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尊春 《春秋》2011,(2):51-52
肥城的历史古老而厚重,孕育的文化源远而丰美。《肥城县志》载:远自西周即有肥族人散居于此,并建有肥子国,肥城因此而得名。关于肥子国的由来,还要从夏商时期说起。夏商时期.在太行山和黄河流域,活跃着一支从属于“北狄”的族群,其部身着白衣,  相似文献   

2.
夏雷 《传承》2011,(11):66-67
在每一年的寻根祭祖时,华夏族子孙都尊称黄帝是其共同的、最古老的人文始祖,华夏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甚至是政治制度文明都源自黄帝,黄帝"人文初祖"形象的形成与确立在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今天继续宣扬黄帝精神,对于凝聚人心、勇于创新、爱国兴国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加志  赵玉祥 《前沿》2009,(6):192-194
传统华夷观以文化来作为华夏和夷狄的分判:“华”、“夏”指的是华夏族,是文明进步、文化优越的指称;“夷”、“夷狄”原是华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是相对文明、文化低落的指称。其主要内容有:诸夏一体、贵华贱夷、五服之制、用夏变夷等思想。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和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民族史上,春秋战国是中国各民族处于迅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四百余年内,中国各民族以中原华夏族各诸侯国为中心,经过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的斗争,以及各民族的融合,加速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步伐,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的发展,是同民族融合分不开的。华夏族是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是众多民族以经济、文化为纽带而不断融合的历史产物。华夏族为后来的汉族的前  相似文献   

5.
尧文化是标志着华夏文明孕育形成时期的文化,它发祥于华夏族、华夏文明的肇兴之地晋南,这已为陶寺文化遗址群所证实。高邮发祥说,无论是论证的方法,还是论证的结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本土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点。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就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集团。各民族在发展中互相吸收,经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交流,逐步融合为一体,又不断产生新的民族。其结果是有存有亡,有的民族延续至今,有的却由于融合、战争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和改换名称等原因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包括显赫一时的匈奴、月氏、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党项、契丹和塞种人。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中国本土领域内,在历史上由多民族族团逐渐形成的,即费孝通教授所说:“多元一体格局”,并肯定中华民族起源是:“多元论本土说”,这无疑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规律与现实各民族的生活实际的。 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不仅要依据新石器时期以来,北方游牧族团、中原(华夏)黍、粟族团和东、南沿海或总称南方稻作族团的考古资料、汉文史籍,而且还要依据当今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证与印证,才是较为正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秦朝的统一,使过去的华夏族与吴、越、巴、蜀、楚人相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两汉期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它就是汉族。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使汉族中的经济趋于统一。首先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的统一。东周后半期,封建领...  相似文献   

9.
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中经春秋战国时期诸族群之间的战争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内迁的诸族群最终在族群意识上趋向认同于华夏.至战国中晚期出现了华夏族群居中,戎、狄、蛮、夷诸族群居于四边的分布格局.这一分布格局无论是在客观上的民族地理分布或是思想观念上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中国”一词只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概念。据考古学家于省吾考证:“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古时“中国”二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而言,“中国”有京师、都城的意思,因为“国”字的古训从“邑”,即“城邑”。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就广义而言,“中国”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如《诗·小雅·六月序》曰“《小雅 》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因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两岸,因此,“中国”有与“中土”、“中州”、“中原”、“中华”相同的含义。清代…  相似文献   

11.
苑利 《思想战线》2002,28(3):126-129
华北地区的祈雨仪式中 ,有民间的祈雨谣、道家的祈雨经 ,还有官员文人所作的官祭祈雨文。三者祈雨过程中表现形式虽各有侧重 ,但祈求自然神力保的功能是一致的。此外 ,都十分强调忏悔对人类心灵的净化作用 ,指出只有虔诚反省、改恶从善 ,才能得到上天的回报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自觉的进程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地域因素讲,河洛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以河洛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历久弥坚的"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意识;强劲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多元一体的和合精神。认识这些特征,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赵永富 《桂海论丛》2002,18(4):80-82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五种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各种崇高精神的最新提炼和升华 ,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构筑全社会的精神支柱 ,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吸收现代科学文化和人类一切优秀文化 ,培育体现时代要求的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5.
华南少数民族妇女与宗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妇女是华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活动中的重要社会角色。一方面,女性宗教偶像崇拜表现较为突出,形式多样。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妇女也积极参与各种宗教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性别的功能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华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的发展内容与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妇女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杨 《桂海论丛》2013,(4):68-72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6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社会管理思想。毛泽东在探寻社会主义建设中蕴含着社会管理的理念雏形,邓小平围绕经济建设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江泽民从加强党的领导、基层民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方面推进了社会管理建设,胡锦涛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了社会管理体制,使我国社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延安马列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比较正规的研读马列主义的学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审视延安马列学院的创办,就会发现其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风直接体现这一原则,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结其经验对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方民族国家产生后,国与国之间有了明确的边界,一国境内邻近边界的区域被称为该国的"边疆"。这一概念于近代传入我国。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其不得不经历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学、人类学及社会学学者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考察时段,初步论述了相关学科的学者实现"边疆"概念中国化的努力与成绩。  相似文献   

19.
何成学 《桂海论丛》2007,23(1):24-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韦庆儿 《桂海论丛》2006,22(1):95-96,F0003
抗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坚持以团结抗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作为它的发展主流;二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三是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