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分政绩”已经使“县里陷下去,镇里镇不住,村里撑不住”了  相似文献   

2.
岁末年尾话“政绩”●重庆官秀镇1997年年终将至,一年一度各级组织对下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又将开始。此时,笔者心头浮起几朵愁云。一担忧虚报浮夸,数字掺水。手头有一资料为证:有一个镇1至8月上报产值4亿多元,经核实只有1100多万元。近年...  相似文献   

3.
有一位市委书记在任期间透支该市15年财政资金搞城市建设;在调任另一市委书记期间,又大规模举债建设新区。这位领导干部任期内举债大搞城建的结果是,自己被提拔重用,而他的后任却为其留下的大量债务头痛。近年来,像这样为出政绩而不顾地方经济实力、不惜债台高筑的领导干部为数不少。对此,人民群众尖锐地批评说,莫让“政绩”变“政债”!  相似文献   

4.
时下,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为了获取个人“政绩”,纷纷抢着上马“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当地是否真正需要或是否迫切需要这些项目,也不顾政府口袋里是否有钱,有的地方竞预支、花光未来若干年的政府财政收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举债建别墅的尴尬局面。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不考虑发展效果而片面追求政绩的现象称作“政绩饥渴症”。“政绩饥渴症”有违客观规律,背离发展目的,有害群众根本利益。透视“政绩饥渴症”的表现,分析“政绩饥渴症”的病因,提出医治“政绩饥渴症”的对策,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5.
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旗渠的故事》,我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是多么动人的故事?多么惊人的政绩?这些年,我们讲政绩讲得不少了。尤其是“凭政绩用干部”一条,使各行各业大大小小的领导们坐卧不安,都在追求,都在努力,都在奋斗。有人把政绩留在了群众的心目中,留在...  相似文献   

6.
“政绩”辨     
选拔干部注重政绩,本无可厚非。但在少数党员干部中却存在着动机不纯的问题。有的创“政绩”,不是为群众办实事,而是给上级领导看,捞取“升官发财”的资本。他们往往置前任领导确定的大政方针于不顾,扔下一批“半拉子”工程,标新立意另搞一批显示自己“能力”的、具有个人色彩的“新项目”;有的为了出“政绩”,不顾客观实际和群众意愿,做表面文章,搭花架子,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甚至搞虚假、浮夸,在数字上做手脚,往成绩里掺水份,把想法说成做法,把点上的经验演变成面上的“成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7.
宋斌 《瞭望》2003,(14)
时下,一些干部在追求政绩上出现了一种“病态”:为急于在任期内快出政绩,热衷于大搞“表面风光”之事。对修大马路,立大高楼,建大广场“情有独钟”,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却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却不愿投入精力:对见效快的政绩“快马加鞭”,对长远的发展却无暇顾及;个别干部甚至靠造假“速成”政绩,骗取荣誉。  相似文献   

8.
说“政绩”     
何谓政绩?简单地说,就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所做出的成绩。因此,人们常常会根据某位领导在任职期间的工作实绩,对他作出种种评价:或曰“政绩显著”,或曰“政绩平平”,直至毫无“政绩”可言。所以,在考察任用干部时,要遵循着这么一个原则:看政绩用人。 其实,“看政绩用人”并非今天才有。在古代,大凡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均讲究考绩知贤,论功应用。汉武帝说,识别人才的捷径就在于考察功效,只要明察其功效,真才就不会被埋没,而那些巧言善辩者也  相似文献   

9.
言及选人用才,人们曾经“一边倒”式地赞成“拿政绩来”!理由是,千优秀,万能耐,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政绩上;拿不出政绩,“天桥的把式”,服不了人。事实胜于雄辩,人家“为官一任,致富一方”,同那些“年复一年,面貌依旧”的从政者比起来,当然就显得倍儿香。所以,“只认政绩,其余一概不问”,虽然不能这么说,却尽可以这么去做的。究其心理渊源,或许是人们在饱尝了“假大空”之苦后对务实之举的绝对认同,坚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政绩成了人才竞争的唯一一张“王牌”。  相似文献   

