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云中 《求索》2012,(3):200-202
"成长"具有地理空间的位移特性,通过身体逃离和闯入社会空间实践来实现的。犹太民族独特的地理生存空间赋予美国犹太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独特的身体实践和表征空间,这些地理空间不仅表征了犹太成长主体的空间成长位移,而且成为犹太民族的深层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2.
宁云中 《思想战线》2011,(Z2):425-427
犹太民族的流散性赋予美国犹太成长小说独特的空间特征,这些空间不仅表征了成长主体的空间成长位移,而且成为犹太民族的深层文化记忆。因此对犹太成长小说的空间性研究,其意义远不止对一个成长主体成长空间的钩沉,而且具有对整个犹太民族的文化记忆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犹太文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犹太文学是以犹太民族文化为土壤的,在美国当代文学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对美国当代文学产生不同的影响。犹太人自从来到美国之后,就希望能够融入到美国的社会中,但是美国社会并没有接纳他们,自此"身份困惑"成为美国犹太文学中突出的主题。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文学的多元化特征开始不断体现出来,犹太文学作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这种文学创作倾向在美国当代文学中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使美国当代文学呈现出显著的犹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犹太文化的内敛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犹太文化是一种以犹太教为核心的内敛性文化。这种集闭合性和开放性为一体的内敛性文化,使犹太民族能够在长期的流散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从而流而不散,流而重聚。  相似文献   

5.
徐天戍  昝连生 《求索》2013,(5):149-151
流散文学以艺术的形式对“流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进行了诗性的表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作为异质文化接触的产物和表征。流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文化症候。生态哲学以其有机的、系统的、互利的思维方式为流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意义。生态整体主义、二元模式批判、互惠价值观等核心思想的提出为构建健康的文化生态、实现流散文学向世界文学的良性进化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6.
先秦的几个重要地理概念"九州"、"五服"和"天下",在表达人们对地理空间的认识时都融入了主观想象的因素,呈现为一种诗性地理的形态,从而具有了政治、宗教、文化等多重内涵。先秦人们的访仙活动则表明了想象性地理空间所具有的生命理想的维度。在人类学的意义上,想象性地理观念成为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中介。  相似文献   

7.
地理环境是文学活动发生、开展的物质基础与空间存在,文学与空间之间有着无数的纠葛、纠结、交织及多重复杂关系。每一位作家一生都匍匐于大地之上,从年幼时以家乡为起点,到青少年时游历、游学四方,再到成年时定居或漂泊某地,他们始终在认知与感受地理空间、了解与体悟地方特性、依恋与眷念故地,由此产生一种"地方感"。地方既给文学提供审美关照的对象,又给文人提供了情感触发的物质机缘。由于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因此文学对地理空间的精神体验、对地方的感知、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8.
文化特殊性与差异性的形成与一定的地域环境分不开。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地势、水文、气候等自然生活条件对文化间差异性的形成往往有着多种影响。中华文化形成于中华大地上,这里地域辽阔,空间地理环境优越,四周都有天然限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这种独特地理单元的构成对于以后中华文化一体性的形成也有着重大影响。我国东西南北间跨度都很大,地形地势非常复杂,自然地理等方面条件相差十分悬殊,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自然也便有了重大差异。而人们习俗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及其审美意趣与美学精神的差异。同时,审美意趣与美学精神的差异与认同运动又是地域文化及其审美意识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李保杰 《求索》2010,(1):185-186,203
美国西裔文学历史悠久,起源于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征服,早于美国白人主流文学。由于文化、地理、政治和种族等原因,主流英语读者群对西裔文学了解甚少。20世纪以来,西裔作家开始使用英语或者双语进行创作,西裔文学才逐渐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西裔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少西裔文学作品已经摘取普利策奖等重要文学奖项,西裔文学及其研究受到美国文学研究界乃至世界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流散主题和文化杂糅是当代西裔文学叙述的重要内容,不同族裔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书写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丁宇 《两岸关系》2013,(8):59-62
记者:台湾文学、文化能丰富中华文学、文化的内涵,必然有其特点。请问台湾文学、文化有何独特之处呢?朱双一:我觉得台湾文化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民间性、草根性、边缘性、海洋性等特征,而这是台湾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特别是它特殊的历史际遇所由产生的。比如地理位置上它处于中国的"边缘",就像人的皮肤一样,既能最先感应到外来的刺激,接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与交流》2007,(5):43-43
意境作为中国美学和文学的核心范畴,指的是文学和艺术作品里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及所形成的“意与境浑,情与景化”的审美想象空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对文学和艺术的审美概括。实际上,企业对于品牌名字的选择,是对一种文化的选择和这种文化所体现意境的认可。所以,能否利用中国文学和艺术所具备的独特意境,创造出大气而有意境的品牌名字,  相似文献   

