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到延安见毛主席 在史超到了延安第三天,有人问他,你见到毛主席没?他说,没见过啊?上哪儿去见?那时,史超还不满18岁。他和11位同道,走了720里,从西安走到延安。当时,延安叫肤施,是个很小的地方。夸大点说,站在城中间一喊,四下都能听见。他们说你向北边走.北城靠东的地方有个小教堂,去那里就能看到毛主席了。  相似文献   

2.
1935年初,红军长征向川南的大坝地区进发。当时,我在红一军团一师三团九连任班长。一天,一路上经过几个村子,见有的老百姓忙着贴门神、贴对联,这才想起这天已是大年三十了。战士们边走边唠,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拉长了队伍。指导员很会做工作,他大声喊了起来“:同志们快走啊!到了大坝我们就打牙祭过年啰!”这几句话真管用,大家的脚步立刻加快了,好像大坝那地方暖和和的屋子、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就等我们去呢!傍晚时分,部队来到大坝东北方的一道山梁上,放[可见大坝一片片密集的房屋和一缕缕炊烟,全团顿时活跃起来。突然,前边传来命令,…  相似文献   

3.
吐鲁番印象     
文孝男 《新湘评论》2013,(18):59-61
有的地方你去过之后,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有的地方你去过之后,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成为一生的记忆。吐鲁番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你去过之后,她就会镌刻在你记忆的U盘里。  相似文献   

4.
庆军 《求贤》2011,(6):28-28
在你的生命里.经历了一些很重大的事情,可是你并不知道。 5岁那年.爸爸下班回来.你跑去迎接他,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不过没有受伤。你并不知道,就在你摔倒的地方往左两厘米.立着一根小钉子.如果你稍微偏一偏,左眼就失明了。  相似文献   

5.
《党史文汇》2013,(11):37-37
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从此你就有希望了。痛苦、忧伤,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一定可以转到翘尾巴、自以为是、孤僻、看不起人的反面去,主动权就到了你的手里了。没人管你了,靠你自己管自己,这就好了,这是大学比中学的好处。中学也有两种人,有社会经验的孩子;有娇生惯养的所谓干部子弟,你就吃了这个亏。  相似文献   

6.
房向东 《新湘评论》2010,(14):43-43
我所在的城市,即便是刚刚通车的马路,如果含人行道在内,我敢说,看不到一条是完好无损的。昨天通车,可能今天某个地方就已经开挖,这里挖一条,那里挖一块,伤痕累累。马路从东边做到西边,西边还没完工,东边已经坏了。  相似文献   

7.
房向东 《学习导报》2010,(14):43-43
我所在的城市,即便是刚刚通车的马路,如果含人行道在内,我敢说,看不到一条是完好无损的。昨天通车,可能今天某个地方就已经开挖,这里挖一条,那里挖一块,伤痕累累。马路从东边做到西边,西边还没完工,东边已经坏了。  相似文献   

8.
<正>尽管岁月流逝,韶华不再,但每当想起那些可爱可敬的上海支青,我周身的血液就会沸腾起来。是他们,给我的成长带来了美好的回忆;是他们,激起了我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更是他们,深深影响着我的一生。1963年至1966年,上海支青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知识青年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十万支青大军浩浩荡荡挺进新疆,其中六万支青在《送给你一束沙枣花》的欢乐歌声中分批落脚于塔里木河两岸。  相似文献   

9.
我军在金化西边三九一高地的反击战中,战士邱少云,为了保全整体,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壮烈地牺牲了自己。邱少云是志愿军伟大的战士,是祖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子弟。十月十一日,邱少云和他的战友,奉命到敌人阵地附近去埋伏,等第二天晚上发起战斗的时候,好突然去消灭敌人。他们埋伏的地方,在三九一高地的山坡上,离山顶上的敌人只有六十公尺。要在这里埋伏二十多个钟头,实在是不容易的。昨天,从这里飞出一只野鸡,敌人还连格夹炮地打了半天。邱少云等趁着天黑,摸到了这里,他们分成小组,散布开来。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茅草,凉风…  相似文献   

10.
正黄葛树,又被重庆人叫作"黄桷树"。由于在重庆方言中"角"与"葛"读音相同,加之重庆人认为树木名称应有"木"旁,像铜、锰、锌有"金"旁,鳝鱼、鲤鱼、鲫鱼有"鱼"旁一样,于是就有了"黄桷树"的写法。重庆叫"黄桷"的地名比比皆是,如黄桷坪、黄桷垭、黄桷峡、黄桷渡等,这些地名都与"黄桷树"分不开。5月的重庆,黄葛树一片新绿,街巷边跳橡皮筋的小女孩的清脆童音,仿佛又在耳旁回响:"黄桷  相似文献   

