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鸡马立克氏病 (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是消瘦、肢体麻痹。病理特征是淋巴细胞增生、浸润和肿瘤形成 ,对养鸡业危害极大。南宁市某鸡场近 2a来共饲养银香麻鸡 8批 ,均进行过火鸡疱疹病毒 (HVT)疫苗常规免疫 ,前 3批鸡生长发育正常 ,而后 5批鸡连续发生MD。为控制该病流行 ,笔者在该场进行了 2次免疫试验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1 材料试验鸡 :为南宁市近年连续发生MD的某鸡场饲养的银香麻鸡共 2 0 0 0只 ;试验用疫苗 :为HVT冻干疫苗 ,由南京药械厂生产 ,批号为 335 -4 ;MD琼脂扩散试验抗原和抗…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表现为发病急 ,传播快 ,发病率高 ,病死率高 ,在我国屡有发生 ,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 ,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 ,基因型为Ⅶ型。 2 0 0 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 ,笔者对此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症状、解剖病变观察和病原分离鉴定。1 材料1.1 试验动物  9~ 10日龄非免疫鸡胚 ,非免疫种鸡所产。 1日龄雏鸡 ,用非免疫鸡胚自行孵化。 6周龄小鸡 ,2 0日龄以上小鹅 ,严格隔离饲养 ,试验前测定新城疫HI效价为 1.0lb以下。 …  相似文献   

3.
随着养禽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化、集约化饲养的转变 ,应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已成为养禽场防制禽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禽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在养禽场已不多见 ,但由于对免疫预防工作的某些环节认识模糊或操作失误等原因 ,致使免疫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 ,仍给养禽场造成了较大损失。1 免疫失败的原因1.1 疫苗方面的因素1.1.1 疫苗选择错误 如给雏鸡首免时 ,选用中等毒力的疫苗 ,不仅起不到免疫作用 ,而易造成毒力增强和病毒扩散。1.1.2 疫苗贮运不当 许多养禽场特别是小型场 (户 )缺乏必要的冷藏设备 ,在疫苗贮运期间 ,温度…  相似文献   

4.
1991年9月,宁夏某鸡场从美国引进2191只1日龄AA祖代种雏鸡,在隔离期间根据需要和有关备忘录的要求,我们对其做了5种病的血清学检测。 基本情况 该批雏鸡的原产父母鸡群曾在1990年10月至1991年1月先后接种过马立克氏病疫苗2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鸡新城疫疫苗和病毒性关节炎疫苗各1次。种雏除1日龄时接种过马立克氏病疫苗外,没有接种过其他疫苗。  相似文献   

5.
曹素芳  黄青云 《中国兽医科学》2007,37(12):1058-1061
为了探索鸡IL-18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中的免疫佐剂作用,分别用共表达鸡IL-18基因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鸡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c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混合物、禽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H基因的DNA疫苗肌肉注射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取外周血及外周抗凝血,应用ELISA和MTT法分别检测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鸡IL-18能够明显增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原性,显著提高免疫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并且鸡IL-18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H基因共表达时的免疫佐剂作用最强,能强有力地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结果表明,鸡IL-18可作为DNA疫苗的一种理想的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6.
1999年 11月郑州市某种鸡场的一批罗曼褐种鸡出现大批死亡 ,并产下大量的软壳蛋 ,怀疑为某种传染病。经对鸡群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 ,确认为系人工授精操作不当引起的鸡卵黄性腹膜炎。1 发病情况该种鸡场有密闭式成年鸡舍两栋 ,每栋鸡舍有母鸡笼位约42 5 0 0个 ,鸡群育成效果较好 ,在 19周龄进入性成熟期后产蛋率上升速度较快 ,2 3周龄产蛋率达 5 2 %时开始进行人工授精 ,此后产蛋率继续上升 ,2 7周龄产蛋率达 92 %。其中一栋鸡舍的鸡群在 2 8周龄开始出现死亡 ,产蛋率下降 ,在此后的几周内一直如此。至 33周龄鸡的死亡率达 6 %以上 …  相似文献   

7.
疫苗免疫是畜禽疫病防制的主要措施 ,而生产中往往由于疫苗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监管不严 ,造成免疫失败。为保证疫苗的质量 ,达到有效预防疫病的目的 ,必须加强对疫苗质量的监管及对疫苗免疫后抗体的产生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因此 ,笔者等于 2 0 0 1年对甘肃省兰州种猪场、榆中县种鸡场使用的 5种 10个批次的猪、鸡疫苗进行了免疫抗体监测。1 材料与方法1.1 疫苗 猪瘟冻干疫苗 :2批 ,均由某生物药厂生产 ,批号99114 6-2、2 0 0 0 3 2 -2 ;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2批 ,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 ,批号 0 0 112 2、0 0 12 13 ;鸡…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某鸡场新引进的罗曼蛋鸡发生了以呼吸道症状、拉稀和个别鸡有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疾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 ,诊断为鸡新城疫病毒、大肠埃希氏菌和霉形体混合感染1 发病情况1999年 5月 ,该鸡场先后从外地引进 2批罗曼雏鸡 60 0 0多只。这 2批鸡均在出壳当日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 ,在 7日龄时用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疫苗滴鼻 ,18日龄注射自制的抗传染性腔上囊病卵黄抗体 ,2 4日龄时再次用上述二联苗免疫 ,40日龄用传染性腔上囊病疫苗免疫。 6月中旬这 2批鸡同时发病 ,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拉稀、渴欲增…  相似文献   

