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若干起冤案看人身自由的宪法保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童之伟 《现代法学》2004,26(5):165-173
人身自由是公民全部权利中最基础的和前提性的部分。在人身自由保护领域,近年来不断披露出的一些重大冤案向社会发出了警示,要求人们给予人身自由保护问题以足够关注。保护人身自由固然需要完善刑事诉讼程序,但从根本上看却首先是宪法课题。全面、直接保护人身自由,既是200余年来的宪法传统,也是当代宪法发展的趋势。我国宪法保护公民人身自由的程序性条款不足,因而公民能够享有的相应程序性权利偏少。我国需从补充宪法程序性条款、建立行之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和保障审判权独立等方面入手来提升人身自由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2.
人人都应享有人身自由与安全权。《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对人身自由与安全权作了详细的规定,我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关于人身自由与安全权的规定与公约尚有差距和不足,应加以弥补及完善。  相似文献   

3.
张玉杰 《法制与社会》2010,(18):159-160
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并写入宪法,以便促进其保障和实施。建国初期,在我国1954年的《宪法》中也有关于迁徙自由的规定,但此后的《户口登记条例》等规定户籍制度的多部相关法律法规,则开始对迁徙自由进行限制。我国的1975宪法、1978宪法以及现行的1982宪法都没有对迁徙自由进行规定。这就使得迁徙自由这项关系公民人身自由的基本人权难以得到根本保障和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第四次宪法修正案通过了关于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条款,并规定征用补偿条款,应该说对我国的私有财产的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比较各国宪法私有财产权保护条款,提出这一条款对我国财产权保护的意义与不足,进而对我国的财产权的宪法保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预算的法律保留是指预算立法权的法律保留,其并非传统的“侵害保留”,也不是宪法意义上的法律保留以及“绝对保留”。我国《立法法》第11条关于“专属立法权”条款实质上确立了法律保留的原则,因而其中包括预算在内的“财政基本制度”属于法律保留的范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事项并不排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这些事项的授权立法。当然,“专属立法权”属于立法权的保留,我国《宪法》规定的有关预算条款却是国家机关的事项权。因此,《宪法》有关预算条款不能成为预算立法权法律保留的宪法依据。《预算法》第98条关于“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的规定不符合《立法法》规定的授权明确性要件,从根本上解决预算法律保留及其授权立法的明确性问题还要诉诸宪法,并在《立法法》授权明确性规范基准上,由《预算法》在授权立法条款中予以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问题是各国宪法普遍关注的问题.早在200多年前,美国就将"公共使用"条款写入宪法修正案,德国、日本也分别在各自的宪法中规定了"公共福利"和"公共福祉"等内容.宪政理论与实践证明,公共利益条款的实施并非单纯的法治过程,它总是与本国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由于美、德、日三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差异性,因而,这些国家关于宪法公共利益条款的实施情况也不尽相同.研究发达国家公共利益条款运行的宪政模式,对于我国实践宪法公共利益原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个别条款的建议,审议并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现行宪法第10条和第11条进行了部分修改和补充,增加了关于私营经济的条款,并对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作了新的规定。这些无疑都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是完全必要的。但笔者认为,对现行宪法仅作上述修改似仍不够,有必要对其他若干条文规定作进一步修改,以便使现行宪法得到  相似文献   

8.
《法治与社会》2003,(7):55-55
三名刚刚走出校门不久的法学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一份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认为收容遣送办法中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规定,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应予以改变或撤销。  相似文献   

9.
现行宪法以重要的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载入宪法序言和总纲之中。宪法第19条至24条以及其他有关条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措施作了系统的规定。它突出地反映了现行宪法在社会主义宪法发展史和宪法理论发展上的创造性的特点。一、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宪法修改草案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我们知道,建国后我国三部宪法关于保护青少年的条款:一九七五年宪法完全没有规定;一九七八年宪法仅规定“国家特别关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九五四年宪法则规定“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而新宪法修改草案,不  相似文献   

