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我国陪审制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陪审制在审判实践中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适用陪审制审理的案件范围过窄、陪审过程的形式化、陪审员遴选的随意化以及管理的非规范化。改革陪审制的具体思路是 :废止现行立法中对适用陪审制的弹性条款 ,尽快制定陪审条例 ;明确界定适用陪审员审理案件的范围 ;规范陪审员的权利、义务以及陪审员的遴选程序 ;加强对陪审员的管理与培训。  相似文献   

2.
陪审制的价值基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潘小军 《河北法学》2006,24(4):108-113
国内学者在制度层面对陪审制的探讨已经很多,但对陪审制的价值基础却很少论及.试图对陪审制的价值基础作一个初步的探讨.陪审制作为一种制度,只有对其价值基础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产生比较深刻的认识.陪审制度主要具有民主、自由、正义和理性等方面的价值,就这四大价值分别予以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陪审制应当走向何方?笔者通过对陪审制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陪审制不合中国国情,应当尽早彻底废除之。(一)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难以吸收陪审制陪审制不仅仅是“司法民主”的表现,它还是法律文化在司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法律文化,有着不同的土壤和根基。陪审制主要盛行于英美法系国家,我国法律文化的传统、背景、价值观念完全不同于英美法系国家,反映英美国家传统文化的陪审制,在我国缺少其生长和发展所需要的土壤。我国陪审制源于原苏联,以其为蓝本,但我国国情不同于原苏联,在原苏联可实行的制度,在…  相似文献   

4.
陪审制在我国建立这么多年来,其适用范围一直是不明确的,阻碍了该制度在实践操作中的适用,使陪审制在我国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阶段司法界对陪审制越来越重视,要想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必须先从源头上入手,使其适用上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5.
文章论述了英美法系陪审制和大陆法系陪审制的起源与发展,并对两大法系陪审制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大陆法系陪审制的缺陷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陪审制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着重分析了陪审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讨论了陪审制的起源,论述了陪审制产生的历史过程,介绍了陪审制的发展和衰落。最后本文还讨论了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指出我国不应该盲目的引进国外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7.
陪审制的理性与理性的陪审制——为人民陪审制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人民陪审制具有强大的民主功能,但是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人民陪审制遭遇了极大困境,因而我们必须在制度上完善它。  相似文献   

8.
我国司法理论对陪审制度的存废一直存在激烈的对立观点。支持者多是从陪审制在司法民主上的意义入手,认为作为普通公民参与司法的重要形式,陪审制充分反映了司法的民主性,是现代政治民主在司法领域的要求,“虽然世界各国的陪审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其都被认为是公民参与审判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在司法决策过程中防  相似文献   

9.
陪审制在知识产权审判中的应用,可以弥补法官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不足.保证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客观和科学.最大限度地实现陪审制有利于司法公正的价值。这一价值的实现过程必定是技术专家参审的过程,而现行的陪审制不能适应知识产权审判的具体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制约了专家陪审员的应用,从而影响了陪审制价值的实现.故有必要在级别、地域、管理和运行模式等方面完善专家陪审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逐渐对程序正义与程序法学开始重视起来,法治就是"正当程序的治理"的观念也得已深入人心。英美法系的陪审制被认为是正当程序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同时它亦是法律制度与民主政治的一个契合点,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论述陪审制所体现的程序民主性,以证明陪审制对于民主政治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陪审制在知识产权审判中的应用,可以弥补法官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的不足,保证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客观和科学,最大限度地实现陪审制有利于司法公正的价值。这一价值的实现过程必定是技术专家参审的过程,而现行的陪审制不能适应知识产权审判的具体要求,甚至在某些方面制约了专家陪审员的应用,从而影响了陪审制价值的实现,故有必要在级别、地域、管理和运行模式等方面完善专家陪审制。  相似文献   

12.
罗斌  刘少夫 《法制与社会》2012,(10):118+120
多数学者认为,陪审制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庭审,其目的是实现司法民主,保障审判机关正确实施法律。然而,陪审制源于"人性恶"为基础的法治思想,与"人性善"为基础传统法文化有着根源上的冲突,另外,陪审制在我国严密的监督制度框架下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且与司法民主并无实质上的关联,因而,其价值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人民陪审制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哲玮 《中外法学》2008,(3):433-447
<正>在我国,人民陪审制既是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也是一项一度被写入宪法的宪法原则。2005年5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更是以立法的形式奠定了人民陪审制在国家司法制度中的地位。然而,现实中陪审制的适用状况却令人堪忧,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的现象广泛存在,在实质上颠覆了立法者对人民陪审制的设计初衷。即便是《决定》实施之后,这一局面也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为什么?人民陪审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其出路又在何方?现有  相似文献   

14.
陪审制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陪审制度则发生于12世纪的英国。英美陪审制度的产生及发展与英美人的处世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英美陪审制度本身蕴含着民主、自由、正义等现代政治伦理观念,而且在英美陪审制的实施过程中又体现着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一种妥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驱使着英美人为坚持他们的制度而引以自豪。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陪审制的问题由来已久,众多学者对陪审制前途的种种设想亦成为法学研究中的热点。本文联系实际,结合传统,对比国外,从立法、实践等多价值角度进行论证,并就专业化、审判职能、制度体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等若干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文章认为,人民陪审制不符合我国法制传统,不适合大陆法系环境,其本身也无助程序价值的体现,在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后,不应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没有明确陪审制的目的,社会对陪审制的作用存在多元期待。陪审制目标多元,导致陪审制功能定位模糊,陪审员角色多元,为法院的目标所置换。陪审制因服务于法院的需要而与社会疏离。因为缺乏目的论的指引,理论研究多滑向移植他国制度或"存在即合理"的两个极端。陪审制的目的应该是"让裁判体现民意"。藉此陪审制的功能应重新确定为:构建司法过程中的公共领域,保障司法的公共理性。为此,必须对陪审制进行以祛除审判权本位主义为重点的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17.
国外陪审制的比较与评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国外陪审制的比较与评析左卫民,周云帆陪审制度是国家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审判民事、刑事案件的制度。在现代社会,陪审制作为公民直接参与司法活动的民主形式和公民权利的保障制度受到了众多国家的青睐。但是,由于诉讼文化、诉讼模式的不同,陪审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所...  相似文献   

18.
孙丽晓 《法制与社会》2014,(12):295-296
人民陪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随着十八大"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提出,人民陪审制作为体现司法民主的重要制度受到关注,其制度设计也引起了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学者等各方面意见的分歧。本文立足于人民陪审制的制度定位及存废论,采用理论推理与现实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来探讨人民陪审制度的完善,从立法和体制层面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陪审制问世以来,曾在世界范围内对许多国家的审判工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但是,其在大陆法系国家所起的作用与在英美法系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本文笔者通过对陪审制的起源和发展的考察提出,陪审制之所以在英美法系国家得以不断完善与发展,与其特有的历史根基、文化底蕴和法治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叶自强 《证据科学》2014,(4):389-400
针对我国人民陪审员制目前面临的“陪而不审”、“审而不议”之晋遍困境,本文探讨了西方国家陪审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认识到“分权是陪审制成长的基本条件”;详细探讨了我国“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现象的主要形态,指出没有实行分权是造成这种困窘局面的根源;讨论了正在兴起的河南人民陪审圆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主张我国应当建立以分权为首要特征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为此需要立法机关制定有关陪审团如何与法官分享裁判权的制度,其中最关键的是制定证据法和陪审团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