9.
猪瘟 (slassicalswinefever,CSF)以出血和发热为主要特征 ,呈急性或慢性经过 ,是一种对猪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1] ,被国际兽疫局 (OfficeofInterna tionaldesE’pizooties,OIE)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传统疫苗接种是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目前使用的弱毒疫苗主要是中国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日本GPE疫苗和法国的Thireval疫苗[2 ] 。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性能稳定、安全、免疫效果好 ,且无残留能力 ,是国际公认的唯一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 ,亦是国内…  相似文献   

10.
将融合表达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成熟外膜蛋白H(OmpmH)的重组菌pGEX-ompmH/BL21大量培养,在最佳诱导条件下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蛋白酶剪切及亲和层析纯化,得到OmpmH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将其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制成油乳剂亚单位疫苗,用该疫苗肌肉注射接种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血检测抗体,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进行攻击.结果显示,OmpmH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鸡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可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免疫效果优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疫苗.  相似文献   

11.
于魁 《中国兽医科学》2000,30(12):42-43
目前防制鸡马立克氏病 (MD)的措施主要是接种疫苗 ,但免疫失败时有发生 ,造成免疫失败的诸多因素中 ,最主要的就是疫苗蚀斑形成单位 (PFU)的损失。为检测疫苗的效力和提高鸡群的免疫效果 ,笔者把火鸡疱疹病毒 (HVT)疫苗接种于鸡胚卵黄囊 ,检查绒毛尿囊膜 (CAM)上病毒痘斑生长情况 ,以此作为HVT疫苗免疫前效力监测的手段 ,获得了满意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疫苗 用国产和进口HVT疫苗 3 0批次 ,分为Ⅰ、Ⅱ、Ⅲ 3个组进行试验。1.2 鸡胚 经隔离饲养、血清学检验 (AGP)无MD抗体的种鸡所产蛋孵育的 4~ 5日龄健康鸡胚…  相似文献   

12.
兰州生物药厂研制的牛产气荚膜梭菌三价浓缩灭活苗 ,经免疫动物血清抗体测定及本动物试验 ,效果良好。为了解血清抗体水平与攻毒耐受力间的关系及对本动物的免疫持续期 ,特进行了本试验。1 试验材料1.1 疫苗 牛产气荚膜梭菌三价浓缩灭活苗 ,共 3批 ,即960 2、960 6和 9610批。1.2 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A、C、D型毒素 ,小白鼠静脉测定毒价分别为 5 0 0、3 3 3和 2 0 0 0MLD/mL。1.3 试验牛 免疫效力试验用 1岁以内黄牛 ,体重 80kg左右 ,性别、毛色不限 ,购自甘肃省临洮县 ;免疫持续期试验用临洮县农户所养的乳牛。2 方法与结…  相似文献   

13.
将融合表达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成熟外膜蛋白H(OmpmH)的重组菌pGEX-ompmH/ BL21大量培养,在最佳诱导条件下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蛋白酶剪切及亲和层析纯化,得到Ompm H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将其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制成油乳剂亚单位疫苗,用该疫苗肌肉注射接种5周龄鸡,首免后每周采血检测抗体,二免后第2周用10 LD50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强毒菌株C48-1 进行攻击。结果显示,OmpmH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诱导鸡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可抵抗强毒菌株C48-1的致死性攻击,免疫效果优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弱毒疫苗。  相似文献   

