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23-23
公元1644年4月25日深夜,崇祯皇帝登上煤山(即今天的景山),眼看烽烟四起,李自成的大军已攻破内城,于是不得不自缢。后代史官认为他本属明君。可惜生不逢时。崇祯自己也说过:“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然而,对明史认真研读过的人却另有感受。虽然崇祯之前的两任皇帝万历和天启都有昏君之名,但诡异的地方就在于,昏君有时比明君还更有益于国家。  相似文献   

2.
历来,许多历史书籍、年表都是依照……元、明、清……的朝代顺序来编写,而将李自成的大顺朝排除在外。我们认为,这样的写法是不公道的。李自成建立大顺朝的始末,如同郭沫若同志所讲:李自成“十六年占领西安。”(崇祯十六年即公元一六四三年)“十七年二月,出兵山西,不到两个月便打到北京,没有三天便把北京打下来了。”①一六四四年“自成以四月十九日亲征,二十六日败归,二十九日离开北京,首途向西安进发。”第二年,李自成“为清兵所穷追,竟于九月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②  相似文献   

3.
马吉翔在南明历史上是个有名人物,他所以有名,一非文韬,二非武略,而是因为"拍马有术"。他原是北京城的一个混混,后来因奉承大太监高起潜,到锦衣卫当了个都司小官。李自成进京,崇祯在煤山吊死,  相似文献   

4.
佚名 《政府法制》2011,(18):29-29
章丘市文祖镇西王黑村中心街东胡同里,有条幽静的小巷,顺巷道往西拐进一古代院落,一座壮观的二层青石楼阁展现眼前。此楼叫"望景楼"。要说起此楼的来历,还要从明朝灭亡、崇祯之女逃难说起——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从三面包围了北京。明军在宦官的鞭笞下,虽然还在反抗,但已不能阻挡住起义军势如破竹的进攻。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  相似文献   

5.
“红颜”也者,褒词有之,贬词也有之。“红颜知己”,何等温馨!“红颜祸水”,又何等可憎!看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女人无罪,红颜其罪,于是就引出了本文的题目。明末叛将吴三桂,史书上说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意思说他本来是准备要归顺李自成的,因为李自成的大将霸占了他的“红  相似文献   

6.
亦铭 《政府法制》2010,(22):29-29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崇祯脱下龙袍,带着一个太监走出皇宫,到街上去散心。走了一段路,见有一个测字摊前一幅白布招展,上写:"鬼谷为师,管辂为友。"  相似文献   

7.
甲申年是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之一,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兵进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上吊.延续267年的明王朝寿终正寝。然而,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进京不过40天,就被明将吴三桂与清军一道赶出了北京城.之后不到一年,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便迅速土崩瓦解了。  相似文献   

8.
甲申再祭     
360年前的甲申(1644)年三月,李 自成率农民起义队伍杀入北京,结束了 另一位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创立的大 明王朝,自己坐了龙庭,改国号"大 顺"。农民起义的"学生"夺了"老师" 的帝祚,算是封建社会的一条"历史周 期律"。 中国的老百姓习惯上认为天子圣 明而官吏昏暗,李自成《登极诏》中评 价崇祯皇帝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 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崇祯登基后忧心国事,宵衣旰食,落了 个"辛辛苦苦十七年,一朝吊死煤山 前"的结局,原因就在于体制不行,培 养出来的尽是亡国之臣,他一个人的力 量无法改变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只好 跟着当亡国之君。  相似文献   

9.
李自成为什么杀李岩?对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的这个问题,《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是这样记述的: 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又独于士大夫无所拷掠,金星等大忌之。定州之败,河南州县多反正。自成召诸将议,岩请卒  相似文献   

10.
真的是“诸臣误朕”吗?丁加宏,张清鸿据史载: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克京城,崇祯帝愧于国破家亡,披发覆面,自尽煤山,留有遗诏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  相似文献   

11.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十月初一日,刚刚“定鼎”燕京的顺治皇帝在即位诏书中讲了这样一句话:“国之安危全系官僚之清廉”①在这之前不久,有人向摄政王多尔衮建议应循明朝旧例加征“火耗”,惹得多尔衮怒斥道:“每两火耗三分,正是贪婪积弊。何云旧例!”②可见清廷当政者警惕性之高,他们要以淳朴的满洲风俗、骁勇的八旗铁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李声能 《政府法制》2012,(12):16-17
多尔衮是自努尔哈赤、皇太极之后大清第三代政权的核心人物,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16岁统兵,征蒙古、伐朝鲜、讨大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33岁统兵入关,所向披靡,成就大清一统。他的后半生,一直处在皇权中心,也是距离大清皇位最近的人。他若想夺取皇位,易如反掌,可他却像历史上的曹操一样,始终没有迈出这一步。那么,是他不想当皇帝呢?还是根本就当不成皇帝?  相似文献   

14.
李自成兵败原因之一是错杀李岩,而错杀是因相信了“谣言”.李岩至少立了三大功.一是李岩起草了广为传播的歌谣“迎闯王、不纳粮”,使得农民军迅速由小变大;二是建议李自成“少杀人”,结果“屠戮为减”,人心归附;三是建议李自成赈济饥民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此“三功”,显示李岩确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李自成能一直得到李岩辅佐,其结果或许能像朱元璋那样圆满,可惜李自成竟听信谣言,误杀功臣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15.
姜少勇 《政府法制》2011,(27):31-31
162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7岁受遗命继承皇位。接这个烂摊子的时候,整个大明王朝如同行驶在汪洋中的一条船,通体千疮百孔,形将倾覆。即位初年,为节省国库开支,崇祯皇帝下令大幅度地裁撤边防驿站、免官税。崇祯皇帝自己的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更换,以至于某日听讲官讲书时,他穿的内衣袖子破损不堪,露在外面很不雅观,只好不时把它塞进去遮掩。就是这样一位节俭的皇帝,其私藏的皇银内帑数目(指国库存银数)却非常惊人。  相似文献   

16.
赵炎 《政府法制》2012,(36):46-46
说起大明崇祯皇帝实在是个“幸运”的人,在他主政的17年间,曾欣赏过许多精彩的“狗咬狗”好戏,花样百出,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7.
用“飘逸”两字概括李白的诗风,既不符合李白的生活道路,也不符合李白的创作实践。细加考究,他之自然吐露感情,在各个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风格。概括地说,出蜀前后主要是“飘逸”的;一入长安后主要是豪放的;而入长安后主要是于豪放之中时时发为幽愤和沉郁的慨叹,及至晚年流放夜郎就完全成为悽怆和悲壮了。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李自成》的新一卷和第二卷都出版了。这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引起读者强烈反应的长篇历史小说。作为历史小说,必须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而《李自成》基本是符合了这一要求的。但也不无存在着些问题。现在,我想就已出版的两卷,围绕小说的历史依据与艺术加工问题,谈谈自己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9.
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曾对《明史》中的循吏做过专门的数据统计,他说:“全传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时得百人以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余年间十余人,隆庆、万历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启、崇祯两朝无一人。……宣德以前,尚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谈金圣叹》作于一九三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同年七月发表于《文学》第一卷第一号,后收入《南腔北调集》。金圣叹是个什么人物?鲁迅为什么要谈金圣叹? 金圣叹,原名人瑞,江苏吴县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个封建文人。在他生活的时代,封建统治集团极端腐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广大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渐逐汇成不可抗拒的洪流。一六四四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金圣叹对这种天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