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村庄三元派系不同组合的赛局可以形成多种村级权力结构稳定与不稳定类型。村庄三元派系力量的均衡度与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性成负相关,三元派系力量越均衡,村级权力结构越不稳定,反之亦然。W村是三元派系力量均衡、村庄权力结构极不稳定的典型代表。要促进村级权力结构的稳定,就要强化村庄派系精英的素质教育和制度建设,提高他们的讨价还价能力的宽容度,促进农村社会公共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村庄派系与贿选行为——以H村村委会选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贿选行为是村庄派系利益博弈的产物,村庄派系既是贿选的始作俑者又是贿选的操纵主体。派系核心精英或竞选者通过组织竞选“班子”和成员分工、秘密调查和确定贿选对象、选择贿选方式和宣传动员、实施贿选和投票监控等一系列环节来完成贿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利用相关法律制度某些漏洞和村庄文化网络关系来规避法律制度的调整和约束。所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强化农村民主素质教育是治理贿选行为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共组织的内部运作受到正式权威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双重力量驱动。其中非正式制度因官僚制非人格化在我国公共部门的反向表现、伦理中轴的政治文化、伦理结构构成的特殊的组织文化而使公共部门在伦理结构中运作。同时,公共部门在派系结构中运作,派系结构影响公共部门内的资源分配,形成实质上的利益结构,侵蚀了正式结构,并且派系结构随组织环境的变化不断再生产出来。  相似文献   

4.
户籍制度自古有之,是一种综合性社会管理制度,承担多种功能,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历经多次调整改革,其功能和价值不断优化,工具理性逐渐走向价值理性,城乡居民的权益差距不断缩小,农村户籍的价值不断提升,城乡关系出现新的情况。户籍制度是乡村振兴中一项涉及面广的基础性制度,仍然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需要借鉴历史经验,立足村庄共同体特点,以聚集乡村人气为目的,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充分挖掘家庭功能、扩大村庄开放性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5.
比较分析台湾地区两大政党内部派系的结构变迁和特点,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派系具有隐性运作、缺乏组织化的特点,而民进党的派系则存在制度化的公开运作方式和"派系共治"的历史传统;国民党的派系可以区分为倾向型和侍从型两种类别,民进党的派系则可以区分为原则型和利益型两种类别。在台湾选举政治的影响下,近年来国民党、民进党内部派系结构的变迁呈现某种程度的趋同性,侍从型派系今后有可能成为两党内部派系运作的主要形式。但从短期看来,两党的派系组织仍将保持其由历史遗绪和意识形态所塑造的特性,难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产生和确立直接改变了过去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的二元组织结构,在理论上形成了"三足"分工制衡的组织架构,即党支部掌握决策权、村民委员会掌握执行权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掌握监督权。然而,由于村庄派系的普遍存在和操控村务监督委员会的选举和监督活动、村"两委"书记主任寻求上级的庇护、在公共理性普遍缺乏的环境中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寻求"搭便车"不愿履行监督职责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村务监督委员会普遍表现出弱监和虚监的特征。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强化村民和精英的素质教育和民主参与实践,是增强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功能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生态理念与人本理念和谐统一是未来村庄建设的永恒主题,未来村庄的规划要体现科学性、综合性、系统性和超前性,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目标、发展类型和村庄功能进行规划。以村庄完善的功能和优良的创业环境、就业环境和人居环境实现人口的自然聚集。  相似文献   

8.