14.
艾维茵父母代肉种鸡经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弱毒疫苗免疫后,用琼脂扩散试验对不同免疫期种鸡的后裔雏鸡的母源抗体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发现,26周龄种鸡禽脑脊髓炎(AE)抗体阳性率为86.7%~100%,其后裔雏鸡在1~7日龄时母源抗体阳性率为83.3%~100%;14日龄时降至30.0%~70.0%;多数在21日龄时转阴。36周龄种鸡AE抗体阳性率为56.7%~76.7%,其后裔雏鸡在1日龄时母源抗体阳性率只有50.0%~76.7%;7日龄时降至10.0%~50.0%;14日龄时全部转阴。表明,雏鸡AE母源抗体水平及其衰减规律受种鸡抗体水平的影响。攻毒保护试验发现,低母源抗体雏鸡(1日龄母源抗体阳性率为50.0%),不但7~28日龄脑内攻毒后6~11d全部发病,而且14日龄颈部皮下攻毒后11~13d也有6/10雏鸡发病;而高母源抗体雏鸡(1日龄的母源抗体为100%),虽然14~28日龄对脑内攻毒易感,但是颈部皮下攻毒后观察45d均未发病。证实,雏鸡1日龄的AE母源抗体为50.0%时,很难保护其免受AEV的侵袭。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Lukert弱毒株(国外引进),经鸡成纤维细胞培养并制成疫苗。培养物效价约为10~(-7)。从第7代培养物中检出约为60nm呈圆形或六角形的病毒颗粒。注射1个刘量疫苗于1日龄鸡皮下,3~5周龄时攻毒,其保护率为100%;7周龄攻毒,其保护率为80%;3周龄再饮水免疫,10周龄攻毒,其保护率为100%;4周龄1次饮水免疫,隔3~4周攻毒,其保护率为90%以上。用苗以后14天起血清中多数可测出抗体。用1.0个或20个免疫剂量分别免疫1日龄和24日龄鸡,不出现症状和病变。疫苗毒经鸡体快速传5代不返强。本疫苗免疫1日龄至1月龄鸡时,用鸡新城疫苗免疫不产生免疫抑制,而且使用方便,1日龄鸡可混合于马立克氏病疫苗同时注射。本疫苗已应用于10多万羽鸡,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将表达禽流感病毒 (AIV)H5HA和N1NA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 (rFPV HA NA)以不同剂量分别经翅下刺种、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点眼及滴鼻途径接种于 4周龄SPF鸡。结果 ,该疫苗经翅下刺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接种的SPF鸡 ,能够诱导其产生血凝抑制 (HI)抗体 ;用10 0LD50 的HPAIVA/Goose/Guangdong/ 1/ 96 (H5N1)毒株攻击后 ,免疫鸡无一发病和死亡 ,免疫保护率为 10 0 %。以点眼和滴鼻途径免疫的SPF鸡 ,大剂量接种能够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抗体 ,攻毒后的保护率分别为 83.3%、6 6 .7% ;而小剂量接种则不产生免疫反应 ,保护率为 0。表明rFPV HA NA疫苗只有经翅下刺种、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途径接种 ,才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7.
羊痘是由绵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绵羊皮肤和黏膜上产生特殊的丘疹和疱疹。今年4月初 ,安西县某羊场饲养的 15 0只小尾寒羊暴发了羊痘。经中西医综合治疗 ,有效地控制了疫情。1 流行情况安西县某羊场建于 2 0 0 1年 5月 ,原饲养小尾寒羊 80只 ,2 0 0 2年 3月 2 6日又从山东省梁山县调入未注射过羊痘疫苗的小尾寒羊 70只。 4月 1日引进羊只开始发病 ,因未及时诊断并采取隔离措施 ,随后波及全群 ,使该场饲养的 15 0只小尾寒羊全部发生羊痘 ,发病率 10 0 % ,死亡率达 8% ,造成较大经济损失。2 临床症状大多数…  相似文献   

18.
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卡氏白细胞虫引起的一种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病 ,急性症状表现为贫血、腹泻、广泛性全身出血、产蛋量下降、增重受影响等 ,并且造成较高的死亡率。柳州市郊区某养鸡场于 1999年 3月购进花鸡苗 80 0 0只 ,饲养至 14周龄时 ,发生了该病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 发病情况该鸡群为后备种鸡 ,采用地面平养 ,刨花垫料 ,自由采食 ,供给充足饮水 ,按种鸡常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至发病前鸡群生长发育良好。在 14周龄时 ,发现有部分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排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呼吸困难及部分病鸡咯血等。剖检见胸肌、腿肌、腔…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和ompa基因单价DNA疫苗及融合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利用PCR技术扩增了禽多杀性巴氏杆菌omph和ompa基因片段,并克隆入pcDNA3.1(+),构建了DNA疫苗pcDNA-OMPH(pOMPH)、pcDNA-OMPA(pOMPA)和pcDNA-OMPH/OMPA(pOMPHA),将其体外转染SP2/0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其表达情况。同时以弱毒活疫苗作为阳性对照,pcDNA3.1(+)和PBS作为阴性对照,分别免疫4周龄鸡,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和IFN-γ分泌情况,经强毒攻击后计算各疫苗的保护率。结果显示,融合DNA疫苗组血清抗体水平与弱毒活疫苗相当,明显高于单价DNA疫苗(P<0.05);pOMPHA组的刺激值(SI值)和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价DNA疫苗组略高于弱毒活疫苗组;强毒攻击后各DNA疫苗均可为动物提供一定的保护力,其中融合DNA疫苗的保护率最高,可达86.7%,其次为弱毒活疫苗,为73.3%,而单价DNA疫苗则低于弱毒活疫苗,仅为60%和66.7%。结果表明,DNA疫苗尤其是融合DNA疫苗在预防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禽霍乱)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兔病毒性败血症的防治兔病毒性败血症俗称兔瘟,是兔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潜伏期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疫苗免疫注射可有效地预防其发生。但在山区和偏僻地区由于信息不灵、技术落后或因疫苗购买不便免疫不及时,加之部分养兔户缺乏科学养兔知识,致使该病给养兔业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