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戚义明 《党史文苑》2013,(10):11-14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和邓小平分别被打为第一号“走资派”和第二号“走资派”。刘少奇被迫害.于1969年含冤去世。邓小平则得以幸存并再度被启用,这与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刻意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勇 《党史天地》2010,(5):16-16
1959年,高勇就给胡耀邦做机要秘书。两人同经“文革”,同关“牛棚”,同下干校,一起流放,期间陪同胡耀邦经历了不少重大历史时刻……  相似文献   

3.
1966年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过程中,中宣部被称为“阎王殿”。我当时任中宣部办公室副主任,随着这场政治灾难的到来我被罢了“官”,也变成了“走资派”。从蹲“牛棚”到五七干校1967年下半年,中宣部实行军管后,我们蹲了一段时间的“牛棚”。1968年9月,军管组为了  相似文献   

4.
“四人帮”继续兴风作浪在中共中央的两个决议发布后,“四人帮”继续在全国掀起更大规模的“批邓”运动。在连篇累牍的报道、社论、批判文章中,他们把“党内最大的不肯改悔的走资派”的帽子扣在邓小平的头上,说他“就是这次大刮右倾翻案风,直至天安门广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挂帅人物”。他们指责,“‘三项指示为纲’,是邓小平翻案复辟的政治纲领”;“争夺思想阵地”是“舆论准备”;“首先抓班子”是“组织措施”;“全面整顿”是“行动部署”。他们反复论证“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论断,宣扬“从民主派到走资派”的公式,宣传“走资派还在走”,号召起来斗争。  相似文献   

5.
1966年九十月间,“文化大革命”时候,我被诬蔑为反毛泽东思想、大走资派包庇小走资派、刘少奇的徒子徒孙,并被戴上“三反分子”的高帽子,游街十多次、抄家三次,我的笔记本全被抢走,有的竟然被烧掉。一直到1969年秋,经李先念副总理找我谈话后,我到北京市工作。1969年秋季,我来到  相似文献   

6.
霞飞 《党史文苑》2005,(9):9-14
在文化大革命中,斗争的主要对象是"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它所指的,实际上是坚持正确主张的一大批老干部."文革"结束后,被定为"走资派"或犯了"走资派"错误的人,大都得到了平反昭雪.事实证明,把一大批老干部定为"走资派"是完全错误的.那么,"走资派"的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梦菲 《党史文汇》2011,(12):39-39
胡耀邦和李昭相识、恋爱是在1942年,这一年,胡耀邦27岁,李昭不满21岁。 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胡耀邦和李昭在延安郊外畅谈心曲。“李昭同志,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建立家庭的基础,你说对吗?”胡耀邦富于哲理的倾吐,打破了夜晚的沉寂。  相似文献   

8.
《党史纵览》2012,(7):54-55
博古与胡耀邦都曾担任过党的总书记,无巧不成书的是,当年的博古总书记曾经救过胡耀邦的命。 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国民党军的一颗未爆的炸弹落到了瑞金红军驻地附近。红军兵工厂想把弹头取下来加以研究.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作了个硬性规定:任何人不准靠近炸弹,违者一律枪毙。  相似文献   

9.
王代芹 《党史文苑》2010,(10):29-31
1970年1月,地处赣西北的江西云山垦殖场笼罩在瑟瑟的寒风中,萧克将军同农垦部的几个“走资派”一道,被遣送到设立在云山垦殖场红湖分场的农垦部“五七”干校。再次来到曾经浴血奋战和工作过的地方,萧克将军心潮起伏。  相似文献   

