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经济学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中来,探讨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等的空间配置结构,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和经济运行的空间机制,解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运动规律,即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等现象,从而也就解释了全球化、区域的成长与衰落等经济现象。本文介绍了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以及主要内容,并对空间经济学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2.
张廷银 《人民论坛》2020,(10):74-75
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集聚体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效应,最终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产业集聚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的最初诱因、人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重要保障、成本优势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动力、创新网络则是产业集聚的制度基础。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者,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可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创新制度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聚集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金融产业空间格局是反映资本流动和集聚效应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功能性城市区域为空间管治单元的研究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空间格局进行研究,进而分析金融产业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功能城市区域已形成以广州天河和深圳福田为主核心,广州越秀和深圳罗湖为次核心的金融产业空间格局。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东莞松山湖等地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将形成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重要支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竞合模式差异和区域管治模式差异形成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在我国逐步放开外资负面清单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将逐步与国际相衔接,形成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姬军荣 《求索》2013,(11):235-237
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有研究文献对于产业集聚动因从分工、外部性、区位选择等角度进行了解释,但并未揭示出产业集聚演进的根源。文章基于知识分散化、片段化的社会现实引入知识分散理论,指出个体进行知识互补和整合行为推动了区域产业集聚的萌芽与发展;不同企业在特定专业方向的知识积累导致分工深化,知识溢出和流动激发集聚区内企业持续创新;在制约机制缺失情况下仿制和假冒会导致知识价值降低,引发集聚衰退与转移等现象。为此,政府应重视区域知识的增加与流动,并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来推动产业集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发展是引领区域创新的“头雁”。本文运用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激励效应以及人力资本高级化在其中发挥作用的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创新绩效,且这一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人力资本高级化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高技术产业集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高级化间接影响区域创新绩效,其中人力资本高级化存在中介效应,其部分中介效应占比约为15.78%。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通过探索高技术产业集聚具体实现方式,切实提高高技术产业集聚质量和效益;(2)通过高技术产业集聚,搭建更多优质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打造支持区域创新发展的人才高地;(3)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等利好政策,打造更具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有利于高技术产业集聚、人力资本高级化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的多维良性互动局面。  相似文献   

6.
要素集聚通过生产分工促进产业体系演进,通过地域分工驱动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要素集聚改变相关区域的要素环境,而要素环境决定特定区域的产业体系,进而改变地区空间价值。对特定区域而言,不断演进的产业体系总是与不断演变的空间结构相对应,两者耦合的机制是产业价值与空间价值的匹配。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体系与产业空间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与匹配模式。集聚是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随着生产分工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的产品分工和价值链分工深化发展,地域分工呈现多层次格局,产业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外围结构逐步向多层级中心—外围结构演化。深化分工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有序集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区域差距内生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非均衡力和经济一体化作用下,可流动要素不断向聚集力较大区域聚集,这就形成了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不断吸引可流动要素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以及具有区位劣势地区不断损失可流动要素的恶性循环累积过程。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循环累积机制。而要打破这种不断积累区域差距的机制,则需要中央政府有序地组织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提高中西部地区参与全国经济大循环的能力;需要中央政府改革现有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提高居民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为主要目标的收入型转移支付;需要在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资源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方面,实行东西部梯度的、有差异的政策,切不可过度宣扬经济一体化,实行"一刀切"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胡石其  赵伟  潘爱民 《求索》2014,(11):59-62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影响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刻画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业污染影响效应的省域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因其生产率偏低而增加输入城市工业污染排放的总体水平,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集中又可以形成对工业污染减排的全局空间改进效应,并且该效应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偏低没有显著关系。从减排机制来看,工程减排绩效并不明显,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显著的区域直接减排和空间改进减排等双重效应。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出与转入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劳动力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集聚协同,以结构减排为主导、改进工程减排与技术减排机制,建立合理的全面减排机制与政策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9.
