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妨害公务罪中的“暴力”行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妨害公务罪的客观方面存在诸多争议,这些争议影响了法条的准确适用。随着近年袭警案件的频发,对暴力意义的正确诠释凸显。暴力是限于直接暴力,还是包括间接暴力?暴力的形态仅限有形暴力,还是也包括无形暴力?因此,有必要结合实践对暴力的内涵进行解读。此外,对暴力程度的准确界定也值得思考。近年来,袭警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刑法应如何应对袭警问题,值得思考。文章作者结合国外刑法理论和立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王泽 《法制与社会》2016,(5):254-255
盗窃罪在司法实践中依然采用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即盗窃是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而且只要行为人自认为犯罪行为没有被发现就是秘密窃取。基于目前理论上对秘密窃取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不够清楚,本文首先对秘密窃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系统梳理。关于盗窃罪中"秘密窃取"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开放性的探讨,肯定了理论上承认公开盗窃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的本质区别进行了分析,认为三个罪名的主要区别是暴力程度和暴力对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析妨害公务罪的暴力、威胁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兆 《法学》2004,(10):119-123
暴力、威胁手段是妨害公务罪客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目前理论界对此缺乏系统研究。笔者对暴力、威胁手段的特征与表现进行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暴力、威胁行为的对象问题 ,最后就暴力、威胁手段的程度对定罪的影响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不得假释”是我国现行刑法新增的预先在立法上设置的限制部分犯罪分子适用假释之资格的制度。对因“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的对象范围如何理解,值得探讨。“暴力性犯罪”不等于“暴力犯罪”,包括实际“以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而直接侵犯人身或以此非法获取财物的犯罪行为,但不宜包括只侵犯财产关系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的刑罚是指个罪所宣判的刑罚而不是并罚后决定执行的刑罚。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现在愈演愈烈的"网络暴力"。本文以此为视角,从网络暴力的概念界定、产生原因、刑罚化分析诸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刑事政策是我国刑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政治与法律生活中已经受到高度的重视。面对时有发生的校园暴力,刑事政策可以在防控校园暴力中担当起应有之义。通过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的界定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在刑事政策视野下凸显出主体和行为方面的特殊性,并由此展开对防控校园暴力刑事政策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刑法中的暴力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暴力作为犯罪手段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出现在许多条文中。暴力对于这些条文规定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此罪还是彼罪以及量刑轻重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暴力在刑法中具有什么样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学者们虽然作出一些学理解释,但内容不一样,甚至同一学者对刑法不同条文中的“暴力”又作不同的解释,随意性较大。“暴力”作为刑法中的法定用语应当有其规范的含义,这样不仅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而且有利于司法工作人员在司法实践中正确适用法律。一、暴力的界定暴力,从字面上讲,暴是凶恶、残酷;此处之力是肌肉运动…  相似文献   

8.
近期,福建南平、广西北海、广东湛江、江苏泰州、山东潍坊等地先后发生暴力伤害中小学生、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给师生、家庭带来无尽痛苦,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这是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即以儿童作为犯罪对象的无差别报复社会行为。多年来儿童作为受害者的案例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是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的案件。本文以法律和政策视角切入,分类对我国儿童遭受暴力侵害的案件特点进行分析,并从法律和政策的角度提出了预防类似案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张凤英 《法制与经济》2010,(9):138-138,F0003
近年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的暴力抗法问题引起关注,本文从暴力抗法的主客体及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了暴力抗法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暴力抗法行为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的建设提供些许有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网络暴力游戏是一个未经科学定义的、内涵模糊的词语,但却被人们普遍的使用。当网络游戏与暴力这两个语素组合到一起的时候,网络暴力游戏就被赋予了浓重的消极色彩。它成为了人们强烈抨击和谴责的对象,甚至成为未成年人暴力行为直接的、重要的诱发原因。社会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并持久的对网络暴力游戏的讨伐运动。这场运动是以家长、老师对孩子的失望情绪和追责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我国主流媒体则将这些情绪和需求聚焦并放大,使之成为强势主流话语,而最终形成了这场对网络暴力游戏的批判运动。  相似文献   

