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东盟成立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在人类发展、社会福利和保护、社会公正和权力、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东盟身份认同等领域内开展合作,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合作机制以推动东盟社会文化发展。中国—东盟社会文化合作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建设经验有相通之处,坚持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政府交往和民间交流并重的方式进行合作。以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成立为新契机,中国应正确认识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发展现状、中国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定位以及中华文化在东盟的影响力,以推动中国—东盟社会文化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2.
依据《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中国与东盟双方从2005年开始正常产品的降税,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将建成自由贸易区,2015年中国与东盟新成员国建成自由贸易区,届时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东盟与中国领导人签署了《东盟与中国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包括10年内建立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我们此次论坛是在这次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后不久召开的.  相似文献   

4.
东盟与中国的贸易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0年11月的东盟+3首脑会议上,中国提议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针对该提案,东盟回答如果是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整个东亚的自由贸易协定,便予以考虑。中国在同意该回答的基础上,提议先行就东盟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东盟接受了这一提议。2001年,东盟与中国之间决定进行有关自由贸易协定的合作研究。2002年,中国向东盟提出了3点建议。即:早期收获商品的设定、包括对湄公河流域开发的资金方面的合作、对东盟内不发达国家考虑延期偿付等。东盟认为这些建议表明了中国的积极性,表示了欢迎。本文将对东盟中国贸易的现状加以归纳,并对…  相似文献   

5.
南海问题本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双边问题,而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东盟便开始介入南海问题,并逐步将南海问题转化为中国-东盟之间的问题。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是中国与部分东盟成员国之间关于南海问题双边争端演化为中国-东盟安全问题的过程。东盟以南海问题"利益攸关者"身份积极参与南海问题,中国为维护南海地区稳定而采取的"救火式"应对措施,美日等域外国家对南海问题的大力介入,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动因。"去安全化"是解决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安全化"困境的主要方法,重新定位、稳定转化、置换议题、话语引导,是中国-东盟南海问题"去安全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传媒合作对促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和中国开展周边外交意义重大。当前,中国—东盟传媒合作存在理论准备不足、合作机制不畅、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未来,中国—东盟传媒合作应注意更新合作理念、强化智库建设、实现精准合作、重视社交媒体和视觉符号的运用等,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传媒合作水平,更好地为中国—东盟合作服务。  相似文献   

7.
与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深化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纽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将丰富和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内涵。本文基于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现状,剖析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时期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1991年,中国开始与东盟进行对话并成为东盟磋商伙伴。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0年11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新加坡举行的“10 1”东盟和中国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想,2001年  相似文献   

9.
推进中国与东盟加强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领域和基础。毗邻东盟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防灾减灾是中国与东盟共同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是推进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重要保障和重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为迎接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 ,满足社会各界及海内外人士了解中国和东盟各国有关资讯的需要 ,由广西东南亚研究会、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年鉴社联合主办的大型国际综合性年鉴《中国—东盟年鉴》首卷于2004年10月由中国线装书局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东盟年鉴》设有概况、动态、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人物、大事记、研究报告及论文选辑、重要文件、工商资讯、统计资料等篇目 ,收载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基本资料及区域内各方面的重要信息 ,是海内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和东盟各国…  相似文献   

11.
在俄罗斯,能源不仅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且严重影响国家内政外交,并且,这种影响仍在继续加深。能源企业出口获得的巨额外汇收入,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财政源泉;最近几年,通过一系列能源外交活动,俄罗斯逐渐恢复本国在欧亚大陆及全球的政治影响和地缘优势;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后,继续把能源工业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强调能源工业在俄罗斯恢复世界大国地位的外交杠杆作用,这使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具有了鲜明的能源特征。那么,从前任总统普京到现任总统的梅德韦杰夫,俄罗斯是如何形成了系统的能源外交学说?主要内容和支柱是什么?能源外交学说所依赖的能源工业基础和能源外交发展趋势如何?  相似文献   

