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金波  冯达 《求索》2013,(2):39-41,80
产业转移是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人造板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力因素,分析了当前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变化对人造板产业转移的三大作用机制.并对产业转移过程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人造板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产业转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供给或生产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国际间或地区间投资和贸易活动综合性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全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产业转移是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是东、西部企业与产业承接地、转出区之间协调发展的历程。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进行多领域的创新,并因时、因地选择合理的可承接的主导产业。所以,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政策创新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正国家宏观调控以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和深入,推动了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广西充分借助地缘、人缘、资源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十二五"时期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做法、成效,对"十三五"时期推动广西更好更快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参考。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深,国际国内产业分工面临深刻调整,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张月瀛 《人民论坛》2010,(8):176-177
随着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把握好眼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关系,同时将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中部地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广东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政 《政策瞭望》2008,(7):33-3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碰到了资源要素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最近广东省委省政府采取重大政策措施,强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群众》2017,(16)
正省委书记李强在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开发区发展的主攻方向,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推动开发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其总体思路是坚持"六个突出",着力打造特色创新集群,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智能制造普及率。为更好地落实全省开发区改  相似文献   

8.
当前台湾产业外移的特点与对大陆投资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非 《两岸关系》2005,(9):25-28
产业外移是某类产业从某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空间转移现象,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及区际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产生了新一轮国际或区际产业转移的要求。同时,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传递成本的下降,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经济日趋全球化也使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逐渐融入到同一个世界市  相似文献   

9.
《政策瞭望》2007,(5):52-53
过去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每万元GDP所需的物质消耗是发达国家的4~6倍。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升级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在产业升级中产业转移则是重要的一种方式。1.产业转移呈梯度推进态势。在美、日、欧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文化资本与产业集群的动力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特定区域内组织间相互依赖的共生系统.随着产业集群不同动力体系的功效逐渐分化,文化资本对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具有特殊价值.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人文凝聚力往往成为特定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形成"植根性"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本地文化环境有助于形成一个学习型经济区域,进而有助于推动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转移作为国际产业转移在一国国内的延伸,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态现象。我国在长期的区域产业转移实践中,形成了多种区域产业转移模式,通过对这些模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立足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区域产业转移模式设计必须适应"区域地位平等、产业要素互补、政府市场分工明确、产业园区健全、产业发展可持续"的理念原则,同时要选择实施创新、后发优势、选优、结构优化、共赢等战略,充分发挥区域产业转移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12.
张天平  刘友金 《求索》2011,(9):79-80,217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后能否达到此目的的关键是转移后的产业能否融合当地的传统产业,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转移后产业供应链能否与当地产业供应链实现无缝连接,如果成功就能实现产业升级。本文主要研究转移后产业实现产业供应链的现实必要性,从供应链资源共享和适宜产业方面研究了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的路径,并提出了承接地的产业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13.
郑岩 《政策瞭望》2011,(6):53-53
今年,河南省将着眼于结构调整,力争使全省装备、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形成6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使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超过35家,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加快推动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在高成长性产业发展方面,将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产业转移和工业化两个维度,研究了广西工业化的历史及现状,并从人均GDP、产值与就业及空间结构、工业结构与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了承接产业转移以来广西工业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及水平。当前广西工业化发展正进入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广西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广西工业化水平,一方面要加快广西全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区外先进产业转移承接。  相似文献   

15.
锁飞 《创造》2013,(5):26-27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临沧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的地区,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抓住云南开展"产业建设年"活动的有利时机,立足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全面促进产业跨越发展,既是临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税增长、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全省产业发展要求,全面推进"652小康工程",加快临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许慧玲 《群众》2007,(8):30-32
随着全球产业转移的升级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外包业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服务外包产业主要依靠智力资源,能源消耗较低,被称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绿色引擎"。中国发展服  相似文献   

17.
<正>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能否在一些关键节点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决定着一个区域乃至一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当前,江苏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环境形势和目标追求都大不同于以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多样化、差异化开展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8.
<正>国际产业对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产物,产业转移方可借此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际经营战略目标;产业承接方可借此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对接有利于合作各方发挥比较优势,促  相似文献   

19.
田静 《求索》2014,(11):110-115
在新古典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成果上,在假设人力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将企业的市场转移成本植入到产业空间聚集演化研究框架之中,研究了人力资本流动及企业市场转移成本对产业空间聚集演化的作用机理与影响路径。研究发现:产业集聚空间演化受人力资本区域流动的影响,而决定人力资本是否流动的动因在于,人力资本迁入地是否能够为人力资本创造额外利润提供尽可能的制度环境与社会环境;企业的区域转移不仅有利于迁入地的产业集聚,还将提高迁出地的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整个经济系统的社会福利;由于市场转移成本的存在,区域经济贸易自由度将减小,进而弱化区域产业集聚能力。这些研究结论将于我们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益。  相似文献   

20.
正化工产业是我省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全省沿江区域化工产业带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合,成效显著,沿江化工园区经济规模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化工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大局意识,对沿江八市协同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发展。2019年4月,《江苏省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