11.
刘宏宇 《法制与经济》2009,(24):55-56,59
校园体育运动暴力应当预防,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校园体育运动暴力的根源在于人类暴力倾向的存在,因此,无论多么理想化的预防措施都不能奢望根本杜绝体育暴力的发生,更不能杜绝体育暴力倾向的存在,因此,对于校园体育运动暴力倾向,预防应当与矫正同在。而且,对于暴力倾向而言,在暴力外化之前先给予人格矫正,应当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拆迁活动进行的依据主要是《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民众与政府引发的冲突以及一些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非法暴力拆迁事件频发。按原条例的规定,拆迁主体界定混乱及补偿标准较低还有作为拆迁的动机的"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等诸多不当之处。学界呼吁大修拆迁条例,在征求意见稿出台后至正式法规出台前我们需要对相关问题加以注意,以期立法的相对完善。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城管执法部门成立至今,积极探索出各种执法方式,例如:标准化执法,加强信息化管理的数字执法等。在维护市容环境、保障市民生活秩序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屡有发生这一直困扰着各级城管执法部门。本文从城管执法理念、城管执法机制、城管执法职能三方面寻求破解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暴力”的定义出发,对抢夺罪中存在的暴力与抢劫罪中的暴力进行了区分,并且认为,使用暴力抢夺财物数额较大以上,并且致人重伤、死亡的应以抢夺罪一罪认定,不应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5.
正当防卫作为私人暴力,与国家暴力垄断原则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张关系。根据国家暴力垄断原则,公民无实施私人暴力的原初权利,所有形式的私人暴力都会遭到国家暴力垄断原则的封锁。但在正当防卫情形中,此种封锁会在一定范围内为宪法中的国家保护义务所解除,行为人实施不法侵害时,国家因不在场而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来制止不法侵害、保护法益,此时宪法中的国家保护义务要求立法者必须设置容许规范,授予公民实施私人暴力之权,以避免公民的生命、身体、财产等法益处于完全无保护的状态。由此可知,正当防卫的法理基础便在于国家暴力垄断原则和国家保护义务的互动与调和。据此可处理正当防卫的解释边界、正当防卫的防卫限度、为他人防卫和为公防卫的诠释等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郭炜 《法制与社会》2013,(11):22-23
有效界定抢劫罪和抢夺罪,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具有非常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抢劫罪和抢夺罪界定的重要性出发,首先分析了抢劫罪和抢夺罪之间的联系:携带凶器抢夺的准抢劫罪;由先行的抢夺行为转换成的转化型抢劫罪;暴力强度较大的抢夺行为;两罪都是财产犯罪。接着探讨了抢夺罪以及抢劫罪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犯罪客体上,其中,抢劫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财产权和公民的人身权,而抢夺罪的犯罪客体主要是指的公民的财产权。另外,对于抢夺罪,其主体必须是年满十六周岁以上。最后通过实际的案例对两者进行了有效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1.引发征迁暴力的直接原因引发征迁暴力的因素很多.有政府决策层面的,也有程序设定和执行方面的,有开发商越俎代庖、操之过急的,也有被拆对象本身违法的,但总体而言,还是制度的明细程度不够。  相似文献   

18.
关于夫妻暴力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夫妻暴力是家庭暴力中最常见的一种,遏制夫妻暴力,必须解决好夫妻暴力的相关问题,文章根据婚姻法及 司法解释中有关家庭暴力的规定,结合社会现实,研究探讨了夫妻暴力的概念、特点及其反夫妻暴力面临的问题,从 立法、执法和行政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袭警罪中“暴力”的法教义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袭警罪首案频发。司法实务人员对袭警罪中"暴力"的理解泛化以及入罪门槛过低,导致袭警罪大有成为我国继醉驾犯罪之后第二大犯罪的趋势,如何理解袭警罪中的"暴力"因此成为理论和实务中的难题。结合我国司法实务中部分地区发生的袭警罪的典型首案,根据刑法中"暴力"的含义以及袭警罪"暴力袭击"行为的规范内涵,袭警罪中"暴力"的性质仅限于"硬暴力"而不包括"软暴力";暴力的发生仅限于突袭性而不包括缓和及具有预见可能性的非突袭性暴力,暴力突袭性的具体特点包括突发性、瞬时性和意外性;根据袭警罪侵害警察人身安全、妨害公务正常执行从而侵犯公共秩序法益之逻辑关系,以及构成要件符合性与保护法益之间的共通性,应联系暴力袭警行为及其结果,通过法益甄别值得处罚的暴力袭警行为,从而将不具有可罚性的暴力袭警行为排除在刑法的适用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指出了校园暴力的危害,分析校园暴力形成的原因,探索了预防校园暴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