11.
先是话剧后改编成电影的《槐树庄》,曾风靡大江南北,几十年过去,人们仍不能忘记剧中那个郭大娘。但是关于《槐树庄》的幕后新闻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剧本写好了,名字定不下来,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最后拍板说,就叫《槐树庄》吧。《槐树庄》是著名剧作家胡可以当年土地改革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的干部管理机制,是件好事。然而,就在好事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有些地区的主要领导干部把交流作为“奖惩”干部的手段,其结果影响了干部的正常交流,违反了党的干部人事政策,对地区的发展和干部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据调查,有些地区的领导干部动辄就用交流作“黄牌”,敲打与自己意见不一致或不顺眼的干部,不听话就将你交流到不好的地方去,以示惩罚;有的领导干部拿交流作为一种“奖赏”,对与自己关系紧密的人不时许愿“到时将你交流到某某好地方或好位子”;还有的领导干部用交流排斥异己,一…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会发现你越来越离不开关系了。你的孩子想进一个好一点的学校,你得去找关系;或者是你的家人生了病要得到良好的治疗,你发现不找关系不行;你符合条件的孩子要去当兵,可当你发现周围的人都在找关系的时候,你又不得不去找关系;你的单位要提拔一个科长,你有希望被选上,为了不让这点希望化为泡影,你只好去找关系;你想出一本书,那得到出版社去找关系;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为了打赢这场该赢的官司,你得去找过硬的关系;甚至你想举报你单位腐败的领导,你也必须去寻找可靠的关系……有了关系,办起事来就顺水…  相似文献   

14.
翻出池莉的散文隼《熬至滴水成珠》。这市书整饰上设计大气美观,硬皮精装,配了大量的插画,随手翻看,没想到竟一下子沉进去了。看了两篇写作状态实录,一是关于小说《看麦娘》的,一是关于小说《有了快感你就喊》的。《看麦娘》写的是一个女人的故事,《有了一l央感你就喊》关注的是一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名字叫卞容大的男人,他有一句“名言”,是关于男人的心理剖白的,“男人骨子里头还是男人。”不动声色,却见深刻。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党员》2010,(3):69-70
你好。仔细读了你的来信,我觉得你是一位有抱负、有上进心的好干部,你奋斗过,成功过,也失落过,苦恼过。因为年龄原因。你遭遇了“天花板”现象,你的困惑和境遇我也曾感同身受。但我要说的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应该怨天尤人,要振作起来,因为“东边不亮西边亮,北门紧闭有南门”。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导报》2015,(3):30
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在2008年学生毕业典礼上,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择业"停车位"理论: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再绕回来。在醒着的时候,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事,否则你会后悔。人生之路很长,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但不要一开始  相似文献   

17.
对(行唐)上碑这个地方我不陌生,而且是很有感情的。抗战时期我在晋察冀边区打游击。那个时候就去过上碑,那个地方群众基础好,所以有时还在那儿住上一两天。直到1941年,我才离开晋察冀到延安,先在党校,后到八路军总部,1943年初经彭真介绍来到朱总司令身边。1947年随中央工委去上碑,算是第二转子了。  相似文献   

18.
行走的风景(散文诗)○马宇龙塬上·随心所欲地走在塬上,放开嗓子喊一个人,便有薄云在动,树木在动。不知是哪里的人,也用同样的声音喊我,我和他便一同拥有了这无边无际的空旷。越是没有人的地方,越不觉孤独。越是在空旷的塬上,越感到思想饱满。呼喊谁,谁就在我身...  相似文献   

19.
到农村去工作的干部,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入乡得随俗,即在衣食言行方面要靠近农村人的生活习惯与特点。如果下乡干部能“土”一点,就能和农民群众的距离更近一些。你和农民一个锅里搅勺把,一个地头干农活,农民就会把你当成自家人,就会在困难的时候找你出主意、想办法。更重要的是,只有和群众打成一片了,同群众有感情了,你才能够去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才能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好,同时也使你自己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和提高。否则,你衣冠楚楚,拿“官腔”,端“官架”,高高在上,怕脏怕苦,浑身娇气,就会严重脱离…  相似文献   

20.
王懿霖 《求贤》2023,(7):16-17
<正>你怎么去新疆工作了啊?你能适应那儿的干燥气候吗?”“江苏现在发展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去新疆工作啊?”“学药物化学专业特别好就业,你还是研究生,不是随便就能进一家生物制药企业工作吗,为什么要去新疆啊?”……当沈棣告诉家人朋友他要去新疆工作时,大家都不理解,接连对他提出了各种问题。在大多数人心中,或许留在东部大城市才是好生活、好归宿。但沈棣并不那么想,因为心中那颗想留在西部的种子,早已在他的心中落地生根、蓬勃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