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是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沙湾区加快工业强区步伐,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支撑作用日趋突出。同时,以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为载体,切实抓好移民新村和城镇新区建设,加快产业拓城和旧城改造步伐,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山水文化生态城。未来5—10年,沙湾区将进一步坚持"两化"互动,高标规划布局、强化工业支撑、加快交通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枢纽,拓展城镇发展新空间,增强互动发展新动力、构筑百万城市新组团,实现富民兴区新跨越。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中,枣阳市主动融人全省跨越发展的大气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大粮仓向大工厂转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迈出了新步伐。  相似文献   

3.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4.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5.
现行户籍制度与当代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发展形势极不适应,特别是城乡二元户籍体系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与推进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方向的城镇化建设不合拍。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加快户籍立法,制定统一规范的户籍管理制度,解决好“人户分离”问题,消弭“村规民约”的影响,逐步让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镇和乡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已开始迈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云南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从“新阶段”的战略高度把握云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抓住机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模式,尽快缩小云南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失时机地推进云南二元结构经济向稳定增长的工业化发达经济过渡。  相似文献   

7.
区域性特大城市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载体,在区域经济范围内的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中发挥主导作用,并对所在区域内的其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城市。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如何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构建城乡新格局。笔者结合实际,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就如何、将合肥建成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城市数字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数字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发展比较落后。建议加快信息基础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政府的统一管理,加快政府的信息化建设;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培养引进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培植特色支柱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作为楚雄彝族自治州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区和支柱产业培植基地的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建设为核心,培强优势产业,推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轮",正在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安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意义,其现状值得考察。针对其中城乡规划没有形成一体化、城乡管理不对称等问题,应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尽快、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社保、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制度,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促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直至实现城乡一体化铺平道路;调动社会力量、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流转制度的建立,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土地一级市场,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性作用,对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项制度的建立,必然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项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相关配套制度为依托,我国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流转制度的建立需要以相关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二元结构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二元结构现代化尽管不排斥进一步通过工业化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但重点需要转向改造农业本身,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城市化不能仅仅解决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问题,还需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内在需要,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石,更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公共卫生防护网建设,重点在乡村,难点也在乡村。当前陕西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存在“医防”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结构失衡,基础设施落后,“数字疾控”建设发展缓慢等突出短板。为此,亟须从突出“医防融合”发展,建立“引留用”人才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多点发力,补齐公共卫生防护网漏洞,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加强乡村城镇建设,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向城市(镇)化过渡,是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郊区率先实现乡村城镇化,可把城市多元辐射作用传导到农村,为农村发展示范,带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发展要充分发挥优势,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并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但是这一切还需要制度作保障,新农村建设需要稳定持续的秩序,需要制度为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服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不断下降,对“三农”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主要原因是现行财税体制仍然没有理顺,财政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渠道存在体制性梗阻。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实行等级分税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树立公共财政理念,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但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近期可选择的政策是逐步降低涉农项目配套资金比例;改善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整合分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城乡分隔的二元制度设置成为导致城乡关系失调的主要根源。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财政制度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因此。从根本上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改革这套不合理的二元制度设置,形成新的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不断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宅基地产权流转应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相结合。农村宅基地产权流转合理配置问题是产权制度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用益物权属性的实质是农村住宅社会保障价值形态的转化。农村宅基地产权可流转制度的构建是农村社会经济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有效地带动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然而,作为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业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工作,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表现在经济、社会和居民生活三个方面,而促进城镇化建设应科学规划,注重中心村镇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