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男人的成长     
记得有则幽默说,母亲花了20多年时间辛勤培养了一个男子汉,然而到了另一个女人手里,却不消10分钟又变回孩子,接受全新教育去了。很多男人,在母亲的调教下至多在外形上似男子汉罢了,而当他与另一个女人相遇后,很多东西他得从头学起,渐而真正成熟。在这一点上,晖可以说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个。晖是我的大学同  相似文献   

2.
初春,远在澳大利亚的哥嫂在电话里千呼万唤,急切盼望母亲去帮着他们照顾孩子.于是,母亲终于登上了飞向异国他乡的飞机.这是62岁的母亲第一次走出国门.母亲去澳大利亚不久,就寄回了她在当地的照片.很多照片上,母亲的身边簇拥着一大帮人,有一两个陌生的中国老人,更多的却是澳大利亚老人,还有黄头发白皮肤的洋娃娃.我惊奇不已,从照片上看,母亲与那些人十分亲热,似乎是多年的远亲近邻.  相似文献   

3.
另一种颜色     
周蓉 《法制博览》2009,(6):14-15
应该说,辰树从没出世起就注定了他命运的方向。 父亲,一个在他生命中重要的、却在他生命还未开始就已缺席的角色,是个与辰树从未谋面的陌生人。而辰树惟一的世界——母亲,那个曾经辛酸地应允辰树定会给他幸福的女人,却在辰树4岁时被发现患了癌症而无法给辰树最好的生活了。  相似文献   

4.
阮英是个越南华侨,今年也就27岁,已是两个子女的母亲,当年随父亲逃难来澳大利亚时,她才11岁。在她18岁那年,上完职业学校美容专业没多久就嫁给了一个在越南人中少见的极富男子气、身体魁梧的男人阿雄,那个男人大她10多岁,已离了婚,原来的妻子在越南,他在澳大利亚主要是做装修,钱是挣得到,但太辛苦。婚后两年,阮英生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一家四口人再加上两边父母,开销越来越大,装修  相似文献   

5.
朋友给我讲了一件在他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前些日子,他开车去沈阳办事,车至中途一处高速入口的地方、看见一个年轻的女人抱着一个宝宝在等车。那天刚好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有些阴冷,他心生侧隐,一个年轻的母亲独自带着孩子出行,本来就是件不容易的事,碰巧天公不作美,又下起雨来,如果再把宝宝冻感冒了,那可真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甄静慧 《南风窗》2014,(11):88-90
<正>当女性从性别文化压迫下觉醒,她们对男权社会的反感和失望,有时会投射到泛化的男性群体上,强化他们作为性别文化中"既得利益者"的角色。然而,如果忘了男人也是人、女人也是男人的骨肉亲人时,就会忽略了,面对女性遭受的不公和苦难,以及这些苦难的成因,男人的心灵同样会受震动。4月11日晚上一个文化沙龙里,乔纳斯·斯坦普和我们说了一个关于父亲、母亲以及性别的故事。这位瑞典老帅哥成长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庭,父亲是丹麦画家,母亲是瑞士画家,而他自己则是一位行为艺术家以及艺术节策展人。乔纳斯是个男人,身材高大、淡淡的胡子,散发着阳刚气息,他说,"我的性别问题意识在很小的时候就觉醒了。"  相似文献   

7.
培养女人     
我们经常说,女人是男人的学校,好男人是结婚后女人给造就的。殊不知,男人也会培养出一个很优秀的女人。我的一个朋友,到了年近三十岁才结婚,偏偏找了一个比他  相似文献   

8.
悉尼的童话     
朋友阿忠从澳大利亚回来了,除夕之夜,他像许多年前一样风尘仆仆赶来与我们聚会。 阿忠不像其他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朋友,他脸上没有澳大利亚水土养下的  相似文献   

9.
一个刚刚散了母亲的女人在一个阴雨绵锦的夜里买了两颗炸弹……几位记者同时在这一个子夜扑往滑向死神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高兹1924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父亲是犹太人,母亲则是一位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有着强烈欲望的天主教徒。正是他母亲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强烈欲望以及这种半犹太、半天主教的家庭背景对高兹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在他母亲看来,高兹必须成为一个没有犹太痕迹的、有教养的  相似文献   

