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能否成立的问题,应将行为事实本身作为考察问题的基础。当只发生一个行为事实,则对该行为事实本身以及对该行为事实所作出的“应该”或“不应该”的价值评判,是不能构造出所谓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的。即便是一个犯罪行为是由两个以上阶段性行为复合而成,即该犯罪行为是复合行为,如果复合行为中的阶段性行为在违反刑法规范的类型上即在刑法规范的违反性上具有“一致性”或“同质性”,则也难以构造出所谓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引起了刑法规范分类的混乱,并在“重复评价”之中叠加着刑事责任。因此,无论从行为事实层面,还是从刑法规范乃至刑事责任层面,所谓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都不可取。  相似文献   

2.
行为心理的法律制衡刍议廖竞叶行为法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各种法律行为现象的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研究如何运用法律规范的调控,把各种法律行为纳入法治的目标。人的行为均有心理动因,对法律行为的研究,就必须同时研究法律行为的心理及其与法律调控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制建设的道德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表明,一个国家是否能真正建立起现代社会经济,不仅仅要看它是否建立、健全了现代社会经济所必需的法律法规,而且还必须看它的国民在主体精神上是否经历了一个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转化。所谓国民主体精神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转化,我们通常简称为“社会经济主体制度化法制化”。社会主体的制度与法制意识积淀为社会主体的心理本质——浸透主体灵魂,内化为主体行为的指南,从而形成社会经济行为风尚,这就是主体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主体制度化和法制化是国家社会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社会经济主体的制度化法制化,就必然涉及到一个…  相似文献   

4.
论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及其人格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危险性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或再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是犯罪行为人的本质属性。在刑事领域,定罪的对象只能是行为,其评价的核心是社会危害性。犯罪人是刑罚的承担者,对其评价的核心是其人身危险性。在犯罪心理学中,人身危险性与行为人消极人格的存在,与犯罪心理形成同时性相伴随,并作为犯罪心理结构的现实表达而存在;心理学中无意识取向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现象学特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现代特质论等不同学术理论,对于人身危险性的多方面的描述与测定,将有助于从心理学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全面考量其人格心理成分与行为倾向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志红 《政法学刊》2011,28(4):67-70
“黑哨”作为近年来在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新型的职务犯罪,在诸多的犯罪原因中,行为主体的个体心理原因是引发“黑哨”职务犯罪行为的原动力。“黑哨”职务犯罪主体作为具有正常思维人,他的行为是建立扭曲的需求欲望下引发的犯罪动机支配下的一种有意识的故意行为。文章运用普通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中心理与行为分析的理论,从行为主体的意识、需要和动机的层面深层次的揭示“黑哨”职务犯罪行为主体的个体心理诱因,以预防和减少此类职务犯罪,真正实现体育竞赛中的公正、公平、公开。  相似文献   

6.
但凡一种心理的产生,总是遵循着心理学一般理论所描述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的过程,并体现着相应的特征,表现为相应的状态,犯罪心理也不例外。然而目前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多从不良、畸变的需要和动机或反社会人格缺陷①出发,人为地将犯罪心理产生的过程从“原始刺激”到“行为”缩减为从“以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到“行为”,忽略了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导致了我们所研究的犯罪心理的起点滞后于原初的心理产生因素。并且以不确定的需要和多种多样的动机出发,会误导人们过多地关注犯罪行为人心理中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一定程…  相似文献   

7.
行为法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应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法律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根据这个新学科诞生三年多来的探索性实践,我们在其学科性质、对象、范围、特点和功能作用等方面已经初步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现在,笔者就行为法学的基本原理,简要作些粗浅的探讨。(一)法行为动机原理行为法学,是研究人的法律行为、法律心理及其规律的一门崭新学科。根据心理学所揭示的规  相似文献   

8.
四步递进——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作为实证科学之一的社会学,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应当采用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四步递进”的方法,依次弄清楚所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What)、产生根源(Why)、演变前景(How)以及人们应采取的对策(Should)。本文通过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的个案研究,回答了在运用“四步递进”法研究社会问题时的主要步骤、各研究步骤中要解决的课题和应注意的事项。对于运用“四步递进”法研究其他社会问题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威 《中国律师》2009,(11):80-82
随着律师与律师事务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律师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本文选取律师制度的一个侧面——律帅执业行为的约束机制,作为研究对象,力求通过本文增加读者对律师执业约束机制的理解,特别是该机制所追求的目标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心理学一直以线性的科学模型作为理论基础,追求一种简单明了的因果关系,并以此来说明人类行为的确定性规律并预测行为的变化和发展.但是,线性的方法只是在简单系统中是有效的,作为开放、演化和复杂的心理系统,我们是难以用确定性的方法来加以描述的,而非线性科学则为我们理解真实、复杂系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由于人的心理的本质是非线性的,所以非线性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已经受到了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并开始运用于心理学的许多领域.  相似文献   

