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亘古的法哲学问题,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一直是历代法学思想家们争论与探究的焦点.“情与法”激烈冲突的案件层出不穷,然而对于此,两大法学派各执一词,法学界至今没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从而造成了实务中常常出现“道德高于法律”的情况.下文将基于两大法学派的基本观点,从实例的角度分析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与联系,并作出协调与选择.  相似文献   

2.
“决定提请”与“决定是否提请”显然不是一回事,或者说这两者含义不同.否则法律就不会也不应该在同一法律条款中分别做出规定,对人民政府、人代会专门委员会提出议案是“决定提请”,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议案是“决定是否提请”.如此规定也表明,法律关于主任会议对政府、人代会专门委员会提出议案的处理方式与对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名提出议案处理方式的规定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决定撤消中国(深圳)对外贸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外贸”)注册的“伊利”、“国嘉”等67件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此举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关心商标事业人士看了报道后也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商标局前准后撤是否合法?为什么商标局不在审查程序中就将上述商标驳回?这些疑问具有~定代表性,笔者认为要解答上述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商标法律制度,要知道商标在我国是如何注册的。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商标法律体系,该体系…  相似文献   

4.
谢舒妍 《法制与社会》2011,(31):183-184
近年来,微博凭借着其内容简练、传播及时、大信息量和广影响力,成为备受广大网友关注和欢迎的信息交流形式。在此期问,更有人把微博特有的“转发”功能发展成善款的筹集办法。然而,这种疾速与海量的信息传播中究竟隐含着的是当事人所忽略的法律隐患,还是仅为当事人戴上了更重的道德枷锁?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将如何辨别?在舆论的压力中又将如何保持清晰的法律思维?本文将就“傅蔚冈的冲动”一事,表达浅见。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律对性贿赂尚未有明确规定,使性贿赂游离在法律和道德的真空地带.然而,是否该将“性贿赂”纳入刑法,学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性贿赂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成为官员贪污、腐败、渎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利于政府的清政廉洁,更不利于社会和谐,应该将“性贿赂”入罪.在参考了中国古代、港台地区以及外国法律中对性贿赂的规定后,本文给性贿赂立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德治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与问题并存 ,成绩大于问题的形势下提出的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尤其是政治道德建设 ,是实施“以德治国”的基本途径和基本内容 ;在理论和实践中 ,既要反对“法律万能论”和“法律无用论” ,也要反对“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 ,更要反对“人治”。  相似文献   

7.
曲宣 《法律与生活》2013,(19):28-29
正当全国严打地沟油、科学家研究地沟油“上天”成为飞机航行燃油之时,云南一家被誉为“明星”企业的油脂公司却将地沟油送上百姓餐桌,以非法手段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舍弃了基本的企业良知与道德。企业因此而土崩瓦解,相关人员受到法律的严惩,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把小星娃置于“阳光下”,王老先生本想展示“早教效果”,却被指责为“虐待事件”。一时间,当事人被卷入强大的舆论漩涡。小星娃是否被虐待?谁有权把孩子送去助养?政府部门是否有权干涉王老先生的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博士郭开元——破解公众心中的法律疑惑。  相似文献   

9.
邱润根 《河北法学》2012,30(9):30-35
见义勇为的传统道德观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以一次次“见义不为”的方式践行,其中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转型激发了人们对于利益的关注和追求使得传统的道德让位于利益,而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为传统道德让位于利益提供了充分的社会条件.基于现行司法理念的司法判决使得道德与法律渐行渐远,加速了道德的离心力.司法理念中强化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并在立法中强化法律的利益激励机制能有效地将对利益的追求并人道德的范畴中,才能使得道德与法律并行前行,“见义不为”才会因缺乏生成土壤而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0.
朱军 《行政与法》2008,(6):28-30
在司法实践中,“道德法律化”判决结果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其在逻辑前提、价值定位上尚需探讨。本文以许霆案为素材,从其价值层面分析“道德法律化”中隐含的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阐明其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的潜在威胁及其对“合法、独立、平等”的司法原则之核心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如实 《科技与法律》2007,(5):113-115
从2007年7月13日开始,各大网站都转载了一篇标题颇为“吸引眼球”的新闻:“全国首例网店偷税案宣判、淘宝网店主获刑”。说它“吸引眼球”,几个关键词十分抢眼:“网店”、“偷税”、“获刑”。这是一起“网络店铺的偷税案”,在案件中,网店的店主被处以刑罚。这必然引起各界的关注,并且引发了一连串的讨论。其中当然首先是法律层面的问题,还有许多是社会舆论、社会意识的问题。网上商店店主因偷税获刑,是否意味着对网店监管的加强?  相似文献   

