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六月雪 《党课》2010,(14):105-107
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传奇皇帝之一。不仅因为他是出身最卑微的草根皇帝,一生之中充满了传奇,还因为他有许多“独门绝技”,给世人留下许多值得咀嚼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气度与高度     
蔡建军 《党课》2013,(12):95-97
北宋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个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皇帝虽然生气,但还是舍不得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因为吕蒙正为官做人公正无私,也在于心境豁达,气度非凡。  相似文献   

3.
梅桑榆 《唯实》2010,(8):189-190
中国自秦以降,称皇帝者数百人,但能冠以“好”字者不多,大多数非昏即暴,或是极其平庸,让臣民认为,换谁干都一样,或是换谁都比该家伙强。而纵观历史,好皇帝的出现,有极大的偶然性,许多昏暴、平庸的皇帝的产生,却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当了皇帝后,身边服侍的人也多了起来。裁缝庖厨、医卜车夫,一应杂役应有尽有。有一位姓杜的剃头师傅,专门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9,(1):75-76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自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其父母、长兄就是死于残酷剥削和瘟疫饥贫之下,自己也被迫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发誓:有朝一日自己当上皇帝,定先杀尽天下贪官!  相似文献   

6.
尚志发 《奋斗》2008,(2):55-55
在中国历史上读书的皇帝.秦始皇不仅是开先河者而且是“学以致用”的楷模。但也正是他“焚书坑儒”使文化倒退.文明遭劫。清朝康、雍、乾三代皇帝博览群书勤奋刻苦攻读,历代帝王只可望其项背。但也正是他们罗织的“文字狱”,前无古人,令历史颤栗。有意味的是,创造了汉、唐、北宋盛世及文化繁荣的开国皇帝们.却几乎都不读书而是“听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200多位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是最卑微的,故有“流民皇帝”、“乞丐皇帝”之称。朱元璋在称帝后也不隐讳自己的家世,“朕本淮右布衣”常常见诸诏令。在皇权神授观念盛行的时代,朱元璋能有这样的气  相似文献   

8.
每每看到电视宫廷剧中,大臣像乌龟一样趴在皇帝脚下,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的样子,我就常常想,历史上那些习孔孟之道出身,以匡正时弊、报效国家为己任的土大夫。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4,(11):77-77
北宋前期有位才华不让韩、柳的散文家王禹偁。他出身进士,因文章写得漂亮,深得太宗、真宗赏识,被提拔到皇帝身边做了“知制诰”,替皇上起草文书。不过王禹偁在朝臣中却有点儿不受待见,这多半是因为他脾气耿直,又有点恃才傲物的缘故。  相似文献   

10.
第二章葡萄牙人来了(下)二、经过两次真刀真枪的较量,葡萄牙殖民者不敢在中国沿海轻举妄动了皮莱资没有等来好消息。明武宗颁下诏书,指示广东官员按贡所值付钱,打发葡萄牙特使回国。对于这样的结果,皮莱资实在是心有不甘。使命没有完成,他也不肯离开广州。可是,怎样才能让中国皇帝接见自己呢?这时候,跟随他身边的通事(即翻译)火者亚三给他出了个主意。这个火者亚三本来是中国人,但能说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语,于是谋得通事一职。火者亚三告诉皮来资,明武宗身边的宦官江彬深得皇帝欢心,如果能买通他,就不愁见不到皇帝。皮莱资是…  相似文献   

11.
于莹 《学习论坛》2000,(6):42-43
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和探险家。他的山水诗匠心独运,自成一派,是我国文学经典中的宝贵遗产。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东晋末刘宋初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身豪门世家,是“淝水之战”中击败秦符坚近百万大军的东晋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15岁时由钱塘(今浙江杭州)回到当时的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18岁袭封康乐县公,故后人亦称他为谢康乐。东晋义熙元年,任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步入仕途。他有强烈的贵族优越感和参政欲望,但又瞧不起“北府老兵”出身的皇帝刘裕…  相似文献   

12.
气度与高度     
北宋时期的吕蒙正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状元宰相。他有敢于顶撞皇上的胆量,也有唯才是举的气量。皇帝虽然生气,但还是舍不得弃之不用,这不仅是因为吕蒙正为官做人公正无私,更在于他心境豁达,气度非凡。吕蒙正有个同窗学友叫温仲舒,他俩幼年交情不错,又同一年考中了进士。温仲舒当官时出了案子,  相似文献   

