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的研究首先以“全面、系统、科学地描述”为目标,并以此作为科学解释的基础,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地评价青年的价值观念的演变,并正确地预测其未来趋势。我们力图通过对安徽马鞍山马钢总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年及其青年干部群体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演变的研究,向社会展现一代青年人的全新形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  相似文献   

2.
方兴未艾的改革大潮催化着上海市场经济的勃起。这一全新社会运行机制迅速改变着沪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促使上海青年价值取向发生重大演变,尤其是青年群体中文化层次较高的上海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化更引起社会与人们的关注。客观地透视和评价上海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科学地研究和制定  相似文献   

3.
胡近 《探索与争鸣》2000,(10):13-14
价值观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的基础。目前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 ,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基本轨迹。但是 ,还必须看到 ,大学生作为社会一个敏感而不成熟的群体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 ,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失重感” ,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乃至变革 ,并日益呈现出多元取向的特征。当前 ,高校学生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位趋向 :一是 ,价值主体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当前高校学生价值观中的个体本位取向是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他们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体系 ,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  相似文献   

4.
郑雯  付宇  桂勇 《人民论坛》2023,(3):25-31
围绕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认知及其变迁趋势,“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2020)”数据研究发现,“三距一房两挑战”代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基本理解。其中,“三距”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以这三者为代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大学生群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房两挑战”即高房价是引发焦虑感的主要来源,人口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成为新的挑战。食品安全、主流价值观缺乏、环境污染及腐败问题提及比例大幅下降,相关方面的国家治理得到青年群体认可。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问题认知导致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取向。其中,关注城乡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方面更加积极;关注贫富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政策偏好维度凸显了“有国才有家”的态度取向;认为社会流动机会差距是社会主要问题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民粹主义倾向的公平观与财富观以及对国家在道德和绩效层面的较高要求;房价问题与社会流动机会差距问题导致的社会心态后果存在一定相似性;关注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政策偏好。本文结论表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大学生与捷克、中国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主导思想经历了重大变革后,社会学家们开始对近十年来这些国家的青年学生价值观及其结构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本研究也着眼于此,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我们所研究的主体是价值取向而不是价值观,因为价值取向的概念较价值观更为广泛一些;第二,所强调的不但是青年而且是大学生--社会中最求进步、最活跃、能在最大程度上影响社会变革中价值观和前途的群体;第三,分析青年学生价值取向在某种程度上可预测不同的社会趋向.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判断标准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代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价值观的一脉相承。虽然他们的价值观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价值观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根本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坚持“人民主体价值论”,把“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张瑞芹 《人民论坛》2010,(8):212-213
当前,社会的快速转型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对于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矛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我们应当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街角青年:来自苏北小镇的观察与访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运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苏北小镇一“街角青年”群体进行研究。内容包括“街角青年”的构成、街角权威的树立、“街角青年”活动经费的由来,以及“街角青年”的归路。文章最后对“街角社会”作了深刻的反思。我们认为,往往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一些“另类”、“边缘”青少年群体,或许包含着更丰富、更尖锐、更有意味的社会文化信息,对他们的研究或许会带给人们惊人的发现,他们应该更多地进入“青年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游学民 《求索》2011,(9):257-257
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常受其民族文化积淀、社会体制、社会政策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年关乎国之将来,青年的价值观取向是一个国家未来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关乎国家的历史命运。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现行教育立足于“价值观引导个体的价值尺度,而个体的成功必然为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统一”的观念之上,并通过设计合理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其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包毅 《淮海论坛》2013,(1):15-17
社会转型期一般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是社会中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青年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兴的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伟大战略的重要推动者,加强对其精神文化需求的研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项任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社会转型期青年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现状(一情年农民工对思想文化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Et益明显,反映在青年农民工思想文化需求上表现为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信仰需要多样化。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农民工的自觉选择和内在要求,这是主流思想道德需求,从根本上建立个人自主、人格独立、多元开放、民主平等成为他们的价值观念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全球化的加剧和西方的“和平演变”侵袭,一些腐朽思想、歪曲价值观和邪恶信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信仰邪教等对青年农民工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在泥沙俱下的诸多价值观中,如何提高他们的判断鉴别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工追求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抵制腐朽、落后思想成为当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在国家事务和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表征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与对政治思想、时代文化的践行程度。本文将 2019 年庆祝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这一重要的国家仪式活动作为研究背景,围绕仪式理论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目的性抽样的方式共访谈了 15 名参与此次国庆仪式的在京高校大学生,考察他们在仪式参与中的荣誉感演变过程。研究发现:青年"荣誉感"的培养与建构的过程是一条包含连续的生命经验的互动符号链,国家通过创设具有"青年在场"机会的仪式场,为青年创造了更多认识国家、思考自我与国家关系的机会。国庆仪式场中青年人迸发的荣誉感促进了青年"榜样力量"的形象输出与媒体建构,仪式中的青年再生产的国家认同及青年文化形成了集体记忆及文化符号,进而在融入青年日常经验的进程中有效地抵御了糟粕文化对"青年与国家关系"的腐蚀。青年在国家事务或者活动参与中彰显出来的荣誉感演变与建构的过程,对我国当前的青年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晓飞 《求索》2007,(6):66-68
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铸造青年“一元统领”与“多元取向”相统一的价值品质,树立青年关注当前与着眼未来相一致的价值信念,构筑青年传承文化与创新求变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主导青年基本道德与高尚品德相协调的价值诉求等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目标、方法、媒介建设,率先在当代青年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领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青年消费价值观是青年价值观在消费领域的现实反映与具体体现,认真探究青年消费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要素,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当前青年学生思想认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具有重要价值。本课题研究认为青年个体心理特征、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群体因素六大要素对于青年消费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年作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他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青年价值观演变大致经历如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我国“拨乱反正”时期,它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将决定着我们社会未来的走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结合大学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影响当代中国最为主要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在我国的传播表现出传播领域生活化、传播方式大众化、传播内容感性化等特点。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和主张会对我国青年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消解部分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动摇部分青年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改变部分青年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以及扭曲部分青年的公平正义观念等等。为加强我国青年群体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可以考虑从创新模式、传播方式和本土化这样三个方面来推进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改革,以此来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青年群体精神生活领域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青年价值观是青年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指南,对于其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青年价值观具有自主性与从众性并存、阶段性与稳定性并存、被动性与主动性并存的特征,其发展趋势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评价模糊化、价值目标实用化。因此。在当今社会,只有客观评价青年价值观发展趋势的必然性.科学、正面地引导青年价值观,营造有利于青年价值观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科学引导青年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闽台青年人生价值观,由于不同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而各有特点,具体表现在社会责任感、理想信念、择业标准、消费观、独立观、婚恋观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化,闽台青年价值取向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为务实主义,一元化价值观向多元化价值观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治理网络青年亚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提升主流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影响;要调整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管控方式,转换治理观念,创新治理范式,促进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使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孙瑾 《人民论坛》2023,(23):130-134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反向消费”的热潮下,当代青年的消费行为也在发生变化。“反向消费”的青年群体更享受“循环”带来的乐趣,更乐于以租代买、共享和交换;在意品质生活和性价比,寻找大牌平替与“货比三家”;目的明确,不再囤货,更注重商品的功能价值;对国货的兴趣日益浓厚。“反向消费”现象是由多因素驱动的,包括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消费态度的变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个体消费动机的转变。“反向消费”不仅对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还对社会环境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变革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