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高校行政违法救济应遵循校内途径首先救济、教育行政机关救济优先、司法机关最终救济、合法和公开公正等五项基本原则。我国应加快完善高校行政违法救济制度体系,建立校内申诉制度、行政申诉制度、信访制度、行政仲裁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使行政救济权在高校得到充分有效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行政补偿制度是由财产权的保障和平等原则导出的一种法理。在日本,行政补偿制度既是行政救济法体系,亦是国家补偿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损害赔偿的制度;损失补偿的制度;行政不服审查和行政案件诉讼在内的行政争讼制度;行政救济法的主要制度或者核心制度之外的"苦情处理"制度以及行政上调整利害的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3.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行政补偿制度在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方面都是洼地。在当今民主法治理念发展的牵引下,政府日益重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尽快完善行政补偿制度刻不容缓。应从增强宪法意识、构建行政补偿制度的基本框架、确定行政补偿程序、明确规定行政补偿方式、建立和完善行政补偿救济制度等方面加快行政补偿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4.
行政复议与信访作为行政救济制度,均为行政主体内部自我纠错的方式。其中行政复议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便捷、廉价解决行政纠纷的形式,在行政救济法律制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访则是中国特有的解决行政纠纷的机制,具有非程序性、不确定性和浓厚的人治色彩,缺乏法制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对政府职能的理解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事纠纷增多的现实,在我国行政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重构我国专业行政裁判制度的设想,并对该制度中专业行政裁判的范围、机构、程序和救济等问题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行政问责是一个制度体系,是多项制度的集合体,其运行过程中的启动、推进、实现、纠错阶段分别对应着政府责任监督制度、政府责任评估制度、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和行政问责救济制度。我们应当对这些制度进行完善,使其相互配合、有序运转、形成合力,使行政问责更加有力、有效。  相似文献   

7.
村委会选举中的行政侵权及其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制度框架下,由于缺乏村委会选举权利的救济制度,导致村民选举权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此外,对行政侵权行为处罚不力,也成为当下乡镇机关频繁侵犯村民选举权的制度性因素。因此,健全村民选举权的宪法、诉讼和行政救济体系,成为控制村委会选举中行政侵权和规范村委会选举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日本行政损失补偿制度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补偿制度是由财产权的保障和平等原则导出的一种法理。在日本,行政补偿制度既是行政救济法体系,亦是国家补偿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损害赔偿的制度;损失补偿的制度;行政不服审查和行政案件诉讼在内的行政争讼制度;行政救济法的主要制度或者核心制度之外的"苦情处理"制度以及行政上调整利害的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政救济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行政救济程序界定为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权利所造成的权利缺损所实施的救济的方式、方法、步骤以及时间延续性的总和[1] 。基于这样的界定 ,我国目前的行政救济制度主要有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完善的行政救济程序应具备这样几个要素 :全面 (即所谓完整之意 )、效率、公正与协调。全面应是完善的行政救济程序之首位要素 ,进入行政救济程序的权利范围应当尽可能广泛 ,应使公民拥有的各种权利都有救济之途径。效率对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而言都是极具意义的因素 ,对于权利受到损害的寻求行政救济的行政相对人或利害关系方…  相似文献   

10.
行政复议,作为一种救济制度是指行政机关依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为解决行政争议而建立的制度。这里所说的救济,是法学用语,是指因行政行为造成损害而采取的补救制度。行政机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每天做出的行政行为不计其数,其中难免会发生侵犯公民权益的事情,因此,必须有一个解决的渠道与制度,使某些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得到制止和纠正,弥补和挽回因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给公民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行政复议就是这样一种制度。行政复议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行政公开制度的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完善立法,实现行政公开的法制化;二是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行政理念;三是完善人事行政公开制度,提高公务员素质;四是建立健全以权力监督制约为核心的行政公开监督机制;五是设立专门机构,确保行政公开有效运行;六是完善电子政府,发挥因特网的重要作用;七是加强对行政公开的理论研究,畅通公开的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政府自 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先后进行了七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行政审批项门大幅度减少。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以下原因 :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法律为基础 ,依法确定改革范围和依法清理审批事项 ;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注重市场规则 ,不搞轰动效应 ;日本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引入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探讨日本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经验对中国正在进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安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听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与否对于推进整个行政听证制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执法应用中,由于制度设计上的一些原因,在听证程序告知、听证程序适用范围、听证笔录效力、听证主持人“中立”等方面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公安行政听证制度的实施效果,制约了公安依法行政工作的不断深入。完善公安行政听证制度应有效扩大公安行政听证的适用范围,完善公安行政的听证告知形式,确立听证主持人的独立机制,赋予听证笔录一定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行政听证的违法监督与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13年以来,我国雾霾频发,石家庄市民李贵欣向该市环保局提起了行政诉讼。为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如何为环境行政争议提供适当的法律救济已经成为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在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过程中,面临着原告诉权缺失、起诉资格不明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窄等问题,对此,应采取有效对策克服障碍,从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具体构建中国特色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论平等参与权及其行政法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行政法上确立行政相对人的平等参与权,是近现代宪法和宪政所确立的民主、法治和人权等原则和理念在行政法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促进行政民主,推进依法行政,增强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相对人参与涉及到行政权运行的全过程,从行政立法到行政决策、再到具体的行政执法行为,相对人都有权参与。要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行政听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行政责任与救济制度等,保障相对人平等参与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必须对行政合同纠纷确立行之有效的司法救济制度.依据行政合同的特点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合同纠纷的司法救济途径应是行政诉讼.同时,对行政合同纠纷的司法救济,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合理的救济范围,采取适当的救济措施,才能充分发挥司法救济的作用,最终解决行政合同纠纷.  相似文献   

17.
公安民警作为国家公务员是公安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实施者,同时也是相对于国家行政机关的特定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其行政法律责任制度的设计,对于建立起高效、廉洁的公安队伍、维护公安民警自身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安民警行政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体现在立法相对滞后、体系过于封闭、程序存在疏漏三个方面。完善公安民警行政法律责任制度要系统规范有关公安民警各项法律责任,填补相关立法上的空白,提高公安民警行政法律责任追究透明度,畅通公安民警行政法律责任司法救济途径,规范相关程序。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参与权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参与权的法律保障是指行政参与权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法律的实施,确保其有效行使。行政参与权的法律保障是参与式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机制,但是现行法律制度对行政参与权的保障存在不足,需要从效力制度、责任制度、相关配套制度以及救济制度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行政问责在我国尚未形成一套成熟健全的制度,在问责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失误是再所难免,出现偏差和失误就需要救济。但我国现行的行政救济法规中受到问责的官员的救济办法尚处于薄弱甚至真空状态,行政问责的客体与现存的行政救济法规的对象之间存在较大错位,被问责官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对于问责失范的救济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我国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现代行政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发展使行政协议在国家行政中的地位变得日益突出,随着行政协议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协议纠纷的案件也与日俱增。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正式将行政诉讼作为行政协议的救济渠道。然而目前我国行政协议纠纷的司法救济无论是在立法上亦或是在实务操作中均不完善,其理论研究上均缺乏系统性。从行政协议的概念界定出发,分析我国行政协议纠纷的类型及司法救济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筑牢我国行政协议纠纷解决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