12.
法学视域下的“山西煤改”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公民财产权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法律对其保障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但2009年发生的“山西煤改”事件被众多报道解读为是地方政府利用公权力强行推动“国进民退”的一个举动.尽管争议很大,但其中折射出来的重大问题却无法回避:国家权力与私有财产权之间的边界在哪里?政府有无权力单方面改变私人财产权的边界?这一过程应当受到怎样的法律规范?在现行法律框架之下.“山西煤改”是否具有合法性与正当性?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朱军 《广东法学》2008,(3):42-47
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逻辑前提、价值定位上存在无法弥补的漏洞,许霆案从事实层面上看,正是“道德法律化”对“法的法律化”的误解,从价值层面上看,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法治的核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4.
ST宏智的“双头”董事会源自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本案的关键在于判断“双头”董事会是否合法有效 ,即选举产生董事会的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及其决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其中 ,有关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程序规定的法律性质———是否具有强制性———至关重要。针对我国相关规定暴露出的若干缺失 ,应该采取弥缝补苴的办法 ,通过富有开创性的实践以逐步提炼出公司治理纠纷的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富勒虚拟的"洞穴探险者案"为视角,简要分析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列举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现象,分析了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法律的规范性是法律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概念之一,并且学者通常以“应当”作为规范性的核心含义。然而,如果进一步追问何谓“应当”,那么就会逐渐引出“可辩护性”的概念。哈特的法律理论之所以是重要的,就因为是他首先意识到可辩护性的重要意义。不过,可辩护性背后隐含着“道德善”的概念,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法律实证主义主张是错误的?并不必然,要想系统说明应当、可辩护性与道德善这三个概念,就必须借助对于“理性化框架”的整体说明,而法律实证主义在这其中就存在着诸种成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李艳 《法制与社会》2012,(36):61-62
在法律规范缺失的情况下,天津高院通过援引包括但不限于“平反昭雪”等材料作为法律推理的基础对死亡人“荷花女”的名誉予以保护.在对“平反昭雪”材料的援引和适用中,运用了类比推理、权威和法伦理等法律推理方法;从而填补了法律漏洞,续造了法律,进而开创了先例.  相似文献   

18.
论“消费者”概念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众多的法律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无疑是一部颇有成效的法律。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自从“王海现象”出现以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在法学理论界、新闻界以及司法部门,对于王海是不是消费者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过。这场争论的焦点是;王海知假买假的行为,是不是消费行为?是否属于“生活需要”?是否可以获得消法第49条规定的加倍赔偿?在这场争论中,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各执己见,但最终似乎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两个相同的案例,两种不同的判决 出于对“消费者”概念的不…  相似文献   

19.
富勒是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家,也是新自然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法的本质的目的性和法律必要的发展方向,使“法律事业”的特殊性体现在或者归因于具体的法律形式.他强调,法律与道德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开创性地提出了法律的“内在道德”这一观点,指出法律的存在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富勒的新自然法理论阐明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法治的基本原则,将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变成了可变的活法,从而使我们对相关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朱军  谢芳 《法制与经济》2008,(12):118-119,122
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主张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本质区别,在逻辑前提、价值定位上存在无法弥补的漏洞,许霆案中“道德法律化”的判决结果从价值层面上看,这一命题隐含着道德标准绝对化、一元化和道德约束强权化的倾向。对社会道德生活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威胁。同时也破坏了法治的核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