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根生 《前沿》2014,(5):72-73
本文主讨论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概念。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日常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在《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重点阐述了日常语言中的“语法”概念,即从日常语言的各种各样复杂使用角度出发分析语法概念,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以哲学语法研究为中心的语言逻辑思想。该思想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哲学的重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求索》2013,(8):F0003-F0003,160
《语言学——语言·语法·语义》一书由裴文斌、戴卫平于2012年4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该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7个不同章节来探讨语言·语法·语义.主要内容包含:语法与语言、核心语法与边缘语法、语法与语法理论、普遍语法的核心内容、生成语法研究的实质、生成语法与普遍语法、普遍语法与个别语法等内容。第二部分则是对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产生的背景、什么是普遍语法以及普遍语法的根据等三个方面给予论证。本文主要对第一部分进行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3.
邓小琴 《前沿》2010,(24):181-184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不仅成功促使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同时也对20世纪语言学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语用学的"言语行为""合作原则""语用关联"等核心理论根植于维特根斯坦对"使用中的语言"的执着思考;社会语言学的"交际互动""言语变异"与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两大灵魂:语言游戏、生活形式的启发密切相关;维特根斯坦对传统"范畴观"的变革为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注入思想的生命活力,并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李晖 《求索》2011,(6):131-133
庄子和维特根斯坦都以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为立足点,强调语言既提供言说的便利,又禁锢对世界的终极表达。庄子之"道",最高的境界是"不可说";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的主旨是通过"可说"来显示"不可说"。从比较视阈看,庄子和维特根斯坦因各自所处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两者有关"可说"、"不可说"的哲学观在起缘、具体内涵和最终解脱方式等诸方面既有融通又有分流。  相似文献   

5.
王基昱  丁玉玲 《求索》2010,(11):147-148,100
"逻辑图像论"思维下的所有命题,其"可证实性"是值得商榷的。于是,在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论",扬弃了前期"符号—图像—语义"的研究路径,强调日常语言与真实世界间的交互关系。维特根斯坦提出,应该放弃以静态语言环境为参照的研究路径,引入动态的日常语言,关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变化而非单纯的语义生成问题。这是对"逻辑图像论"的彻底批判,这种批判最终促成了语言哲学由语形、语义学向语用学的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6.
张金福 《求索》2011,(7):132-134
语言哲学于哲学与语言的相互碰撞中形成,以弗雷格量词理论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学的诞生使语言哲学成了具有本体地位的一门显学。而后,语言哲学发展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语用学转向"两次历史性转型。第二次转型期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研究成果构筑起了语言与哲学对话的新平台,促成了现代语用哲学的形成与日臻完善。"语用学转向"作为一场语言哲学思维发展的重大变革,促成了语形、语义、语用三个语言哲学维度的完全对接,为社会实在性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政治哲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人类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何丽萍 《求索》2012,(9):257
《语言论题-乔姆斯基生物语言学视角下的语言和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系司富珍教授新著,该著旨在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生成语法理论,站在其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推动生成语法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生成语法进入最简主义研究阶段之后,已经被纳入生物语言学的范  相似文献   

8.
朱玉茹 《前沿》2013,(22):43-44
维特根斯坦早期与后期的哲学观有很大差异,在代表其早期思想的专著《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从语言与逻辑的界限中将传统哲学归入沉默.  相似文献   

9.
游戏概念古已有之,康德和席勒将物质性的游戏提升为精神性的游戏。但在西方现代美学中,维特根斯坦和伽达默尔分别创制了语言游戏和艺术游戏的概念。他们将游戏与日常语言运用和艺术真理(意义)解释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游戏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同时,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治疗"了哲学和美学;伽达默尔则通过艺术游戏"理解"了艺术的存在方式——他们都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启了自己的哲学、美学新篇章。他们的游戏观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细细考索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刘丽锋 《前沿》2012,(3):79-80
维特根斯坦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语言哲学上的独特见解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前期着重从逻辑学角度对哲学作出解释,后期则关注日常语言,回归到生活世界。同他的语言哲学观的巨大影响一样,维特根斯坦对于哲学与生命的独特姿态也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根据语言接触引发语法演变的理论,分"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两种类别考察黔东南方言与侗语、苗语的语法接触现象,认为:第一,黔东南方言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地域特征与语言接触有关;第二,侗语、苗语中的语法借用和语法复制现象多于汉语,表明汉语为强势语言,吸引侗语、苗语向其靠拢。  相似文献   

