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民调解》2012,(1):15-16
调解不成的救济方式有哪些? 《人民调解法》规定,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调解不成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2.
一、消费者有哪些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赋予消费者9条权利。主要有(一)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二)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三)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四)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五)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  相似文献   

3.
秦国芹  张兆利 《中国司法》2006,(10):108-108
人民调解协议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纠纷当事人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互相谅解,对纠纷的解决自愿达成一致意见的意思表示。人民调解协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口头协议。对于简单的纠纷,在当事人同意的情况可以达成口头协议。二是书面协议。司法部颁布的《人民调解工作苦干规定》第三十四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书面调解协议。”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人民调解协议书,就是由…  相似文献   

4.
《人民调解法》明确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因此,一份规范完整的调解协议对于能否实现人民调解定分止争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在法院工作,在法院对人民调解进行业务指导工作中,经常与调解员接触,定期对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进行调解卷宗调研,在此过程中,我发现人民调解协议中常会出现几类问题,现列举如下,以期共促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是谁调解谁督促。调解员在调解协议达成后,要及时通过电话、短信甚至上门通知等方式,督促相关当事人履行人民调解协议内容。二是明确履行时间和方式。人民调解协议的内容要有履行时间和履行方式,如果是分期履行的要进一步细化履行时间。三是及时回访反馈。听取当事人对协议履行情况的反馈,防范协议履行的不够彻底,或者履行方式不妥争隋况发...  相似文献   

6.
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是指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等非诉调解组织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达成协议后,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经过审查认为协议内容无违背  相似文献   

7.
(2007年9月20日第五届北京仲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本会)调解。第二条当事人同意将争议提交本会调解的,适用本调解规则。但当事人就调解程序或者调解适用的规则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仲裁程序中仲裁庭主持下的调解不适用本调解规则。第三条调解应当坚持当事人自愿的原则。第四条本会根据一方、双方或者多方当事人的申请受理调解案件。  相似文献   

8.
《人民调解》2011,(11):9-10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应遵循的工作方法有哪些?人民调解工作方法是人民调解区别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标志之一。人民调解工作方法包括调解的原则、调解的方式和调解的技巧等。一、调解的原则调解的原则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首先,人民调解组织开展调  相似文献   

9.
关于提高人民调解协议法律效力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永伟 《中国司法》2009,(12):74-77
人民调解协议是人民调解活动的结果,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纠纷当事人对纠纷的解决自愿达成一致意见的意思表示。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矛盾纠纷,更好地贯彻“调解优先、以调促和”原则,发挥人民调解的政治优势,必须深入研讨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王刚  张涌  向荣 《人民调解》2012,(3):16-17
人民调解协议书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书面证明,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客观反映,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工作取得的成果,也是保证当事人履行所达成协议的基础和当事人到法院进行司法确认的凭据。开展和加强调解协议书质量评析,是提高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提高调解工作水平和调解公信力,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步入新世纪、新阶段的时候,人民调解工作有了长足发展,所调解的民间纠纷范围不断扩大。然而,许多调委会在遇到一些刑事自诉案件的当事人要求给予调解的时候,调解员们却一律"摆手",更  相似文献   

12.
何敏刚 《中国司法》2003,(10):52-53
人民调解是一项上升为法律制度的民间调解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员是在纠纷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作为第三人依法对纠纷进行调停。新时期民间纠纷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等特点,人民调解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纠纷和调解活动同人类的其他活动一样,仍然是心理活动外化的结果,调委会调解的根本目的还是使双方当事人的需求得到最大化,达成调解协议即是双方当事人心理共同达到平衡点。因此,使当事人获得心理平衡是一系列调解活动的基本原则。为此,我们提出温馨调解,改变以往司法调解中心“法庭式”的庄重严肃,推行温馨和谐“家庭式”的街道、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温馨调解需完善5个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3.
通过西南地区D县的调查发现,当事人接受调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当事人自身的原因和其他调解参与者的影响,又有强制性因素的影响,还有调解的空间性及技巧等,这些因素都成为促使当事人接受调解的主要原因。明确当事人接受调解的主要原因,不仅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调解的作用,同时也能让我们更进一步反思调解,从而构建一个更为良好健全的法院调解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10月2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在这次审议的草案中,完善了调解与诉讼相衔接的机制,增加了先行调解的规定: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先行调解。增加了民事诉讼法和人民调解法相衔接的规定。人民调解法规定了对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制度,经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为做好法律间的衔接,建议在特别程序中专节规定确认调解协议案件,明确规定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调解  相似文献   

15.
人民调解的对象是人,调解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工作。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特色和优势来化解矛盾纠纷,对调解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当事人.应采用不同的调解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6.
《人民调解》2011,(8):13-14
如何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保障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开展调解活动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制度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开展人民调解活动的重要保障。一是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纠纷登记制度。纠纷登记是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的依据,纠纷当事人的口头申请、书面申请或人  相似文献   

17.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愿接受调解、和解,是对自身权益的处分,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作为法律服务者,在接受当事人委托代理诉讼事务中,应当尊重委托人关于接受调解、和解的自主选择,即使认为委托人的选择不妥,也应当出于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的考虑提供法律意见,而不能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基于多收代理费的目的,通过与委托人约定相关合同条款限制委托人接受调解、和解。上述行为不仅侵犯委托人的诉讼权利,加重委托人的诉讼风险,同时也不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相关合同条款亦属无效。  相似文献   

18.
信息之窗     
《人民调解》2013,(7):47
人民调解工作室走进人民检察院5月15日,杭州市下城区人民调解中心驻检察院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从去年开始,区检察院、司法局即着手筹建人民调解驻检察院工作室,今年3月初,调解工作室正式开展运作。调解工作室成立不久,便成功调解了一起轻微刑事案件。由于案件属于法律规定的可调解范围,在征询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检察院启动了"检调对接"程序。在工作室的调解下,双方当事人最终握手言和,下城区检察院依法作出了不起诉决定。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司法局  相似文献   

19.
《人民调解》2012,(3):14-15
如何理解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 《人民调解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应理解为,当事人之间依法订立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对双方当事人行为的约束及限定,也就是说,协议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范,执行协议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约束...  相似文献   

20.
依法、自愿、不妨碍当事人诉讼权利是人民调解员职责,居间、公平、公正调解是人民调解员职责,真实、诚心、不偏袒、不畏惧是人民调解员职责。在举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中,作为依法治国的践行者、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坚守,更应是人民调解员的职责。坚守法律,依法调解是人民调解的原则,更是人民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制胜的法宝和武器,多复杂的矛盾纠纷,多种诉求和理由,在法律面前只有一个答案,而且人人平等。坚守法律,依法达成调解协议,是人民调解法律制度与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