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技术即无家可归的年代,海德格尔经验的是非诗意的居住,他因此期待还乡,期待诗意地居住于语言的家园中。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显现于其晚期的语言思想中:语言不仅道说而且沉默;在对语言的倾听中形成了诗与思的对话;能死者接受天地人神语言四元所给予的尺度,从而能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的环境问题,促使我们建筑当代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晚期思想走向语言,认为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规定性。此语言是作为存在之道说的纯粹语言,从而区别于遮蔽存在的逻辑语言和日常语言。《源于思想的经验》是海德格尔思想诗作,勾勒了其晚期思想的地图。此诗作是对存在之道说的回响,它呈现为思想的倾听和语言的应答。宁静一词直接相关于语言的发生,宁静与声音(发声)相关,声音与倾听和言说相关。据此,宁静理解为存在的道说,形象化为"宁静的排钟"。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宁静":首先,宁静发生,这是存在层面;其次,倾听宁静,这是思想层面;最后,道说宁静,这是语言层面。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思考体现在世界的世界性和历史的历史性中,但在晚期更凸显出其语言思想的批判性。晚期海德格尔通过对非诗意的语言即日常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以及技术语言的批判,努力克服了语言的不纯粹性及工具性的理解,为语言的本性即诗意语言的显现开辟了道路:作为纯粹语言的诗意语言自身言说,其言说的方式是沉默的道说,在沉默的道说中,诗意语言言说并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设计及其当代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万军 《理论月刊》2006,(12):57-59
本文运用批判哲学的方法对设计的日常语义的进行区分,让设计的本性自身显现。设计作为人的观念的物化,它相关与思想和制造并介于两者之间。同时也分析了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问题,指出当代设计的基本问题,乃虚无化、技术化和享乐化。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后期或者晚期的语言思想,既处于西方现代思想的终结处,同时又处于后现代思想的开端处,终结是一种完成,开端包含着未被展开的丰富性,因此对于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研究便成为了一件富有意义的事情。在海德格尔晚期语言思想的研究上,国内外学术界源于批评视角或对于海德格尔思想分期的原因,在作出贡献的同时均存在值得商榷或不足之处。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条新的研究思路,指出海德格尔晚期的语言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在诗意语言的维度中,诗意的语言、诗意的思想、诗意的居住同属一体,它们构成了海德格尔晚期之诗意语言思想。  相似文献   

6.
二百多年前,西方精神终于在整体上亲临虚无的深渊;作为一起历史事件,尼采将它表述为上帝死了。其内涵有二:一是隐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超感世界被取缔了;一是作为一切过程特别是人生过程最终归宿的至善目标丧失了。尼采主要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来理解虚无,他把价值视为存在的根据。海德格尔则在前一种意义上来理解虚无;把虚无定义为对存在的否定。在他看来;尼采把存在的根据归结为价值的设置,从而“把存在给干掉了”。然而,在海德格尔那里,根据的领域最终成了天、地、人、神游戏的所在。存在的深渊到底还是由臆造的东西来填充。形而上学似乎不可克服。  相似文献   

7.
论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来说,土地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转折性意义,这一总的历史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其具体的历史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一波三折,凸现曲折性和艰难性;"路线"斗争空前激烈,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摆脱自发状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摆脱共产国际的控制,走向独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陈军 《求索》2011,(7):138-139,106
尼采将"存在"理解为求权力意志的虚无世界,基于此,在尼采的思想体系中,通过创造虚无,艺术(尤其是悲剧)成为把握"存在"的本源性方式。换言之,尼采颠覆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经典戏剧美学思想,他不再把戏剧艺术作为模仿或显现理念的工具,而是把戏剧艺术理解为创造存在之意义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老子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比较研究,成果丰硕。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比较了二者思想的联系、会通、异同,从东西思想的历史发展及世界哲学未来走向中,见出两位伟大哲学家的重要地位。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老子与海德格尔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伟大思想传统,今后的比较研究需要在充分挖掘二者思想的"内在和谐"或"亲缘关系"的同时,能做出更谨慎的界定与区分。  相似文献   

10.
李永波 《理论月刊》2004,(12):70-71
在道的层面,庄子虚无区别于一般反映论二元论的世界观,而是指向存在论的虚无鸦它是存在自身,一种虚无的虚无化。物的虚无是指相对于人之意义的自然世界的虚无,是庄子的人物关系的理想———“无待”的生活世界。语言的虚无,批判一种是非判断的工具性语言观,语言的真理性是道的显现,而非是非之判断。人生的虚无则指向现实逍遥与虚无之境。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虚无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隐藏其后"不虚无"的价值观,即试图通过"虚无"历史来否定中国走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种"不虚无"具体表现为"虚无"的历史事件评价背后是价值冲突和选择的不虚无,"虚无"的普世价值逻辑背后是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不虚无,"虚无"的客观公正立场背后是非历史唯物主义的不虚无。  相似文献   

