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科学发展观"实质与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以政治纲领的形式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牢牢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本质,深深地契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党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前提,"以人为本"思想是60年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娜 《前沿》2010,(2):21-23
马克思的"人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思想,我国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经历了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系的过渡。本文旨在通过对这种转变的研究和分析,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世涛 《桂海论丛》2010,26(6):32-36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主体自觉。其中"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人学"的核心和基础是文学应当"以人为本"、以人道主义精神为灵魂的观念,即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将人的描写作为"工具"和"手段",而是将人看成"文学的目的所在"; 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 把人道主义作为衡量文艺作品成就"最根本的和普遍适用的原则".这些观点至今仍然极富生命力和启发性,但还需要给予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阐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具体而言,一要将人看成根本、看成目的;二要承认"人"是普遍、一般的人,要承认人有普遍、一般的本质(性),即共同人性.  相似文献   

5.
张良 《求索》2012,(11):145-147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过了一个从康德、费希特人学开始,历经黑格尔人学,费尔巴哈人本学,在现实前提中探索人学到形成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逻辑内涵中,"现实的人"是其逻辑起点、"人类解放"是其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于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先灵 《理论月刊》2010,(10):37-39
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容融入其"以人为本"的核心,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印记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展的新境界。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体人民提供"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广阔空间和精彩舞台,是新世纪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居云飞 《前沿》2014,(13):65-66
自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人自我实现问题的研究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点。在研究人的价值实现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强调要现实地、实际地研究人,要积极关注发展中的人的价值实现问题。立足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学说,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人的自我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娟  陈淑琼 《前沿》2013,(10):60-6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是对人类的特殊群体———农民的研究,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源于两者皆以"人"为其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性。  相似文献   

9.
探求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与时代视野的融合●万光侠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可能视野确立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视野,这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兴起根源于20世纪人类的现实生活,根源于我们时代的文化精神。因此我认为,对于“人学”概念内...  相似文献   

10.
党刊肩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任,在推进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和理论繁荣,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理论月刊"栏目将面向发展中的事实,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要在追寻新闻的同时,寻找新闻之外的理论落脚点;要站在理论前沿,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要增强历史意识,在历史、现实、未来的交结点上寻找理论空间;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必须科学回答"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发展的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党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第1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论思想的坚持和运用、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劲 《桂海论丛》2010,26(4):50-54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人学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创新和蕴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近年来,人学研究却陷入一定的困境,主要是缺乏问题意识和现实实践眼光,缺乏对现实个体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追问,缺乏比较研究和人文价值关怀。这决定了人学研究的建构之路只能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核心价值的挖掘,对社会发展方式和代价的重新认识以及以人为本理念的正确贯彻。  相似文献   

13.
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以人为本"中"人"指的是什么?各种观点可谓异彩纷呈,厘清这一问题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性问题,唯有明确以"谁"为本,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构建。而探究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脱离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背景去抽象地谈论以"谁"为本。必须从历史维度对照其他语境中的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才能清晰把握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之"以人为本"的"人"为何者。  相似文献   

14.
苏瑞莹 《前沿》2010,(9):27-30
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以及人的主体性问题等角度出发,在分析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新举措,从而为建构出新形势下的一种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陈思莲 《前沿》2011,(21):67-70
人类总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思维方式不同,观察世界角度不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哲学思维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核心,要探讨哲学思维方式的真正特征,必须要从哲学发展历史的角度来阐述。本文仅围绕"蜘蛛结网"的角度来解读从近代哲学、现代哲学、后现代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文中逻辑归结点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才是目前较为合理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全部主题线索。在人学理论之本质规定上,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发展是"中国化"的首要前提,其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在人学理论中国化之逻辑形态上,须把握"人学理论"与"发展历程"的历史脉动、逻辑联动、现实张力与理论活力"四大关系";在人学理论中国化之现实发展进态上,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坚持利民为民的发展指向、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旨趣、筑牢增民福祉的途径保障、提升现代之人的精神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自信",是创造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价值实践旨趣。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项鼎元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在改进中求加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尝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些探索。一、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对人的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在思想政...  相似文献   

18.
李斌 《求索》2011,(8):111-1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党的十六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罗连祥 《新东方》2011,(2):77-7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从人学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当代世界发展的现实问题,突出把握社会发展的进程与人的命运的历史关联,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全面发展做出时代阐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现代西文人学的分水岭郭文祥西方人学,从文艺复兴开始讲了二百年的人性,转入近代后又讲了二百年的人权。这两个时代,人学思潮基本上是沿着同一条河床流动的,那就是理性主义人学。到了19世纪下半叶,黑格尔之后,人学开始分流。在德国,理性人学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