

6.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国也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前驻法大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建民近日回顾了50年来中法建交历程。  相似文献   

7.
“一个中国”原则的提出及其具体含义 “一个中国”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提出来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凡愿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必须“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外交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实际上是向世界各国宣布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唯一的合法政府,国民党反动派无权代表中国。10月1日,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和西方大国关系的重大突破.沉重打击了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史和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中法建交在当时国际上产生了轰动的效应.西方媒体喻之为“外交核爆炸”。  相似文献   

9.
<正>1973年11月10日,美国国务卿兼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抵达北京。这是他同年的第二次访华。11月12日下午,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会谈时,毛泽东谈到台湾问题。基辛格表示,美国不能立即断绝同台湾的"外交关系"。美方态度暧  相似文献   

10.
震惊世界的中法建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国家,中法建交公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外国政府就建交问题发表的一项内容最为简洁、措辞最为独特的公报。然而,这个一共只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却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西方舆论喻为“一次突发的外交核爆炸”。  相似文献   

11.
施展 《学习月刊》2009,(5):45-46
2009年1月27日至2月2日.温家宝总理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09年年会。展开地图看一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是一趟“环法之旅”——温家宝总理访问了法国周边的诸多邻国.唯独没有访问法国!法国作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作为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欧盟核心国家.遭到中国如此冷遇.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下旬,在北京举行了朝核问题第三轮六方会谈.虽然分歧犹在,但相对于前一轮会谈,六国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尤其是各方对促成会谈的"机制化"形成基本共识,并确定了第四轮北京会谈的时间.会谈前后,东道主中国积极开展"穿梭外交",对六方会谈的顺利举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在亚太地区,这种以中国外交为源动力,围绕具体问题展开的大国政治动向,反映了"9·11"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以来大国政治的新特点:合作主义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大国关系中的博弈特点和一个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13.
1959年9月底.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在访美结束后应邀抵达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正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指出的那样.“他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宣传苏美和解和所谓的‘戴维营精神’.并试图压中国向美国让步,以利于苏美改善关系。在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赫鲁晓夫要求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不再使用武力.还指责中国把尼赫鲁推向西方阵营。台湾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事关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领导人对赫鲁晓夫的言论据理予以驳斥。会谈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一个大国,对外关系众多,纷繁复杂.但是,中美关系在中国整个对外关系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中国目前对外关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美国有关,它对中国的其他外交关系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认清中美关系的发展脉络,对把握中国整个对外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化的发展,中国是属于后发型的社会。为了强力推进现代化,“后发型”国家必须以国家的力量和权威强势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强势推进高速发展,并且还要能控制这种高速带来的紧张局面。这也形成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社会所独具的时空压缩、优势与劣势并存特点。中国后发优势除具有一般后发国家在学习模仿先发国家技术、经验、制度等客观的有利条件外,还有着强烈的民族复兴自觉、可以进行有效社会动员与整合的国家权威、以及允执厥中的中道理性精神。而后发的劣势主要有:陷于依附性发展和“后发优势陷阱”的可能,“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容易出现集权专制风险及社会问题并发症。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大国再造是“后发型”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国再造是物质性再造与社会性再造的统一。它至少有着这样明显三个特点,即内生性、复合性和风险性。因此,后发型中国大国再造亟需大国视野、大国思维,需要集传统与创新于一身,需要根据我们的理性和不断试错的方式,寻找出尽可能的代价较低的办法与路径,实现民族复兴与大国再造。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战后日本政府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与台湾保持"外交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两国无法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为了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中国政府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方针,通过与日本爱好和平的民间人士交往的"民间外交"促进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的所有大国都承诺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但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外交斗争的一个焦点。在各种反华势力的挑动下,少数国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承诺的行动。1991~1992年法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和1995年美国允许李登辉访美所引起的外交斗争,就是两个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诞生不久(1950年1月到3月),英国、挪威、丹麦、芬兰、瑞典、瑞士和荷兰等西北欧国家都先后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立不同层次的外交关系。但作为西方大国之一的法国,却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将近15年后才予以承认。中法建交可谓起步艰难,过程曲折。 1表面上,中法建交的最初障碍是来自印支殖民战争和朝鲜战争。当时法国乔治·皮杜尔政府,以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为由,拒绝效法西北欧一些国家承认中国政府。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  相似文献   

19.
翟强 《中共党史研究》2012,(8):14-27,52
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法建交对冷战格局有重要影响,它代表了中法两国联手挑战美苏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为什么法国在1949年就表示愿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中法建交拖到1964年才实现?导致1964年中法建交的因素是什么?本文利用中国外交部档案馆新近解密的文件,梳理1949年至1964年间中法关系演变的脉络,考察中国领导人对法国态度的变化,分析他们最终决定与法国建交的战略动机和考虑。  相似文献   

20.
火鑫  铭秀 《党员文摘》2003,(4):13-14
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位极为复杂的重要人物。他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作对,在逃往台湾后仍然顽固坚持“反共复国”方针,但他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这与现在台湾那些图谋分裂祖国,制造“两个中国”或“一台一中”的跳梁小丑相比,是值得肯定的。毛泽东曾经对蒋介石的“一个中国”立场表示过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