11.
培养女人     
我们经常说.女人是男人的学校.好男人是结婚后女人给造就的。殊不知.男人也会培养出一个很优秀的女人. 我的一个朋友.到了年近三十岁才结婚.偏偏找了一个比他小六岁的女孩。刚结婚的时候.我们见到他就说.这样的小女孩你能哄得了?到时,够你难看的。朋友只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最终.朋友还是和那个女孩结婚了。  相似文献   

12.
我至今仍在怀念他。他同居的女人,他的女儿,还有远在国内的老母亲,都在眼巴巴地盼着他回来,可他却杳无音讯。 阿牛是我刚来悉尼时读英语学校的同学,我俩的交情一直很好,我在悉尼吃过的第一顿“餐馆”,就是他请的,那天他打老虎机赢1000元。 刚来时,所有的留学生都很苦,每个人都为找工作磨穿了鞋子,那时候女人流泪男人叹息,很多人连青菜都吃不上,  相似文献   

13.
正母亲去世之前再三嘱咐他:"家里有两个瓶子,我死之后你千万记住找出来。"他知道没有文化的母亲是在做"遗嘱";母亲去世之后,丧事办得很风光,虽然办丧事的钱里有母亲自己存的;他觉得自己今后应该像《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圣地亚哥"那样活着,"癌症"不是生命的最后结果。  相似文献   

14.
1982年春天,陈晓东出生在渝东的一户普通人家,两岁时就没有了父亲。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在他12岁那年,母亲也得病去世了。从此,小晓东成了一个孤儿。他的外婆嫌他是个累赘。于1995年6月的一天将他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了重庆市长寿县农村的一户周姓人家。  相似文献   

15.
童话     
1977年母亲病危时,我坐在病床边,握着母亲的手,问母亲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 母亲望着我,眼角淌下泪来.母亲说:"我真希望你哥跟我一块儿死,那他就不会拖累你了……" 我心大恸,内疚极了,俯身对母亲耳语:"妈妈放心,我一定照顾好哥哥,绝不会让他一个人待在精神病院里……" 当天午夜,母亲走了.  相似文献   

16.
在80年代接管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从来没有梦想过从事大企业经营的生涯。在他小时候,母亲觉得他当牧师好,所以每天早上带他去教堂,而他却毫无热情,母亲也就放弃了这个想法,一心望子成龙。当他一朝成为通用电气公司 CEO,  相似文献   

17.
程乃珊 《法制博览》2010,(14):23-23
女人都爱“作”,上海女人更会“作”。其原因是,男人在女人前一一列明自己的原则时,女人便想着要颠覆他这些原则,闪为女人爱见到男人因她而显为难,女人最想看到男人为她放弃一切,看到自己是最终的胜出者,那才能显出她是男人生命中最重要最无可比拟的。对女人来说,“作”,有如我们测试血糖的试纸,可准确无误又清晰地测试出男人对女人的感情程度。  相似文献   

18.
声音     
《南风窗》2010,(14):13-13
<正>他工作非常勤勉,并且带领澳大利亚人民渡过了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19.
王元涛 《法制博览》2010,(20):76-77
我们太容易满足把辜鸿铭仅仅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了。 他至死留着辫子,他在国外的公共汽车上倒着读英文报纸,他把男人比作茶壶把女人比作茶碗。他喜欢摩挲着女人的缠足小脚来写作……这类逸闻曾随着一些通俗杂志为街头贩夫走卒所熟悉。辜鸿铭,几乎就是一个可笑与迂腐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20.
房产     
在老城人的眼中,只有两样东西是保值的。一是黄金,二是房产。但随着年代的变换,黄金也并不那么保值了,于是就只剩下房产。房产也是衡量一个男人对女人爱与不爱的准则。当一个女人幸福地告诉你,他把房产写了我的名字的时候,那这个女人的一生好像就有了保障,证明现在和她厮磨的那个男人对她是真心的。有很多例子,当一个男人准备变心时,那他就会偷偷地去公证处把房产的名字换掉。于是老城的许多女人的绣花枕头里都会秘密放着写上自己名字的房产证。当脑袋和绣花枕头里的房产证贴在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