13.
《天津支部生活》2013,(3):31-31
虽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律令严苛,但在他治下的时代却是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最好的时期,免费养老院、免费医院和免费公墓统统出现了。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格外重视民间疾苦。从小吃够了苦的他,一登基就出台了各种政策,试图让老百姓不再吃苦。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别是“养济院”“漏泽园”和“惠民药局”。  相似文献   

14.
拿皇帝说事     
快乐大叔 《党课》2008,(6):96-97
对皇权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把那么多的皇帝拿出来“说事”还是在21世纪的今天:有一种说法肯定没错,皇帝也是人,但皇帝肯定又不是一般的人,所以跟皇上沾边儿的东西自然就会身价倍增。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06,(11):12-13
做皇帝梦的人古已有之,但尤以如今为甚:“戏说”完了“正说”,“正说”完了又“补说”,君不见市场上有关皇帝们的书已经形成了“书系”?唐、宋、元、明、清,每一位皇帝都有了自己的“传记”,有的还不止一本。图书市场如此,影视剧自然不会落在后面,唐国强、张国立、陈道明都成了皇帝专业户,现在陈宝国又有后来居上之势,演完了汉武帝刘彻,又演朱元璋。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农家出身,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他即位以后,很注意实行休养生息。他一再告诫官员说:“为民父母者要廉洁守法,否则,将严惩不贷”。他免除农民三年的劳役和赋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明朝初年,社会出现安定兴盛景象。明初,朱元璋颁布了“茶马法”,规定:凡私运条马老,律同私盐,一律处斩。而走私最猖极的却是朱元津的女婿欧阳伦。他依仗岳父是皇帝,一边收受地方官的贿赂,一边走私茶马,大肆敛积钱财,全不把大明法律放在眼里。有一年夏天,欧阳伦来到西安,勒逼陕西布政使下文征调50辆大车.供其…  相似文献   

17.
张鸣 《廉政瞭望》2011,(13):50-50
严格说起来,士大夫被皇帝不当回事,以奴才视之,是打元代开始的。没法子,所谓元朝的皇帝,其实是蒙古的大汗,做汉人的皇帝只是一个兼职。这个在马上打下半个地球的勇猛民族,跟中土所有的王朝都不一样,它根本看不起汉人和汉文化,当然也不明白历代皇帝跟士大夫共天下的苦心。士大夫之地位低贱,莫过于此朝。说是“十儒九丐”,也许有点过,但读书人肯定赶不上服侍蒙古人的猎手和为蒙古人做玩意的工匠,所以只好弄弄小曲,聊以度日。那年月,真正有地位的“知识人”,是翻译,当时叫通事。别看这些人汉文功夫一塌糊涂,把皇帝的诏书译得乱七八糟,鄙俚不堪,跟市井闲话似的,但人家说话就是有分量,管用。  相似文献   

18.
从“嗜酒失威仪”说起张成怀近日偶读一则故事,颇有些感慨,顺便发几句议论。这个故事说的是,唐朝陕州长史苏世长,机敏好学,也曾以劝谕皇帝闻名。可惜他是个贪杯之徒,嗜酒无度,且常常借酒逞性,丑态百出。因此在官府中,他毫无威仪。属下多有作奸犯科者,但他因自身...  相似文献   

19.
魏运亨 《党课》2012,(14):118-119
明主昏君 各有才华 人们在欣赏帝王书画作品时往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不仅治国有方,而且书画造诣也很高;另外一些大众眼中昏庸无能的皇帝,虽然治国无方,但在写字绘画上颇具才华。  相似文献   

20.
快乐大叔 《党课》2009,(9):95-97
自古以来,皇帝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政权里面的“老大”,有句形容一个人有权有势的老话,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一人之下”的“一人”最初指的就是皇帝。皇帝是真正的万人之上,所谓的“九五之尊”。皇帝说一不二,皇帝还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即便错了,也就错了,难道有人还要跟皇帝较真吗?不过,皇帝也有没辙的时候,咱先不说历史上那些被“垂帘听政”或者被“架空”了的“名义上的”皇帝,即便是牢固掌握权力的皇帝,也有他把握不了的东西,也有被“潜规则”的时候,不信,咱就来看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