10.
为官一任,总想创造点政绩,这本是好事。但是,若为官者一味追求个人“政绩”,往往也会走向极端,弄出种种令百姓害怕的“政绩”来。 何怕之有?一怕数字注水,殃及池鱼。本来,老百姓对为官者为凸显政绩往数字里掺些水份,并不太关心,只要猪肉、家禽、蔬菜等消费品中不掺水,对百姓们构不成直接损害。但“吹牛要纳税”情况就不同了,如农民的纯收入数字加水拔高后,上交的提留统筹5%就“水涨船高”跟着往上涨,这一来就无形中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二怕硬性达标,集资摊派没完没了。为了早日达小康,虽说有些数字可以注水达标,但一些硬件却做不了假,如村村通公路,户户电灯亮,吃上自来水等等,按说这些事也都是为民办的实事、好事,可是,由于集体无实力办成这些事,只好“人民事情人民  相似文献   

11.
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反对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形式的“政绩工程”更是深恶痛绝。在这种政治纪律约束和社会舆论压力下,“政绩工程”本应该日见减少并销声匿迹,但在一些地方,“政绩工程”仍然不同程度地存  相似文献   

12.
“政德”是干部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是干部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孔子家语·入官》言:“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政绩”是干部在执政中的成绩。现实中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重“政绩”轻“政德”,这种“一好遮百丑”的现象还颇具市场。  相似文献   

13.
刘健 《党政论坛》2014,(19):64-64
“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这句惊人话语出自某一市长。但却是句大实话,反映了官场流行的政绩思维。地方官员是真担心“百姓看不见”吗?事实上,地方政府“几百亿埋地下”,当地百姓是有目可睹的。比如每到雨季,城市排水系统十分畅通,没有发生大面积内涝,看不到城市“内海”,老百姓会感受得到,政府在解决城市内涝和下水道建设维护方面,是做足了功课的,反之,则看得见政府的管理缺失。  相似文献   

14.
肖沈 《行政与法制》2002,(11):42-42
最近,某地一位县委书记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对全县各乡镇负责同志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各乡镇欠债很多.在目前的情况下,还债也是政绩、也是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破除假政绩     
施平 《瞭望》2001,(13)
“两会”之后,各地正在传达贯彻并组织实施《“十五”计划纲要》。在新的世纪、新的任务面前,各级领导干部大都摩拳擦掌,准备一展才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成就一番事业——用通俗的说法就是要创造出色的政绩。这种愿望无疑是很好的。如果当着人民的公仆而无所事事,沉迷于游游荡荡,吃吃喝喝,为“官”几年,江山依旧,民穷如故,这样的“公仆”要之何用? 追求政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目的。一种人,立志报效人民,不计个人利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埋头苦干,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指归,凡是人民高兴、人民满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全国各地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尽心尽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一些地方,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搞的不是“民心工程”,而是“政绩工程”。比如我们常见的“面子工程”、“路边工程”、“形象工程”、“窗口工程”、“迎宾工程”等等就是如此。诸如此类,不仅产生不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劳民伤财,往往折腾得一个地方的经济元气大伤,甚至越来越困难。这类不顾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绩工程”,很令群众反感,很不得人心。  相似文献   

17.
谈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杨世荣政绩是一个干部德和才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干部德才素质的综合反映。德才兼备的干部不仅懂经济、会管理,而且更懂政治,善于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问题。这样的干部在工作中一定会有良好的政绩,而那些“有德无才”、“有才无德”的干部,只...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下乡获悉:某乡党委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捅出本乡的政绩和典型经验,谁承担5%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当今谎报政绩成风之际,为何还有隐功现象呢?经了解,原来该乡是由贫穷而富裕起来的典型,几次上了报纸、电视之后,上边提出“发扬风格”、“赞助支持”的要求接连不断,结果,刚兴旺起来的事业被折腾得伤了“元气”。该乡隐瞒政绩的做法颇费思索,觉得让人喜也让人忧。喜的是:一、反映了一些农村基层领导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抵制着一些地方愈演愈烈的不正之风,维护着党的形象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二、说明有一些基层领导坚持着可…  相似文献   

19.
化青 《瞭望》2001,(22)
台湾当局领导人上台执政一年,表现如何,作为何在,人们有目共睹,岛内外舆论皆有评价。然而,为了政治需要,在“5.20”上台周年之前,台湾当局领导人频频向岛外媒体宣称其“政绩”基本上“做到巩固民主、稳定两岸、破除弊端、开创未来”。这自我标榜实在是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20.
犁航 《党政论坛》2011,(11):64-64
近年来,信访作为上级领导机构对下级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备受重视。“零上访”也被作为先进经验和典型在各级媒体上广为介绍和宣传,由此,追求零上访就成为部分领导的主要工作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