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上的宣达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在取得反"三路围攻"胜利后,举行的一次进攻战役,这次战役不仅重创了刘存厚的川陕边防军,解决了建立和巩固根据地急需的物资,进一步扩大了川陕苏区,还使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发展到鼎盛时期,并为日后粉碎敌人更大规模的"六路围攻"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193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四方面军在敌人的第四次"围剿"中,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告别了鄂豫皖苏区,由陕南进抵川北的通南巴地区,进行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将川陕苏区建设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的第二大苏区"。从川陕苏区历史过程看,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川陕  相似文献   

3.
韩蔚尔(Norman David Hanwell)是首位对川陕苏区进行深入考察的西方经济学者。他实地调查了四川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的情况,对红军实力、苏区建设、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做了详实的记录和报告。他以西方经济学者的视角,认为自红四方面军入川至1935年撤出两年多时间里,中共克服"民穷财尽"的实际困难,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而且在实行土地分配政策之外,对川陕苏区进行了文化、经济等全方位建设。  相似文献   

4.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是从1935年3月28日强渡嘉陵江开始的.红四方面军原先活动于鄂豫皖苏区,于1932年12月18日进入川北,很快建立了总面积4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有23个县(市)苏维埃政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当时在中央苏区的毛泽东曾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  相似文献   

5.
正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城文庙街29号。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城,总指挥部设在通江县城文庙内,直至1935年春。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徐向前等指挥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地方武装、广大群众以通江为依托,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成功进行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同时加强根据地各方面建设,使川陕根据地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红军发展到8万多人。  相似文献   

6.
徐术 《红岩春秋》2014,(10):19-20
正1933年10月,随着红四方面军发动的3次进攻战役的胜利结束,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展到东起城口,西到嘉陵江畔,南至蓬安、营山,北到陕南镇巴、宁强的范围,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建立了23个县和一个市的苏维埃政权。革命力量的发展,动摇了四川军阀和蒋介石在四川的统治。1933年10月,蒋介石委任刘湘为四川剿共总司令,调集114个团  相似文献   

7.
陈再道(1909-1993),湖北麻城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战役战斗,陕北的甜水堡伏击战、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副旅长、八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主力长征共有五支部队: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60年前的10月9日和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在三大主力会师前,红军长征的各部队还有七次中小规模的会师。  相似文献   

9.
正王建安(1907-1980)原名王见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黄麻起义。后担任红四军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线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先后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  相似文献   

10.
文安 《党史纵横》2003,(8):21-21
郑维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团、师政治委员,军分区、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百团大战、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等重要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革"发生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相似文献   

11.
邓均洪 《四川党史》2003,(5):53-53,52
毛泽东:充分肯定川陕苏区的作用广元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均未到过广元。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嘉陵江、对川陕苏区、对广元、对闻名遐迩的剑门却非常了解、熟悉和感兴趣。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  相似文献   

12.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精心描绘了发展蓝图,为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指明了方向.通江县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重点围绕树立川陕苏区首府形象,继承先烈遗志,发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决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县.  相似文献   

13.
闽赣省是1933年4月26日由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0次常委会批准建立,中央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开辟的新苏区。1932年10月,中央红军利用蒋介石集中兵力“围剿”鄂豫皖和湘鄂革命根据地,对中央革命根据地暂未进攻之机,进军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创建了建黎泰革命根据地。次年2月,蒋介石掉头进攻中央根据地之广昌,中央红军在黄陂东陂战役中消灭敌近三个师,俘敌师长二人,缴枪万余枝,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从此,建黎泰这块新的革命根据地与原来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及以资溪为中心的信抚根据地连成一片.当时,王明、博古的“左”倾错误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他们实行的是占领城市的所谓进攻路线,他们认为“争取这一广大区域成为巩固的苏区,实为夺取抚州、进攻南昌的必要条件”,“在政治上军事上均占重要地位”.(见《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四十次常会》)于是,即决定将这三块根据地合并,建立闽赣省.并任命作霖为中共闽赣省委书记,邵式平为闽赣省革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亲自提议把闽赣省委机关设在黎川的湖坊村。  相似文献   

14.
汤祖祥 《党史纵览》2006,(10):47-50
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双河镇,是一个"鸡鸣狗叫听三省"的地方.1913年2月2日,开国上将洪学智就出生于此.洪学智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进入川陕根据地后,先后任营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战役.1935年3月起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中,川陕苏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被毛泽东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的创建发展从1932年12月开始,至1935年5月结束,历时2年6个月。其间,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这些故事里所蕴含的必胜力量,从各个方面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党史文苑》2009,(3):24-25
陈再道(1909—1993),湖北麻城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作战,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战役战斗,陕北的甜水堡伏击战、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17.
1933年8月底,我红四方面军发起的仪、南战役,沉重地打击了军阀田颂尧。总歼敌3000余人,缴枪数千余支,解放了仪陇,控制了广元、昭化、苍溪、阆中、南部等县大部分地区。就在战役接近尾声之时,盘踞在川陕苏区南边的军阀杨森,心里十分恐慌,害怕红军对他发起进攻,于是赶忙派要员送来亲笔信,说要与我军进行谈判。达成互不侵犯的协定。  相似文献   

18.
石仲泉 《党史文苑》2010,(3):4-6,10
(2009年12月11日在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上的讲话) 我衷心祝贺第三次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在京召开.这里,我就如何进一步宣传苏区精神讲点意见.苏区精神是在2005年10月兴国会议上,与会同志取得共识后力主要大力宣传的.此后,许多同志特别是江西赣州市的同志,一直在呼吁如何唱响苏区精神.2007年11月,在瑞金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苏区精神研讨会",邀请全国有苏区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正>毛泽东同志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湘鄂赣、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10多个根据地。其规模中央根据地第一,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红军近10万。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00万,红军达8万之众,规模第二。从位置上看,绝大部分根据地建立在南方,北方仅陕甘1个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恰处南北根据地之中,形成了连接南北根据地之间的一座桥梁。笔者就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背景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在四川省东北部,即今巴中、达州、广元等地,为当年川陕苏区所在范围。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至今保存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2014年春夏,笔者一行前往红色故地通江县,针对该县的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调查。在调查中,笔者主要选取了三个地点:毛浴镇、王坪及通江县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