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本发生9.0级地震后,最值得中国人称道的是日本人在灾难面前出奇的"冷静"与良好的"秩序"。当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与科技极大地改变了这个星球,一些人渐渐淡忘了自身在自然面前的渺小。重大自然灾害不时发生,显露出其狂野桀骜的本性,让人真切感受到自然的巨大威力和人类生命的脆弱。  相似文献   

2.
邸利平 《前沿》2009,(11):30-33
如何理解"自然"是人类认识世界首先需要探讨的问题。与建立在外在对立和征服前提之下的近现代"自然主义"理解范式不同,古希腊哲学考察了宇宙生成、人类灵魂和城邦生活的自然本性,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古典"自然主义"观念,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一体,而且表达了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美好秩序的追寻,从而具有更加丰富、合理的理论旨趣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建奇 《求索》2011,(1):131-132
几百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倡导的"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工具理性万能"的思想在疯狂地掠夺自然的同时,得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工具理性"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有面貌,自然资源的高度利用使生态严重失衡。一方面,人类在所谓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丰厚物质生活面前自我陶醉;另一方面是人类生活在毁灭性武器与自然灾害阴影之中。面对西方哲学思想在探索这些问题时所遭遇的困境,有识之士纷纷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东方文明。老子哲学思想成为重点与热点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4.
康德提出的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之命题,虽然为人在社会面前的自由争取到一块地盘,却根本否认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认为人在自然王国里完全被生物法则所支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康德这一命题的要害之处在于,为现代人掠夺自然的不法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辩护。因此,要证明保护自然环境具有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性,就必须首先破除康德在自由王国与自然王国之间制造的鸿沟,不仅阐明自由能够进入自然王国,更须澄明人在自然面前的生态自由优先于人类的任何其他自由。保证生态自由对其他自由的优先权,才能避免人对自然的盲目性,避免社会自由对生态自由的殖民化,使人真正逍遥于天地之间。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什么     
孔令举 《前沿》2011,(14):54-57
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自由与必然(自然)相对。人的存在既是一个自然存在,更重要的是一个自由存在。人是通过劳动、异化劳动和对异化劳动的扬弃而走向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能力的提升,"自由个性"的凸显,人类超越"必需"与"外在目的"的强制是同一个过程,都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迈进。而自由必须实质化。一个人的自由其实是不可能的,只有当所有人都自由了,任何一个人才能够自由,这是自由的真谛所在,同时又是自由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徐娜 《中国减灾》2011,(6):22-23
"3·11"日本9.0级地震发生后,日本民众在猝不及防、接二连三的惨烈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镇定有序以及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令人感叹。尽管国情各异,然而,日本地震的点点滴滴还是会引发我们对自身的考量和借鉴他国防灾减灾经验的思考。以邻为师,师夷长技,是一份对同胞生命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陈辉 《前沿》2012,(9):172-173
妖怪,这个在各国历史长河中留下过众多痕迹的"谜之一族",现在依然在日本的各地区流传。在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妖怪究竟是绝对的超越性的象征,还是只是驻足于人类日常生活当中的一种存在。本论文拟通过介绍与妖怪相关的几个方面,对日本妖怪文化做一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8.
西方自然思想和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古代西方自然思想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摆脱自然的束缚,求得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更大的自由。但是到了近代,工业文明的长足发展使得不可逆的自然退化发生,环境危机开始向人类亮出黄牌。进入本世纪以来,一些先觉者开始把目光投向道德领域,对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对环境危机的解决进行道德思考,这便产生了现代意义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需要有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传统的生产力发展观强调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量的增长,关注的是生产力科技工艺层面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水平维度"的衡量,能够反映人类利用和改造外部自然的能力,却不能反映生产力服务于主体的效果;能够反映人类对外部世界利用和改造的广度和深度,却不能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程度。生产力的科学发展需要统筹兼顾生产力的三维尺度———水平维度、价值维度和生态维度,使生产力的发展能够真正满足人的需要,同时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北室南苑 《友声》2006,(1):48-48,9
在古代中国的自然哲学里有一种观点认为,天孕育了人和人间世界,天支配着人与自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样,这种信仰也植根于日本社会。日本人也敬畏自然的力量,尊重自然之灵。这种中国的自然哲学在某一时期与深深植根于古代日本人心中的基本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们把火、水、方位等看作神圣的东西。基于这种信仰,制定选择祭神的地点和时间的规则,决定如何建造及扩建部落和家园。人们认为,自然界的活动现象左右着人类和世界。以这种意识为基础将其宗教化并称之为信仰。这就是日本的原始信仰。其后从五世纪到六世纪,它创造了日本独有的…  相似文献   