12.
在探讨20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如何吸收采用老子和庄子文本中的意象、隐喻和观念过程中,我开始思考中国和西方思想的互文性。相当多的思想家对老庄哲学感兴趣,其中包括布伯和海德格尔。我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1)老庄哲学中对效用、益处和目的性的质疑如何成为德国哲学吸收的重点。(2)技术的现代性和工具技术合理性表现为意义的危机和失落,《庄子》的诗化特征如何为恰当地回应这一问题提供线索,即从老庄思想中所能理解到的那种诗化的、灵性的世界如何成为布伯和海德格尔批判技术现代性的武器。(3)布伯和海德格尔对庄子的关注并未回归到一种教义虔诚或超世的神秘主义——布伯期望一种内在地居于世界之中的现世的道,海德格尔期望一种诗化的道——这是如何做到的。不同于布伯早期从老子那里吸收的单一的、基础性的、反语言的教导方式,《庄子》里表达了一种对话式的、沟通和解式的精神。通过将语词、微笑和寓言哲学化,庄子用类似于犹太教哈西德派言说故事的方式,把对"道"的教化带回到日常生活中。在道家和哈西德派的教化中,诗性的情感话语比认知命题更具优越性。海德格尔对道家的理解深受布伯影响。海德格尔为了回答"人类存在不可或缺的东西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对道家的解释中表达了一种不能被还原到工具计算思维中去的"诗意栖居"的想法。布伯和海德格尔对道家的不同解释,表明对技术作现代性批判有不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秉承现象学还原方法来追问存在的意义.在前期《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显现一端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主张存在只能通过此在显现出来,构建此在形而上学.在后期,海德格尔发现此在的显现方式对存在本身的限制,转而构建"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让存在从自身出发显现自身,此在与存在处于自由的游戏之中.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对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影响,重大而复杂,交织着成功与失误.毛泽东是新中国民主法制的开创者,他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人民民主法制的基础.但50年代中叶后他的人民民主思想走向非法制保障的大民主,在思想深处厌恶法制,进而走向法制虚无.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论海德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所选择的不是批判而是神话”,哈贝马斯在《马丁·海德格尔:巨大的影响》一文中作出这样的断言。虽然海德格尔影响非凡,但是他偏离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哲学家们通过批判来克服危机的道路。神话式的海德格尔哲学同社会实践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对作为经验源泉的生活现实也就不具有批判性。哈贝马斯认为,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历史性和整体性出发从其自身寻求人类此在的根据,追寻所有存在的第一起点。此在在所有存在之中具有存  相似文献   

16.
张一兵 《思想战线》2012,38(5):48-53
青年海德格尔认为,在动荡不居的生活中,我们其实是在追逐财富和新奇之物中失去自己,因为我们所欲求的生活的物性之有的本质其实为无。生命本身的毁灭不再是抽象性的关涉,而在操持性的时间——适时性和操持性的空间——虚无之中。被加重了的关涉更深地陷入物欲之操持,诱惑、异化和生存自身的连根拔除,构成了实际性生活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正在从事着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社会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中国正在通过自身的变化影响甚至改变着世界。如何面对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国际关系中的聚焦点之一。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走这条路?已经不单纯属于中国内部的事情,它必将对世界战略力量对比和格局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上的两大突出矛盾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但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发展从来不是仅凭良好的愿望就能实现的。对我国而言,要真正实现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对之的追问一生都没有停止探索,而且其追问本身也是一个逐步深入、逐步清晰的过程。人的本质从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规定是马克思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这一规定亦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物质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人的本质的实现亦是在马克思描绘共产主义图景的过程中逐步显现的。  相似文献   

19.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自身具有先在性、规定性,是不可言说的神秘的存在。很多学者认为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的语言也是不可言说的。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本性语言的特点及其分析言说——言说者——已言说的——尚未言说的——劝说这种整体性结构表明,晚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作为存在自身的本性语言不是不可言说的,而是可以言说的。  相似文献   

20.
女士们,先生们: 新春伊始,我们在此纪念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0周年,回顾两国如何超越隔绝而走向交往,展望两国如何减少分歧、增加合作,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