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张家栋 《学习月刊》2011,(13):43-44
美国东部时间2011年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美国海豹突击队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约60公里处,击毙了与美国斗争近20年的基地头目本.拉登。拉登的追随者先是不相信,后是震惊,随后是扬言要进行大规模报复。本.拉登自己也在录音中威胁,  相似文献   

2.
海兰 《党建文汇》2002,(14):17-17
自从去年美国与拉登为首的恐怖势力“算账”以来,虽说将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打了个落荒而逃,拉登的大部分有生力量也消灭殆尽,但有关拉登手下的传闻还是不时传来,一些恶性的恐怖案件也不断发生。6月16日,美国《纽约时报》披露,来自拉登“基地”组织的7名中层干将目前正在蠢蠢欲动.计划对美国目标进行新一轮打击。《华盛顿邮报》也报道,摩洛哥政府从当地逮捕的3名“基地”组织成员中得到情  相似文献   

3.
最无可争议的接班人正被美国政府悬赏2500万美元通缉的埃及医生扎瓦希里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一直被认为是拉登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和拉登一样,扎瓦希里也出身富人家庭,1978年从开罗大学获得外科医学硕士学位后,扎瓦希里没有走医学之路,反而加入了当时被政府严禁的穆斯林兄弟会。他参与了1981年刺杀总统萨达特的行动,随后被法庭判处监禁。刑满释放后,扎瓦希里和拉登走到了  相似文献   

4.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流亡在阿富汗的沙特大亨本·拉登被列为主要嫌疑目标,这不是偶然的.在过去的10多年中,几乎每一件震惊世界的恐怖大案都有本·拉登的影子.他被美国列为头号公敌.然而在另一些人眼里,拉登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圣战英雄".  相似文献   

5.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流亡在阿富汗的沙特大亨本·拉登被列为主要嫌疑目标,这不是偶然的.在过去的10多年中,几乎每一件震惊世界的恐怖大案都有本·拉登的影子.他被美国列为头号公敌.然而在另一些人眼里,拉登却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圣战英雄“.……  相似文献   

6.
2001年岁末,美军集结重兵将“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围困在阿富汗南部托拉博拉山谷,从空中和地面轮番发动猛烈进攻,使得拉登命悬一线。但他最后却用了一个简单的骗术就躲过了美军先进的监控设备,成功脱身。  相似文献   

7.
图片新闻     
言志 《党建文汇》2001,(11):40-40
乌萨马·本·拉登祖籍是也门哈达拉毛省,1955年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其父是沙特最富有的建筑业大亨。拉登早年在吉达求学,后毕业于利雅得大学经济管理系。他当过工程师,从石油和建筑业赚取了巨资。他在西方拥有数家公司,涉及建筑、石油、制造和宝石等诸多行业。其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国际视线     
《当代贵州》2011,(14):8-8
[大事]第三轮中美对话“效率惊人”、[局势]希腊否认“退出欧元区”传言、[趣事]大学生卖“拉登之死”T恤狂赚12万后退款。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1,(14):19-20
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皮菜目前呼吁美国方面公布击杀基地组织最高头目本·拉登的“准确事实”,以判定击杀拉登行动是否具有“合法性”。皮菜表示,“联合国对恐怖主义表示谴责,但是同时也规定了从事反恐行动的基本准则”。她认为,反恐行动也必须符合国际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聚焦塔利班     
2001年9月11日,是美国人民的灾难日,也是世界人民的恐慌日。“双仔塔”的轰然倒塌已成世纪绝响,带给人民的心灵震撼却难以迅速平复。美国认定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包庇该事件的头号嫌疑人恐怖大亨本·拉登,并于10月8日起对阿富汗进行代号为“持久自由行动”的军事打击。那么,已成为世人关注焦点的塔利班究竟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1.
●朝鲜经济那么紧张,它怎么能打仗呢?日本随便拿出万分之一的武器就能把朝鲜灭掉,怎么能说朝鲜成胁日本呢?日本的武器装备、军费都能把朝鲜天地铺一遍,不是朝鲜威胁了日本,而是相反。 ●本·拉登为何长期“抓不住”,因为美国需要这把“达摩克利斯剑”长期悬在它需要干涉的国家头上。 ●美国如果真对日本好.就应该帮日本把北方四岛拿回来,可美国从未热心过此事,想必美国对日本重新进入台湾也会有更多的戎备。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一个十分推崇军事"大棒"的国家.自从20世纪初美国提出臭名昭著的"大棒政策"以来,美国就一直在世界各地不断地挥舞军事"大棒"来维护和谋取本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2001年1月小布什上台以来尤其明显.当年2月¨日,美国出动战斗机轰炸伊拉克;4月1日,美军用侦察机在南海上空撞毁我军用飞机;7月14日,美国进行第四次导弹拦截实验并获得成功;"9·¨"后,美国将目标锁定为恐怖组织头目本·拉登,并于10月7日开始对庇护恐怖组织头目--本·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进行连续不断的军事打击;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退出<反导条约>;2002年3月,美国国防部提交国会的<核态势评估报告>被披露,美国竟公然声称在台海发生战事时准备使用核武器;9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提出了向恐怖分子和敌对国家发动主动进攻的"先发制人"战略;11月1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总额为3930亿美元的2003财政年度国防预算法案.2003年3月20日,美国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震慑"行动……  相似文献   