村庄精英利益博弈与权力结构的稳定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出现了体制内和体制外、强势和边缘精英的复杂结构形式。这些精英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在村庄活动中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行为,从而形成了若干利益博弈模式,形成村庄权力结构稳定与不稳定的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长沙市雨花区审计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工作,不断创新审计机制和管理模式制度,逐步形成了一种"廉洁、和谐、高效"的新格局.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雨花区审计局在创新机制的同时,不断变更着自己的角色,在拆迁、维稳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推动和谐雨花建设持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村级正式权力影响力、村庄经济社会分化程度与村庄归属感作为分类指标,改革开放后至今的中国农村可分为四种理想类型。对税费改革前后两个时段中这四种类型村庄的精英权力结构和村庄秩序的考察表明,村庄精英的角色和地位是构成精英权力结构的先决条件,而处于变动中的后者则不断对村庄治理秩序施以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综合性集体上访中,"公开文本"所呈现的"维权"性质虽基本成立,但在"隐藏文本"层面则呈现农民谋利或者"出气"的实质诉求。从村庄内部视角来看,熟人社会的村庄结构使干群之间公与私的冲突交织连结,一些村民因为"衡平感"的丧失诱发"气"的产生、累积。在遵循"报"的行为逻辑下,上访成为"气"的宣泄途径或派系斗争的武器之一。因此,综合性集体上访是村庄政治运作的一部分,而非基于权利、利益或道义诉求的对抗政治。乡村内部政治冲突以各种"维权式上访"呈现,上升为地方政府乃至国家需要直面的问题,与村庄政治平衡的解体紧密相关。这是基层治理从"整体支配"向"技术治理"转型的意外产物,也是高压维稳政治背景下底层行为逻辑策略性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深入,遏制了村庄内的豪强势力,减弱了"力"对村庄生活的影响。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体制改革,不断弱化国家权力在乡村的影响,"力"重新登上村庄生活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派系政治本质上是权利运作过程中利益冲突的产物,它具有趋利的无序性、非制度化的工具性以及自组织的形态松散性的特征。在历史长河中,派系争斗不乏其例;它依据不同的标准可有多种多样的类型划分。并且,派系政治以独有的历史特征向我们展示了矛盾的双面形态,这启示我们:派系政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现象,不可采取一种简单的"一刀切"思维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村庄公共性是村庄善治的根基,在村庄社会内生公共性不断式微和消解的现实困境下,重构村庄公共性成为当前基层治理面临的重要议题。在东北农村"四议一审两公开"的制度实践中,村庄公共性实现了从缺失到重构的转变,这表明基层民主制度输入能够对村庄公共性重构的复杂过程发挥关键的机制作用;通过制度实现权力开放、利益关联和动员村民以及资源激活,生产出了一种"制度公共性"。基层民主制度的输入和运行在村庄治理中表现出一系列正向效应。基于基层治理规范化和重建乡村社会秩序的目标,国家需要向基层输入有效的民主制度,以激活村民自治,为变迁下的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宗族是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选举过程中村民的宗族偏好在所难免。2011年是集中换届之年,宗族派系势力这一课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从个案入手,研究宗族派系势力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影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做出基本价值评价后,为把宗族派系的矛盾和竞争引导到和平、公开、可控的秩序中,从观念认识、文化法律、技术操作等维度,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村庄精英持续外流以及村委会选举的择优选拔功能难以有效发挥的形势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村干部培养机制以实现和维持村庄政治精英再生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浙江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D村和S村的内生型村庄政治精英再生产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所在村庄政治精英的良性更替问题。然而,内生型村庄政治精英再生产因受村庄人力资源、村支书的公共责任与理性精神、村庄政治生态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还难以普遍生长;同时,行政主导的外部嵌入型政治精英再生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整合和调整外部嵌入和村庄内生两种路径,形成二者相互补充和配合的系统协同机制,逐步构建起科学有效的村庄政治精英再生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目标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自觉进行政党功能创新和目标调适的结果。传统党建模式下基层党组织在结构、运行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导致基层党组织融合程度低,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要开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将其功能聚焦到服务,不断提升和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必须深刻把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本质内涵,实现功能定位、组织结构、目标导向等方面的调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宗族村庄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村庄聚落样态,具有鲜明的血缘纽带特征。虽然近代以来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外部输入不断增多,但粤西黄村以宗族组织为代表的传统因素在当下的村庄治理中仍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其内生性因素强于外嵌因素,不仅能团结村民宗族成员,号召募捐获取村庄发展资金,而且通过成立村庄治安队为村庄提供了治理秩序,并以宗族组织与县、镇博弈以获取村庄发展资源。以村两委、乡镇、县为代表的现代治理组织在黄村的治理中无法取代黄村村务理事会的治理效用。挖掘乡村社会本身所含有的特殊资源,也许是宗族底色下大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宗族是我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选举过程中村民的宗族偏好在所难免。今年是集中换届之年,宗族派系势力这一课题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从个案入手,研究宗族派系势力对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影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做出基本价值评价后,为把宗族派系的矛盾和竞争引导到和平、公开、可控的秩序中,从观念认识、文化法律、技术操作等维度,提出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村庄选举中的政治沟通主要是指选举信息在乡村精英与普通民众间输入输出,不断被获取、加工和利用的过程。村庄选举沟通的主要特点:宣传发动、人选酝酿、竞选互动。村庄选举沟通的动力机制:有效的精英动员,竞争性民主选举,完善村庄选举的动力机制,形成畅达互动的选举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