10.
谭启龙,1913-2003,江西永新人,15岁参加井冈山革命斗争,红军队伍里有名的“红小鬼”,建国后出任过浙江、山东、福建、青海、四川五省省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谭启龙作为山东省最大的“走资派”被打倒,幸运的是,谭启龙在受冲击,被打倒直到重新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周恩来总理曾经三次指示把他接到北京保护起来,三次与他面谈,还有五次在关键时刻,通过各种途径指示有关部门对他采取保护性措施,从而使他躲过了“文革”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刘高平 《共产党人》2004,(17):47-48
邓小平一直很想去井冈山看看 1972年12月22日.邓小平按照惯例.早早地起了床。这一天,他和夫人卓琳要去井冈山参观访问。他对自己能有此行.从内心感到高兴。邓小平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一场灾难使他成了“中国第二号走资派”,被“炮打”、“火烧”、“罢官”、隔离审查。1969年10月,他又和众多被打倒的老干部一起,被林彪的“一号命令”遣送离京,流放到江西监护劳动。从65岁到68岁,这位曾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老人.走过了他一生中一段艰难辛酸而又悲壮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夏若明 《党史文苑》2007,4(11):51-53
1978年初的一天,北京起重机厂铆焊工刘源收到一封印着“北京师范学院”字样的信。从这一天起,国家前任主席、“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走资派”刘少奇之子刘源,确定将迈入大学的门槛——  相似文献   

13.
由全国工商联原党组书记、胡耀邦同志之子胡德平撰手的《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从自身的独特已角出发,对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及担任中共中央总书三期间,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霞飞 《党史天地》2006,(2):4-10
王力、关锋、戚本禹,“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其知名度已是家喻户晓。但后来三位的人生结局,却鲜为人知。他们三人,不是什么“走资派”,也谈不上什么“阴谋家”。他们的沉浮,都是因为“笔杆子”。早年他们都曾以笔杆子立言立功,“文革”时期,他们先以“笔杆子”而获重用,后以“笔杆子”为他人利用,以至于后来铸错犯罪。当年人,当年事,令人扼腕,使人叹息! 霞飞之文,不仅揭示了王、关、戚的人生结局,而且给人以深刻的警示:文以载道,莫以营私!  相似文献   

15.
张木 《党史文汇》2007,(10):52-53
“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1977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胡耀邦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要求平反昭雪、落实政策的上访人如潮水般涌向北京,不但中组部门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就是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住宅前,也常常聚集着一群群的上访人。胡耀邦夜以继日地工作,处理上访问题,他对住宅守门人员专门打了招呼:对找我申诉的上访人员,一律不要阻拦。  相似文献   

16.
率真耀邦     
王恩山 《廉政瞭望》2010,(10):44-45
“隆中三策” 1976年10月12日,粉碎“四人帮”后的第6天,叶帅(叶剑英)派儿子叶选宁到富强胡同6号胡耀邦的家中看望他。胡耀邦说的头一句话便是:“祝贺你爸爸同华主席他们一道,为我们党和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胡还说:“现在我们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什么是人心?我看有三条: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务必请你把我这个话带给你爸爸。”  相似文献   

17.
苗伟东 《党史博览》2010,(11):14-16
1975年7月,胡耀邦受邓小平和华国锋的委托。担任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负责中科院的整顿工作。这时的中科院,由于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成为重灾区。如1965年中科院已拥有106个研究所.基本上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大革命中,斗争的主要对象是“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它所指的,实际上是坚持正确主张的一大批老干部。“文革”结束后,被定为“走资派”或犯了“走资派”错误的人,大都得到了平反昭雪。事实证明,把一大批老干部定为“走资派”是完全错误的。那么,“走资派”的概念到底是怎样形成的?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作了如下概括:“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概括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到后来,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钱江 《党史博览》2014,(9):18-20
进入1965年1月,担任代理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果断地纠正工作中一些“左”的做法,要把经济建设搞上来.他的纠错力度比较大,结果和传统思想轨道中的西北局主要领导产生了矛盾,彼此关系逐渐紧张起来.这使胡耀邦很苦恼,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我认识郭瘦真纯属偶然。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在“五·七”干校专案组从事审查“文革”中揪斗出来的“叛徒”、“特务”、“走资派”的政历。因此,经常在省内外的监狱、劳改场、看守所找知情人调查了解。郭瘦真当时已年过七旬,组织上早把他接回广东省文史馆当馆员了。因此,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