12.
七十年来(1949—2019年),山东文学旅游根据丰富的真实性文学旅游资源,历经保护性修护、博物馆化式建设、融入文化旅游整体开发等阶段,建成遍及全省各地方的文学旅游目的地及相关文化景观,这些文学地方信息绘制出较为完善的文学山东地图。山东文学旅游演进发展与文学山东地图从时、空两个维度叙写与阐释"文学山东"形象,为理解山东作为"文化圣地"的丰富意涵系统和文旅融合多元路径提供绝佳的观察视角。此项文化地理空间的现代化生产工程持续塑造改变着山东地理和旅游者的空间认知。  相似文献   

13.
身为一名有犹太血统的哲学家,在《文化与价值》中,维特根斯坦对犹太民族发表了一系列的评论.在这些评论中,维特根斯坦对由启蒙运动哲学家所提出的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完全赞成.维特根斯坦批评犹太人自私自利,批评他们的财富观及狡诈的本性.维特根斯坦对于犹太人问题的态度可以归结为:沉默与顺服.任何一种试图从人的角度来解决犹太人问题的手段都可能给犹太民族带来更多的苦难.  相似文献   

14.
覃卫媛 《传承》2014,(12):145-146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盛唐"时人莫不知矣"。作者不但在绵长的历史时间上表达了多才为累的无奈心情,作品更通过对多重文学空间的建构抒发功业不就的激愤,从而赋予了诗歌强大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可从文本空间形态的文本物质层、结构形式层、表述层与指涉层等几个层面加以解读,有助于理解诗歌所呈现的丰富复杂的文学空间内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华民族关系和云南民族关系格局为对象,探讨了地理环境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民族关系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基础上,不同民族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而形成的.由中华大地辽阔的疆域和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中华民族的多元起源和多民族长期共存的格局,是中华民族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多样性和整体统一性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得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既表现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不平衡发展,又呈现出多元、多区域、多中心文化向中原文化内向汇聚和中原文化向四周辐射的特点.时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统一与分裂交替出现,统一长于分裂并日益巩固这一历史大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西两大块、南北三带的地理特点,使汉族的农耕文化和众多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形成分野清楚而又天然地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独特的地理区位特点使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西南门户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通道.加强了云南各民族与祖国内地、云南各民族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民族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云南各民族在多样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多种经济文化类型,有利于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优长互补的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由云南地理环境所自然形成的"边内结构"和"山坝结构",对云南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艺术人类学的展开并不止于简单的对象(艺术)与方法(田野工作)的相加,"艺术"与"田野"在"日常生活"处相交,并因由二者各自的内涵特征而契合相生出独特的学术张力."艺术"是一个逐渐被历史中存在的人建构、解构、重构起来加以认识的术语;"田野"有着作为地理空间概念和实地研究方法的双重内涵.人类学视域下"田野中的艺术"有两个认知向度:在"田野"--不同村落、社区--存续的各种样式的艺术实践,以及通过研究者的"田野"--"在当场"的体验、观察、访谈--而获致对于特定艺术实践的社会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7.
纵观20世纪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无疑是最重要的主旋律之一。然而城市建设的狂飙突进,并没有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其标志之一便是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的城市文学并没有获得长足的发展。整个文学叙事的格局中,城市文学只占据很小的分量,在价值评判中更是如此。文学从城市生活中淡出,将使城市的生态和心态处于从未有过的人文危机中。城市文学到底遭遇到哪些创作瓶颈?到底是城市文学缺乏应有的艺术水准和美学高度,还是评判标准出了偏差?城市文学又该如何拓展自己的表现空间与审美格局,创造出独特的话语方式和体系?为了探索上述问题的理论路径,2月19日,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和华东师大文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问题与出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经验的多元表达、城市文学概念的理论溯源、新世纪城市文学创作的实绩与缺憾、城市小说的类型化倾向辨析、城市文学新的美学形态的开掘、城市身份认同与城市文学主体重构等话题展开研讨。现选发部分专家的文章,以期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讨论。——主持人叶祝弟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人文学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 ,海外华人文学创作的文本中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全球化语境中 ,海外华人文学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对确立中华民族文化在 2 1世纪全球化语境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捷进 《求索》2012,(1):183-185
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作家在创作中自觉承担社会历史责任,为救世努力奋斗,更重视文学的社会价值;中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回归文学的主体愿望强烈,更重视文学的艺术价值,还文学之本真,创艺术之魅力。苏联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显示,社会责任意识与审美艺术的统一是文坛构建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20.
惠特曼批判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提出了为人生的文学创作观。在这一文学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诗人"、"美国诗人"、"伟大诗人"、"宇宙诗人"、"肉体诗人"、"灵魂诗人"等概念,并赋予特定的内涵。惠特曼关于诗人的种种概念体现了他对创作主体的要求,如入世精神、民族意识、本土化意识、全球化意识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