12.
2009年缅甸政局基本稳定,虽然爆发了世人瞩目的果敢事件,但对少数民族地方武装(民地武)的改编仍取得部分成功,此外,政府与反对党以及昂山素季的关系有所缓和。经济上,缅甸没有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物价和币值都保持了稳定。外交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取消对缅甸的制裁,但是开始与缅甸进行接触。展望2010年,“民地武”的改编与大选是对缅甸政府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3.
在刚刚结束的俄罗斯大选中,现任第一副总理梅德韦杰夫获胜,普京的支持是梅德韦杰夫获胜的重要原因。新一届政府继续推行普京路线,但是在政治体制上将会出现事实上的调整。在对外关系中将继续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心,开展多极化的务实外交;在经济上,新一届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经济波动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新加坡经济出现了急剧的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影响。面对国内经济的迅速衰退,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实施国内经济重组与调整。从中长期看,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而波动将加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权利分配理论、相互依存理论、建构主义等合作理论,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国家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各国的政治体制、相互间松散的经济联系和诸多矛盾令整合尚难实现,相关的地区外大国在该地区的博弈更恶化了整合环境。因此,中亚地区整合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在17世纪俄罗斯人到达远东之前,远东土著少数民族的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17世纪俄罗斯"文化人"的到来使远东出现了私人教育,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开始在远东大地上产生。18世纪彼得一世改革和沙俄对远东的经济开发促使远东学校教育的诞生,18世纪中叶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然而,从18世纪70年代起远东的教育开始走向衰落。至19世纪中叶,远东地区竟没有一所学校,其教育远远落后于欧俄和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能源安全与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近年来东北亚各国签署了多项能源合作意向或者协定,有的甚至是政府间协定,但总的看来,执行情况并不尽人意,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为区内各方所接受的合作框架。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东北亚能源合作的现实基础,构建包含组织协调体系、信息咨询体系、投资融资体系、生产储运体系以及共同市场体系的能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东盟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了急剧的波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受到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影响。从东盟经济增长趋势看,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而波动有所加大。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role that perceived procedural justice (PPJ) plays in the conflict management behaviors that intimate spouses adopt and endorse. In this context, PPJ has been defined as the degree to which one perceives that his or her spouse makes decisions fairly, considerately, and in a participatory manner. To test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procedural justice on conflict resolution behavior, we applied the dual‐concern mode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style. In an experiment in which participants read fictional scenarios and predicted spouses’ responses, we found that perceptions of strong PPJ enhanced the prediction of integrating (problem solving), compromising, and, to a lesser degree, obliging behavior. Perceived procedural justice also caused a reduction in avoidance behavior, but no effect we found on dominating (competing) behavior. In a following correlational study, we also found that PPJ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enhanced integrating, compromising, and obliging behaviors, and these correlations were partially or fully mediated by the degree of “dyadic adjustment,” which is a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health. In addition, in this second study, we found no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procedural justice and dominating or avoiding behavior. In both studies, participants either predicted or chose collaborative behaviors more than non‐collaborative ones. We conclude that the perception that one's partner is behaving in a procedurally just way can enhance active and egalitarian collaboration in marriage and other intimate partner relationships, but that the absence of PPJ does not seem to encourage active non‐collaboration, particularly not highly self‐centered dominating behavior.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what ordinary American adults learn from news reported in different communications modalities and media. In the first experiment, the text of news items about Star Wars is held constant but the communications modality varies. In the second experiment, news reports reflect the journalistic style of television, newspaper, and magazine reporting. In the modality experiment, subjects learned equally well from the audiovisual, audio, or print versions of the stories. In the media experiment, subjects in the magazine and television conditions gained substantially more information than those in the newspaper condition; but when subjects were asked to apply information to policy judgments about Star Wars, magazine readers were more dovish than television viewers. For Star Wars news, it appears that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 style of a news medium have important effects on news comprehension, particularly for the least informed and least interested members of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