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游 《人权》2004,(5):59-60
8月19日至21日,北京市法学会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分会在京举行了“北京市第六届劳动争议案例研讨会暨纪念《劳动法》颁布十周年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华东政法学院、最高人民法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律师协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人权》杂志社、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总工会等180余位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回顾了《劳动法》颁布10年来劳  相似文献   

2.
《人权》2004,(6)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是中国 人权保障事业的重要内容。2004年3月,十 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国家根本大法。明年 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 称《劳动法》)实施10周年纪念日。为使读 者全面了解中国为改善和保障人民的劳动 和社会保障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 成就,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劳动和社会保 障部部长郑斯林。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29日,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称《劳动合同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颁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刊从第八期开始宣传《劳动合同法》,本期继续进行普法宣传。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劳动法》颁布十周年,全面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项战略决策,努力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我省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为期3天的"2004福建海峡西岸人  相似文献   

5.
一、福建省劳动保障立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福建省劳动保障立法工作从实际出发,立足民生,突出围绕社会保障、促进就业和维护劳动者合  相似文献   

6.
《人权》2004,(6):2-8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是中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重要内容。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国家根本大法。明年1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下称《劳动法》)实施10周年纪念日。为使读者全面了解中国为改善和保障人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郑斯林。  相似文献   

7.
数字     
广东拟规定拖欠劳动者工资最高罚款50万5月31日至7月10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修订《广东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8.
半月要闻     
傅铁山会见意大利多党议员代表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傅铁山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意大利参议院劳动与社会保障委员会主席扎诺莱蒂率领的意大利多党议员代表团。(任新华)劳动法颁布1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7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座谈会,隆重纪念劳动法颁布1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出席会议并讲话。盛华仁强调,要大力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把劳动保障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当前,要抓紧起草  相似文献   

9.
政策法规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劳动法律体系的母法。它以国家意志把实现劳动者的权利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基础上,既是劳动者在劳动问题上的法律保障,又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劳动法》的立法宗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岁、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包括中国公民和在中国境内就业的外国公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指劳动者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劳动方面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劳动者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劳动者的利益是社会利益的主体。因此,《劳动法》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在劳动领域保护劳动者的各种需要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于去年七月颁布,并于今年元旦付诸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劳动法》的颁布实施,不仅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亿万劳动者和工会工作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特别是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第13章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的专门规定,体现了俄罗斯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进行倾斜性保护的立法思想。我国与俄罗斯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面临着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权利的保障,《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主要从工会、国家监督、劳动者权利的自我保护几方面规定了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我国应在劳动法法典化、加强工会权利保护作用和劳动监督制度等方面完善劳动立法,加强劳动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2.
部委在行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范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议,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的范围,由劳动法统一调整;国家在制定有关法规政策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一切不合理限制;明确保障广大农民工的劳动保障权益,规定对失地农民给予促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救助;明确规定保障广大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的法律责任;加大对侵害进城务工人员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2004年11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总结了十多年来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经验,规范了劳动保障监察程序,明确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用人  相似文献   

13.
劳动者的权益受《劳动法》保护。在劳动者的权益被用人单位侵犯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劳动纠纷发生时 ,《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有不完善之处 ,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应在立法上予以补救。  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在我国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是依照《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设立和运作的。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 ,劳动争议发生后 ,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调解不成 ,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 ,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6月29日表决通过《劳动合同法》。这是自《劳动法》颁布施行13年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中又一新的里程碑。《劳动合同法》通过当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即接受了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与思考》2007,(24):10-10
备受劳动者期盼的《劳动合同法》将于明年行,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此发布了这部新法的十个新亮点,为劳动者今后更好地维权提供参考. 一是民办非企业职工有法可依.《劳动合同法》扩大了《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其劳动者.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保障行政执法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实施劳动保障监察,适用本条例。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从建立三方机构以来,积极发挥三方机制作用,成效斐然。促进《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的实施。及时调处劳动争议、化解矛盾,依法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合法权益。截至2008年12月底止,全省各级三方会议积极配合劳动保障部门调处劳动争议(纠纷)16786起,及时化解矛盾,依法保障了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其中提出"要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用人单位安排加班要与职工协商,并足额支付工资"等!《劳动法》已经建立并执行了几十年;《劳动合同法》从2008年实施至今,也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在经历了多年的努力之后,劳动权益的保护明显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就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劳动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却也不少。拿体息休假权以及加班工资等来说,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相关要  相似文献   

19.
调研背景: 劳动创造世界。然而,劳动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往往又是弱势群体。1995年《劳动法》颁布实施,无疑是劳动者的福音,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正义之剑。此后相继出台的《职业病防治法》、《工会法(修订)》、《失业保险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围绕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了一道道强有力的防护网。近年来,我国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态势,也为法律法规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1994年我国正式出台《劳动法》,用以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劳动法》诸多原则之中,"倾斜保护原则"是其立法的重要原则,该原则改善了劳动者弱势地位,并极大地促进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