11.
孔令举 《前沿》2011,(10):57-59
"道"为万事万物本然的存在方式或一般规律,"德"为"道"的可能发展方式或最好表现方式。对于自然存在,"德"与"道"正好同一,自然的"德"正好就是"道",自然之"道"必然有其"德"。对于人这种自由存在,人之道就超越了"遵循"这一问题,人之德就变成了对可能发展方式的开拓,于是出现所谓道德问题即有德无德问题。所谓人道目的,就是对于道来说,德就是目的。只有人道目的才能约束人的概念。道德的依据就是目的论。  相似文献   

12.
吴海文 《求索》2010,(12):125-127
孔子与康德是东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在面对社会大变动、大转型的关键时期,两人都对人类的道德信仰、人类命运给予了高度关注。孔子提出"仁"德,二千三百多年后,康德提出"至善"的学说,两人都是通过教育达到"仁"、"至善"的目的。本文通过孔子与康德的道德观之比较,阐述道德信仰在当今社会大变革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界博览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今年5月,世博会在我国上海举行。  相似文献   

14.
<正>在人类历史上,是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这正是科学精神最基本的因素。许多古老的民族,或者只有神话或宗教式的自然观,或者缺乏对自然界的系统看法。自然界常常被认为是混乱、神秘、变化无常的,人在自然面前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而希腊人,首先把自然作为一个独立于人的东西加以整体地看待;其次,他们把  相似文献   

15.
尽管人类已经对大自然进行了巨大改造.但是在变幻无常的自然面前.人类却又显得那么渺小。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的抗争史.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有记载的地震达上万次.这些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害.回顾这段历史.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在抗震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更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保护环境.爱护生命。  相似文献   

16.
倪鹏飞 《青年论坛》2011,(4):146-148,F0003
在人类的不良习惯面前,一则公益广告往往显得单薄、短促,缺乏效力。公益广告想要改变受众长久以来养成的种种不良习惯,促使其发生公益行为,建议从两点着手:一是降低要求,从"说服其改变"到"引导其改善;"二是需要频繁、及时的提醒和引导,并且使受众得到信息的第一时间产生互动性的思考和行为,从而有效实现公益广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东日本大地震已过去一个多月,由于核危机的不确定性,让最美丽的樱花季节成为了日本最为苦痛的艰难时节。记得地震和海啸发生之初,日本民众处变不惊,秩序井然,大灾面前逃难的民众拥挤在街道人行路上鱼贯而行,自动让开汽车行道。灾变发生以后,行商坐贾也不趁机抬高物价,民众也不抢购食盐……日本国民的镇静和秩序曾经震撼和感动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建设是塑造人的伟大工程上海师大教授桑玉成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发生两种基本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情况,反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之程度;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之情况,则决...  相似文献   

19.
陈德玺 《前沿》2010,(21):179-185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以后,"交往"就成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并相互作用的纽带。交往方式的历史性变迁不断地形塑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从而也形塑了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但真正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确立得益对它们的张力机制——交往的恰当把握。  相似文献   

20.
李宣 《创造》2011,(4):79-79
"艺高人胆大"是一句人们熟知的名言,是说技艺高超的人胆子就大,通常比喻本事大、能力强的人即使碰到别人看来棘手的问题,也会应付自如,举重若轻。确实,在种种难题面前,本事大、能力强的"艺高"之人因办法多、底气足,处理各种难题往往能大胆出手,应付自如。在这样的强手面前,许多难题迎刃而解,各项工作有效推进。这是"艺高人胆大"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