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及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而抓好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和转变,乃是决定政府机构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这是因为,政府职能决定着政府的机构设置、机构运作及规模状况。只有从研究政府职能的界定及转变入手来探讨机构改革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本文斌对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改革步骤的选择 ,政府职能转变逐步推进 ,合理控制政府规模等方面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当前,机构改革已由中央政府向各级地方政府逐步推进。然而,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衡量机构改革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如此,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更是如此。相比较而言,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任务更艰巨,难度更大,困难更多。简而言之,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具艰巨性和挑战性。所谓地方政府职能,是指国家地方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是指以行政权力为基础的地方政府职责、功能的变化、转换与发展,它意味着地方政府行政权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浅论政府与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与政府关系密切。政府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己任,政府的职能规定着它必须履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责。政府失灵会造成政府失职,致使因市场失灵而产生的民生问题进一步加剧甚至恶化。因此,必须从变革政府的观念、完善行政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依靠法治手段建设法制政府等方面入手,对政府实施改革,以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历经几次周转,目前仍处于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当中。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政府规模理念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政府、大社会”表达的是对过度膨胀的政府规模的理念反抗 ,其实质要求在于如何限制政府规模。从国家 (政府 )与社会的关系来看 ,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和政府自主性决定了政府规模增长的必然性。但是政府规模的无限增长会导致诸如财政赤字和官僚主义、政府职能过度分化和难以协调、政府权力的寻租行为等负面效应。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应该在突破“小政府、大社会”框架限制的基础上 ,树立以下基本理念 :明确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是一个动态发的过程 ;以社会力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制约政府规模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信用构建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也与当前政府信用的构建密切相关。文章对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信用构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指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政府信用缺失的结构性原因 ,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构建政府信用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 ,构建政府信用又能促进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8.
政府职责动态配置问题在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实践及学术研究领域日益突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八次规模浩大、积极推进的政府机构改革,涉及组织转型、职能转型、治理转型等重要议题,更使政府职责动态配置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紧迫性。作为国家治理关系的形塑,政府职责动态配置状况同时创生着转变政府职能的绩效与政府机构改革的绩效,事关深化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全局。动态配置政府职责,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组织保障,是提高政府机构效能的重要抓手,是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必须遵循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内在逻辑,从横向均衡与纵向融合两个层面满足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实践的需求,以多元协同与效能提升相统一为切入点,探讨政府职责动态配置的可行路径。这种内在逻辑与可行路径的寻绎与发挥,将为深化、拓展政府职责动态配置研究提供助力,彰显其学术与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转变政府职能、精减政府机构和人员、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施行,对国家公务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政府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开始突显出来 ,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改革目标 ,下一步的政府机构改革在解决一些重要问题上仍须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解决政府职能的到位问题   1998年的政府职能转变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 ,都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是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政府职能转变仍具有“过渡性” ,政府职能转变在实践…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各级政府进行机构改革的目标,县级政府的职能重构也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保障和重要前提。发展地区间经济的合作、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公共服务的建设、强化解决社会矛盾的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是县级政府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职能重构的重要任务。明确县级政府的主要职能,认识职能重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实现县级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浅论政府行为的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行为规范化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转型突变时期 ,社会快速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是实现政府行为规范化的难点。实现政府行为规范化要并从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理论素养和健全政府法制三个方面着手开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行政体制是加强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经之路。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应将着力点放在减少行政许可和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四项职能上。机构改革必须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与政府职能转变同步进行。必须从行政执法、司法两个方面对行政行为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司法监督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改革在取得很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很多弊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首先在框定政府职能转变的特性的基础上,审视我国传统管理模式困境,接着在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政府自身建设上找到滞后之答案。探究西方国家发展沿革,可得出其本质就是"强政府"与"弱政府"的两种不同选择。用近期社会热点来指出政府职能中社会职能建设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前提和内在逻辑,就是缺少制度改革的支持。最后提出服务型政府、法制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对政府起源的解释是对政府的一种不断“解构”的过程。以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当代西方经济学 ,将政府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来考察政府的起源 ,揭示了政府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从而为政府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一般趋势和规律,也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由经济建设型的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核心是要抓好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17.
掌舵型政府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掌舵型政府作为一种全新的改革思维、政府理念 ,可为我国当前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内容的行政改革提供诸多启示。只有将政府职能的内容和目标明确定位 ,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才能适应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特别是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新情况要求 ,顺利推进 ,真正到位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有其不同于中央政府的独特的运行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地方政府的性质和特点 ,才能对地方政府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为使地方政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需要把地方政府定位在有效政府上 ,有效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为此 ,地方政府要解决好政府职能的强化、弱化与转化 ,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9.
党政分工:新时代机构改革的深层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机构改革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而出现的一场深刻变革。基于机构改革经验和社会环境变化,新时代机构改革原则已转变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协同高效和全面依法治国。在此指导下,新时代机构改革深刻揭示了党政分工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加强党管重大决策、纪检监察、干部人事、意识形态、统一战线职能,另一方面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沿着党政分工的基本路径,未来机构改革还应在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统合“大部制”和“双合制”改革,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内设机构权力和职责,推进国家组织法律和党内组织法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改革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的过程,是新制度被制定及旧制度被替代的过程。我国地方政府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决策权、财政支配权及制度变迁的供给权的情况下,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制度变迁中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