11.
本对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关系的现代和后现代的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概括和分析,认为处于现代和后现代性双重夹击下的心理学发展,既要继续贯彻实证主义原则,又必须对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倾向做出积极的回应,重新定位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心理学研究无需在现代和后现代性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强制性选择。建立心理学的中层理论是正确处理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减少它们之间相互分离的一种恰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能否为心理学提供新的精神资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后现代主义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后现代心理学,不仅在反思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基础性前提方面提供了批判性的精神资源,而且在社会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元理论建设性成就。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心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现代科学公共知识的进一步约束和完善上。在实质性的知识贡献方面,社会建构主义这一后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假设丰富了认识论和反映论,其中也存在着很多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心理学冲击着现代心理学,并试图实现对它的超越。只要我们考察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就会发现从现代心理学到后现代心理学并非一种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两者之间的连贯性超过它们之间的断层性,后现代心理学要求我们寻求包括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在内的更多理性内涵。后现代心理学挑战了实证方法的霸权,批驳了价值中立的神话,强调了理论的实用价值。在看到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使我们保留着理论上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三大心理学流派对犯罪心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清 《政法学刊》2004,21(1):65-6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斯金纳的激进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是犯罪心理学科基本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成份。无论学习或者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都直接、间接地与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人类的本性、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作用、攻击行为、异常心理咨询矫治及研究运用的方法论等方面,三种典型代表在心理学理念、策略与技术诸方面存在的差异值得犯罪心理学的借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主流心理学在考察"自我"时,假设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作为精神实体而存在的"我",它是个体存在的核心,统领着我们的一切.后现代心理学对这种实体自我观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真实的实体自我.后现代心理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出发,将自我视为关系的创造物,是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通过语言建构而成.它将自我理解为关系性的、多元的、变化的、去中心的.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自我意识观的变化要经历策略操作者、混杂人格和关系自我这三个不同的阶段.后现代心理学自我观的提出对我们理解自身、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心理学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成为"失去自我"的心理学.人的心理与动物不同,人的心理是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进行社会活动的根据、过程和结果.人具有的这种意识性同样赋予了人以反思心理的能力,心理学研究就要依据人的生命本质及生活需要,真切地把握心理特性和内涵.探寻心理研究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过程,可以再现导致这些境遇的逻辑前提.反思现代心理学研究主题,重新赋予心理以人的内涵,是心理学研究面向未来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西方心理学的人性误区源于西方科学对人性的分裂 ,西方科学又是西方文化的产物 ,因此 ,西方心理学自己无力解决其人性论问题。能够与西方文化互补的唯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性论将有助于纠正西方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 ,从而提高现代心理学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相似文献   

18.
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心理学的方法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对象中心论的最具开放性的方法论模式;在心理学的任务问题上。它提出了一种最具综合性的理论与应用的模式;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价值取向上,它突破了科学主义的局限。不再将心理学定位于科学的架构内,而是定位于有关人性的知识的研究;在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上,它发展了新的心理治疗技术,拓展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以抗衡那种喧嚣的、浮躁的、物质利益至上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人性: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对于人性的基本设定为区分标准,心理学史上有两大研究取向-实证取向的科学主义心理学和现象学取向的人主义心理学,实证取向的心理学是“取消式的还原”,现象学取向的心理学则是“还原式的取消”,它们都否定了人性问题,心理学至今没有统一的范式是因为心理学没有确立自己的逻辑起点,当代心理学家应从学科统合的角度,登高望远,努力寻找心理学统一的理论支点,回顾与审视心理学的发展,从人性的基本含义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以及从传统人性论与现代心理学的关系来看,人性应是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中的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真正的“人”的心理学需要在心理学研究中树立“生活世界”的理念,从自然科学的主导态度转向生活世界的视域。生活世界是人们对现实的直接在场,是实现人的现实意义及价值的最根本的世界。生活世界的心理学价值在于强调忠实于心理现象的重要性,将研究对象定位为真正是对人的研究,把人真正当作“人”;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和活动着的人的心理并进行纯粹的描述和意义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