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征过程     
《党课》2006,(8):91-92
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在此前的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相似文献   

2.
1934年下半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严重危害及其军事上的战略错误,红军苦战不利,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准备,并于1 934年7月23日电令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部队首先退出湘赣苏区,转战湘黔边,一则牵制敌人,策应中央红军突围,再则进抵湘西,与黔东特区贺龙领导的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合后改为红二军团)会合,创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3.
刘牧 《广东党史》2003,(1):45-48
任弼时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的楷模。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他曾任红六军团的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曾任二军团政委,并领导创立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二、六军团奉命渡过金沙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并根据中央命令,组成红二方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路线,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终于实现北上,完成了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从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合,作为红二方面军的政治核心人物,任弼时在整个长征途中,坚持贯彻…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红二方面军在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以后,红军其他主力部队也相继离开原来的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红二方面军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组成较晚。1930年7月,湘鄂边地区的红四军和鄂西地区的红六军在湖北省公安地区会师,组成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团约一万人。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1934年5月,红三军转战黔东地区,创建黔东苏区。1933年6月,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七师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八师组成红六军团,次年8月奉命西征,在湖南桂东寨前圩建立红六军团领导机关,…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主力长征共有五支部队: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60年前的10月9日和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在三大主力会师前,红军长征的各部队还有七次中小规模的会师。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先后转战贵州,贵州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福地"。在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先后转战贵州,贵州也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福地",—连串重要的空间节点,在这里上演过一幕幕威武雄壮、瑰丽神奇的活剧,书写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篇章。红六军团西征过贵州。1934年7  相似文献   

7.
正中央红军主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前,红六军团先行探路,踏上西进征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主力长征之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按照中共中央的命令,先行开拔,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探路,这就是红六军团。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电令红六军团由湘赣苏区先期突  相似文献   

8.
1934年7月,湘赣苏区上空乌云滚滚,炮声隆隆,“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硝烟笼罩着这片朱毛亲手创建的中国第一块苏维埃红色根据地。为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下达命令,急调湘赣边区根据地的红六军团西征湖南中部去开创新的苏区,留下湘赣军区及五个红军团坚持湘赣边区根据地斗争。但所留下的5000红军被“左”倾盲动几近断送。省委书记等相继投敌,为虎作伥。  相似文献   

9.
1935年元月初。中央红军突破200里乌江敌军防线.先后进占遵义、湄潭、绥阳、桐梓等县。四渡赤水,二进遵义.娄山关、红花岗、老鸦山大战,红军在黔北转战达3个月之久.足迹遍及黔北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0.
张磊 《世纪风采》2024,(4):19-23
<正>任弼时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卓越领导人。长征初期,他以党中央代表、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率领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突围西征。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会师后,他兼任红二军团政委,领导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中央红军北上后,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不久,遵照中央命令,红二、六军团改组为红二方面军,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相似文献   

11.
宋键 《红岩春秋》2023,(1):14-21
<正>1934年6月,红三军退出湘鄂西根据地,到川黔边创建以四川酉阳南腰界(今属重庆)为指挥中心和大本营的黔东苏区。1934年10月底,在贵州沿河水田坝、江口苗王坡、印江木黄等地,终于接应到奉命先遣西征的红六军团,两军在南腰界胜利会师。南腰界会师是中国红军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红二、红六军团踏上了并肩作战、团结奋斗、共创辉煌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2.
中央红军渡金沙江北上以后,湘鄂川黔根据地是长江以南地区唯一的一块苏维埃根据地。在创建和保卫湘鄂川黔根据地的战斗中,任弼时洞察战略大势,正确选择战略方向,机动灵活地战胜强敌,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正确选择战略方向,初战告捷1934年7月23日,任弼时奉命率红六军团9700多人,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转战湘、桂、黔三省。全军冒着酷暑,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历时78天,长驱5000多里,大小战斗30多次,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1,(20):46-46
红二、红六军团突围后,立即挥戈南下。28日,红军进占黔西南的盘县县城。至此,在乌蒙山辗转近1个月的回旋战胜利结束。 黔西北有了根据地1935年9月,蒋介石为了阻止中央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在湘西会合,调集130个团、30万兵力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面对严峻形势,红二、红六军团决定突围远征,向贵州实行战略转...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重点地区,中国共产党在南方也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等,国民党对这些根据地分别派重兵“围剿“,红军在反“围剿“失败后,先后开始了长征,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在人烟稀少的川西北地区转战了4个月,几乎完全与外部隔绝,陷入绝境时,在一份旧的《山西日报》上,毛泽东得知有一块谢子长、刘志丹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位于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东部,包括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毛泽东决定选择这两块根据地为中央红军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从而决定了红军的命运,这也是红军长征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所以毛泽东虽然从没有见过谢子长,而且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谢子长早已经牺牲,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谢子长却有着极高的评价。但今天人们对谢子长似乎十分陌生,今年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75周年,让我们重漫历史,揭开谢子长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时那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高波 《湘潮》2015,(7):50-53
一、组建红六军团红六军团相对其他红军主力军团,组建的时间稍晚些,但它在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却是巨大的,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红色史料的再现,红六军团西征的意义显得更为光彩夺目。1933年6月中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在湘赣、湘鄂赣苏区红军主力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下辖十七、十八两个师。其中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萧克任师长,蔡会文任政委;  相似文献   

16.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开始战略大转移。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落脚点是经过五次变更,最后才定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最初的目标,是到湘西去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建立新的苏区,并准备反攻。红军在向湘西转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层层堵截。12月初,红军过湘江后,损失逾半,由8万多人减少至3万多人。这时,蒋介石已觉察到中央红军的战略意图,立刻凋集重兵,在红军必经之地布置好口袋形阵势,等候红军钻入,企图一网打尽。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建议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他的主张得到许多人的赞同…  相似文献   

17.
正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十几个省份,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的主要江河有22条,翻越的主要大山有20座,攻占县城100余座。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7公里。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  相似文献   

18.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红军实现战略转移过程中,三大主力红军先后进入重庆境内的东南部以及城口、綦江等地区。红一军团一部进入綦江羊角,保卫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红一军团主力进入綦江石壕,形成红军主力直逼重庆的军事态势,成功减轻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主力的压力。红三军进入渝东南,建立了包含酉阳和秀山在内的黔东革命根据地,为此后与红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红二、六军团在酉阳南腰界举行会师大会后,两军统一行动,开始了创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有效牵制了追击中央红军的敌人。红四方面军解放城口全境,建立了完整的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体系,使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空前发展,为红四方面军长征作好了思想、组织、干部、物资等各方面准备。  相似文献   

19.
刘毓麟 《当代贵州》2016,(39):20-21
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主义史诗。在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先后转战贵州,在此书写了彪炳史册、光耀千秋的伟大篇章。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长征     
一、长征的基本概况关于长征的纪念活动,其实从去年就开始了。因为去年是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但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不仅仅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而是“3 1”,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长征以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施战略转移算起。此前的红六军团西行算“探路”,红军长征的历史起点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这就要穿越时间隧道,回顾中央苏区的历史。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下井冈山,经过在闽西、赣南一年多迂回转战,创建了中央苏区。在连续粉碎国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