13.
因庇护美国指认的“9·11”恐怖袭击事件“首要嫌疑人”本·拉登而正遭受美英联合军事打击的西亚国家阿富汗,自1838年以来经历了三次英军入侵,十年抗苏战争以及无以数计的内战,几乎是200年硝烟不散、战火常燃。那么,这个贫穷的内陆山国为什么如此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个中原因值得世人探析。 一、部族争战留下动荡的种子 阿富汗这个国名,据说是由传说中全体阿富汗人的祖先的名字“阿富汗纳”(Mfghana)和波斯语“图象”(stan)组合而成。历史上最早提到阿富汗地区,是在公元前6世纪伊朗的嗣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时期。阿契美尼德王朝在阿富汗的统治,  相似文献   

14.
<正>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也不要在喜欢不喜欢上,分出好人和坏人来。带着情绪倾向的眼光,难免会陷入褊狭。咬人的,你不能说它是坏狗。狗总是要咬人的,这是狗的天性和使命。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什么幸福的一种就是知足。因为知足者常乐,乐是幸福的直观体现。知足是一种感觉,感觉影响心情,好的心情催生幸福感。遭遇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淡然一笑,泰然处之;有的人捶胸顿足,痛不欲生。知足不知足,全看当事人的心境。知足,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模式,看当事人拿什  相似文献   

16.
开心读物     
张雨生 《唯实》2002,(7):83-84
读书是开心的 ,但有一个前提 ,所读之书应该让人开心。蒋元明的杂文集名为《怪味品书》 ,刘征的序言称其为“怪味杂文”。我作为读者 ,觉得这本书应叫“开心读物”。封面有徐鹏飞的漫画 ,画面上的人仰面张嘴大笑 ,喷出的眼泪都飞上天了。得到这本书 ,是在春节前的一次茶话会上。元明的书刚刚出来 ,送我一本。拿回来作为枕边书 ,每天晚上读几篇 ,边读边乐 ,美滋滋地入睡了。没想到 ,在那些天里 ,它竟然能代替安眠药。独到的社会视角初看 ,书名似乎有点误导。怪味品书 ,不管多怪 ,终究应是品书。但读过之后才晓得 ,实际是品社会 ,品生活 ,品形…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2月2日,上午9时。汽车沿着云雾缭绕的山路盘旋,擎天耸立的雄峰时隐时现。"我的易水河,是历史的画册。风走过的地方,都有你的传说;我的狼牙山,是太行的魂魄。春走过的地方,都有你的蓬勃……"此刻,我们置身在狼牙山的怀抱中,来凭吊尽忠报国的五勇士,来看望革命老区的乡亲们。1狼牙山是英雄的山。它由5坨、36峰组成,巍然俯瞰着华北辽阔的大平原。远远的,就可望见棋盘坨上白色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象征!天渐渐晴朗,路也渐渐开阔。不一会儿,就到了狼牙山脚下的东西水村。当年,五勇士为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穷人,后来有了钱。有了钱之后,他就养狗,先是狼狗,后是藏獒。什么厉害,他就养什么,他要让它们看家护院,看守住他的钱财。后来有钱人当了官。他不养狗了,养人。拍马溜须的、凶神恶煞的、厚黑的、毒辣的,他都养。后来,他信不过人,开始信神。早晚一炷香,虔诚地敬拜。即使自己出了远门,最关心的,不是家里的人好不好,而是香烧没烧。这个人最后还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挂了。也就是说,神也没保住他。  相似文献   

19.
幸福     
巴特尔 《实践》2007,(6):42-42
幸福,不能等待,必须追求;等待幸福,无异于守株待兔。幸福,不尚空谈,必须创造;空谈幸福,无异于画饼充饥。追求幸福,需要拼搏;享受幸福,却更需要理智。否则,幸福也会成为心灵的枷锁。同样是幸福,愚昧的人只能浪费,愚蠢的人只会奢侈,而只有有修养的人才会享受。能够享受幸福的人,也一定能够经  相似文献   

20.
梁衡 《当代贵州》2013,(11):64-64
讽刺与幽默毛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充满辛辣的讽刺和轻松的幽默。不装不假,见真人性。人一当官就易假,就要端个架子,这是官场的通病。越是大官,架子越大,越不会说话。毛是在党政军都当过一把手的,仍然嬉笑怒骂,这不容易。当然他的身份让他有权这样,但许多人就是洒脱不起来。权力不等于才华。毛的文章虽然都是严肃重要的指示、讲话、决定、社论等,又都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生成的,但是并不死板,并不压抑。透过硝烟,我们随处可见文章中对敌辛辣的讽刺和对自己人幽默的谈吐。讽刺和幽默都是轻松的表现,是举重若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