11.
经过200多年的演变,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美国经济已发展为"混合"经济,即自由的和受管制的市场经济.这种发展无不与美国宪法密切相关.美国宪法不仅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而且其多项规定直接影响到美国的经济生活.相关规定包括宪法第1条第8款;宪法第1条第10款;宪法第4条;宪法第6条等.由于美国宪法条款用语笼统,为立法和司法解释留有巨大的空间,因此宪法中关于调整美国经济生活的规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同方面,演绎出丰富的内容.本文仅对上述美国宪法的相关条款的具体适用进行讨论,以明确与美国经济生活有关的比较重要的宪法概念,进而了解美国宪法在指导美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方法学》2018,(1):37-47
我国地方十省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规章限制妊娠14周以上的妇女堕胎,力求缓解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调。立法涉及的妇女堕胎行为,性质上属于生育权范畴,通过宪法人权条款的价值辐射,落入《宪法》第37条之人身自由条款进行保护。从宪法角度看,这些地方立法形式上违反法律保留原则,实质上不符合比例原则,并涉嫌违反宪法平等权及婚姻家庭制度受保障条款,理应废止。地方立法的荒诞源于这样一种立法逻辑:在宪法计划生育义务指引下,妇女生育的义务性高于权利性从而使生育沦为立法工具,忽视了人的生育是最基本的人格尊严。实质上,计划生育义务条款是将义务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和宪法的人权保障取向并不矛盾,宪法既要实现计划生育义务,也要保障公民生育权。  相似文献   

13.
王廣輝 《中国法律》2012,(3):8-10,67,68
在宪法中设置所有权条款是各国宪法典具有的共性,但在中国宪法典中,所有权条款不是规定在基本权利的部分,而是安置在「总纲」之中。对於这样的结构安排,显然不能与国外宪法中作为人权条款的所有权规范进行简单的类比,而应从国家对经济制度建构的意义上,将其与所有制这一经济制度的核心联系就起来进行解读,方能真正把握我国宪法在此问题规定...  相似文献   

14.
迁徙自由是公民人身自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项基本人权。1954年宪法规定了迁徙自由,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1975年宪法取消了该规定。1978年宪法和现行宪法都没有恢复迁徙自由的规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迁徙自由回归宪法不仅是一种必然要求,而且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再论物权法草案中的宪法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童之伟 《法学》2006,(7):3-13
在物权法中写入“依据宪法制定本法”不仅从立法技术角度是必要的,从维持法律形式统一和端正人们的宪法与民法关系观念的角度看也有意义。地方政府处理重要国有资产应该事先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和获得批准。国有、集体和私人物权刑法保护的条文应该朝修改刑法、创设新罪名和规定单位犯罪的方向做明白表述。《草案》第49条、第68条、第128条和第137条关于征收、征用的补偿依据的规定有明显的宪法瑕疵;根据宪法,应该用“补偿标准由法律规定”替换这些条款中的“按照国家规定”及其它相应文字。在宪法中,市场经济条款要求平等和自由竞争,基本经济制度条款要求必要程度的超经济、超市场强制,处理两者的关系应两方面兼顾和平衡。为做好《草案》修改工作、学理解说工作和促使它顺利通过立法程序,人们对《草案》本身涉及的问题应该有更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规范地位是指某一条款在基本权利内部乃至宪法规范体系中的效力,取决于该条款在特定宪法秩序中的法律属性。尊严条款因其法理基础、宪法文本表述及宪法解释实践的差异在各国宪法上享有不同的地位,归纳起来可分为宪法原则、基础价值、规定功能的宪法概念。我国宪法第38条人格尊严的哲学基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人是目的、人格发展、交往理论,而是着重于个人的名誉与荣誉保护;宪法文本表述并非人的尊严、人性尊严,而是人格尊严,且该条既未规定在总纲中,亦未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之首,即使与"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一款结合起来阅读,亦无法取得与其它国家宪法上的规范地位。人格尊严在我国宪法上属于独立条款,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具体的法律内容,在宪法解释过程中可作为规范与特定宪法事实相涵摄,证明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  相似文献   

17.
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宪法中关于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的规定,不但内容广泛,而且非常切实和明确,不仅恢复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内容,还增加了新的内容.新宪法中除了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外,新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  相似文献   

18.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人身自由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以人身保障为核心的权利体系.《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相似文献   

19.
正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背景,"宽严相济"取代"严打"的社会背景,依法治国深入发展的法治背景下,"赦免"这一话题重新受到理论界关注,也不断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我国关于赦免制度只是在《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条款中有零星规定。具体而言,我国赦免制度的法律规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从赦免种类看,我国目前有明确的宪法依据的仅特赦一种;二是即便特赦,宪法也是点到为止,只规定  相似文献   

20.
余忠尧 《中国司法》2008,(4):99-101
通览美国的51部宪法(其中联邦宪法1部,各州宪法50部)中关于征收条款(Takings),其主要的限制条款包括:一是公共使用条款(public use)的要求;二是公正补偿条款(just compensation)的要求。本文仅对美国公共使用条款的内涵及其演变作一些简要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