王双 《前沿》2012,(18):80-82
本文分析了天津市产业集聚形成的增长极、竞争优势、空间聚集与扩散、要素转移和结构调整效应,利用实证模型进行计量检验后发现,天津市产业集聚形成的五种效应存在且正在发挥作用,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并加速了要素转移和结构调整步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台商投资大陆的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与区位选择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无论传统产业还是高技术产业,在市场因素、劳动力因素、投资环境、集聚因素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偏好和诸多共同的特征。在未来的区域分布上,高技术产业由于受集聚经济的影响很大,其扩散效应将不明显,而传统产业受劳动力因素的制约和受当地市场的吸引,将逐步青睐中西部的配套环境较好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大陆台商投资地区的空间关联性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空M分析方法对台商投资大陆的53个台商超过百家的城市和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空间测度表明,台商大陆投资区域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其原凶主要是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和沿海内陆差异等因素所致,台商投资在FDI中有其独特之处。我们认为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吸引台商投资大陆的关键;通过政策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引导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是消减劳动力工资上升对台商大陆投资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台资的重要途径;拓宽经济区的空间范围,有利于发挥台商投资的空间聚集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吸引台商投资。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是区域之间实现经济合作和产业融合的重要形式。对于武汉城市圈而言,为了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和缓解市场竞争压力,有必要通过产业二次转移来推进圈内产业融合。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要建立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行机制;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13.
鲁雁 《求索》2011,(2):21-23
产业集群存在空间演化与产业演化两个主要方向,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形成、扩大与演化,而对产业集群的衰退、危机及更新方面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拟从生态学视角,分析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行为特征,进而解释产业集聚的内生机制以及外部动力对产业集群及其演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出发,以演化博弈理论为研究重点,把区域经济看成具有生命体特征的系统。通过区域产业主体协同竞争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得出以下结论:区域经济系统协同竞争演化方向与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相关,并受到系统初始状态的影响。与此同时,协同产生的超额收益、协同成本以及贴现因子都是影响双方协同竞争关系演化的重要参数。只有遵从协同利益极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环境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系统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才能有序、稳健发展,达到"双赢"、"多赢"的新境界,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理位置差异所导致的空间资源分布不均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初始差距,这种自然差异将通过对市场规模的影响转变为市场差异。在资本自由流动的市场中,市场差异将实现对利润率的高低划分引发资本的区域流动,而金融资源禀赋的非对称状态将导致区域间产业发展的更大差距,并通过市场与产业间的互动机制使经济差距变化速度逐渐加快。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所伴生的消极效应,对于金融差异的缩减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16.
陈建军 《今日浙江》2014,(23):36-36
正产业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浙江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污染严重企业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和成效,但产业转移不足,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转型升级的进程。因此,适当加快产业转移的步伐,不仅可以为全省"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的落实拓展空间,还能为提高全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市场主导下的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论文运用蛙跳理论和技术梯度理论分析了不同产业转移所需的条件及实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植入产业与当地产业的产业耦合度及由此构建的产业转移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根据产业转移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文章最后提出了实现区域资本和产业转移应该考虑的关键因素,以期对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红月 《小康》2023,(20):82-85
<正>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园区经济是地方政府构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活跃的科技创新链、实现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措施。产业园集聚了大中小微多种规模的企业,是各地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全国很大一部分生产总值来自于园区经济。近年来,国家级产业园区GDP增速持续在10%左右,产业园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着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强化首都文化、科技等核心资源的空间聚集优势,转移服装、化工、机械和电子设备制造、传统出版和信息中介、租赁等行业到非核心区域,既可减缓产业过度集聚的局面,又有助于增强城市的发展活力。世界级城市群的孵化需要发挥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也需要重视人口分布的空间优化。在向世界级城市群演变的过程中,京津冀城市群亟须走出人口极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区域经济具有经济中心空间漂移,消费重心变化,投资与进出口重心变化等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区域空间格局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转移使工业空间分布出现从聚集到扩散的新变化;转型发展使服务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趋势明显;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并未随区域经济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等。区域格局变化对建设"战略支点"有深远的影响。战略支点建设作为广西的发展定位,应当考虑三个原则:地区优势,包括资源、产业、人文、政治、区位等;宏观要求,国家对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安排;战略模式,未来一个时期内广西区域发展的总体构想与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