12.
黄根生 《前沿》2014,(3):204-205
维特根斯坦的“含义”“用法”“语言游戏”诸概念,是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钥匙。本文着力澄清以上三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并揭示其内在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读者进一步阅读、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开启一扇有益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接近现实生活,关注实践目的,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维特根斯坦反对学院哲学,倡导实践哲学,不愿做专职哲学家。其实践哲学的前提是无物隐藏;其方法是语言分析;其手段是改变生活形式;其任务是治疗哲学病;其目的是消除问题,重返日常生活;其性质是行动的哲学。维特根斯坦的实践哲学在20世纪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4.
王雷  陈鸿儒 《前沿》2014,(11):54-56
乔姆斯基的学术生涯历时50多年,他写了很多书,为各种期刊赐稿,全球讲演从不间断,可以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据1977—1978年艺术与人文学科引文索引统计,乔姆斯基享有被引用文献最多的100位著者之一的声誉;另据1992年艺术与人文学科引文索引统计,在1980—1992年12年间的现世学者中,乔姆斯基作为文献资源著者是前八位最常被引用的学者,堪称文化名人;又据2005年榜示,他被选为世界最佳公共知识分子。本文谨就其生成语法学术建树及所引发的讨论作以述评,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曹润宇 《求索》2011,(11):113-115
作为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从语言角度来思考世界的人,其语言哲学思想的发展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迥然有别的阶段。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通过分机他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后期著作《哲学研究》,总结出其前期语言图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是对应的,可以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理想语言,以语言的逻辑形式构造整个世界的图式的观点;和后期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强调语言的依赖性、约定性和语言使用的语境性的特征,最后指出这种思想转变对语言哲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谢都全  郭应可 《求索》2011,(9):142-143,176
从语言世界观、语言系统性、语言创造性、语言的共性与个性、语言习得、语言起源、语言研究等方面对洪堡特和乔姆斯基进行比较,可以认为乔姆斯基与洪堡特在诸多方面一脉相承,乔姆斯基继承并发展了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蒋颖 《思想战线》2013,(Z1):270-272
在转换生成语言学发展的"第一语言模式"时期,乔姆斯基以英语语料为素材提出了一个基于规则的核心句句法系统:有限的核心句经由有限的转换规则,可以生成无限的合乎语法的句子。这个句法系统成为生成语法的基础,后来发展出高度抽象和形式化的普遍语法。但在"第一语言模式时期",核心句理论也有非形式化的方面:它建立在结构语言学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基础上,与言语交际中的说者和听者的直觉和经验相一致,是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的概括。因此,可以用以指导英语听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陈红 《求索》2013,(9):129-131
理性主义最早起源于苏格拉底,在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康德等唯理派的哲学思想中得到充分发展。乔姆斯基沿循着理性主义道路提出生成语言学的理论追求是以描写和解释语言能力。建立一套高度形式化的普遍语法为目标。生成语言学的理性哲学观体现在“形式化的公理演绎法”、“语言先天性假说”、“儿童语言习得假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王红娟 《青年论坛》2008,(1):133-135
西方语法学的产生早于中国语法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从语言本身看,欧洲诸语言的语法特点是形态变化丰富,汉语语法的特点是语法意义通过语序和虚词来体现;从哲学对语法学发展的影响看,欧洲哲学重逻辑,中国哲学重感悟;社会生活对语法研究的影响方面,欧洲诸国间的交往比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更密切。  相似文献   

20.
夏赛辉  张文忠 《求索》2010,(6):231-232,192
本文探讨现代汉语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的历时发展。得出了统一的语法化发展路径,即从实词语法化为弱义务性情态动词,再语法化为或然性认识情态动词。讨论了复音弱义务性情态动词和"合"未能语法化为或然性情态动词的原因。该语法化路径的类型学证据也证明弱义务性情态与或然性认识情态在概念上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