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父亲想错了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的儿子,他从小就跟着祖父,过着上顿饱、下顿饥的日子。艰苦的生活使他萌发了不想当农民的念头。通过日夜苦读,父亲终于实现了愿望。他到城里当上了一名干部,终身享受国家的俸禄,再不用受那日晒雨淋的罪,而且在生活上比起当农民的叔叔来富裕多了。因此,父亲常常为自己的“英明决策”而沾沾自喜。可是,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父亲突然发现自己想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还是从头说起。祖父去世以后,他的家当交给了没跳出“农门”的叔叔。当初几年,由于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  相似文献   

2.
兰州拉面     
刘郁 《人民公安》2011,(20):58-58
以前不爱吃面条.而父亲是面条的忠实爱好者,他能自己和面,然后做成炸酱面或热汤面.都是些朴素的食材.却也筋道清爽.是年少时光里才有的味道,可是那时的我并不捧场,只吃一小碗.用父亲的话说:“可惜我这手艺了,这孩子就只吃几根。”等到过了而立之年.父亲爱吃面的基因忽然觉醒了,渐渐品味出面条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3.
鹰笛 《公民导刊》2004,(9):53-53
拿了就“有事”,吃了就“没事”,装入个人腰包就“有事”,吃进自己肚子就“没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在一些地方的干部队伍中,已经形成了“惯例”。只要待上级,吃啥都可以;只要是“公事”,昨吃都“没事”。  相似文献   

4.
百家论萃     
完善社会深障制度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农村青年农民中90%的人正在外出打工或有过打工的经历,外出打工者80%以上都要返回农村,成了一批“不懂农业”的农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打工干的多是“出力活”,吃的年轻饭;二是有关用人单位只管“用”人,不管培训;三是社会保障滞后,民工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险之外;四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限制了返乡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五是各级政府在劳动力转移的实现方面作为不大;六是农民自身素质不高。改变这种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要真正站…  相似文献   

5.
父亲种瓜     
严炎 《福建乡土》2012,(5):24-25
除了特殊情况,队里每年都安排父亲种瓜,这看似轻松却责任重大的活儿。农民们除了过年过节吃点像样的东西,平时没有解馋的食品。每年秋季家家户户大人小孩能吃上几个西瓜和香瓜那就是欢天喜地的事了,种瓜人也就成了上天送给村民们快乐的使者。农村人都知道,要种好瓜必须是沙土地,有好瓜籽,有好把式,具备这三条,村民才能吃上好瓜。由于一些人嘴大手长好占便宜,三条之外又多一条,那就是种瓜人要自己正,敢于碰硬。  相似文献   

6.
杨淑瑛 《台声》2007,(8):71-73
父亲杨春松是台湾桃园县人,1926年赴广州投身中国革命.同年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于1927年夏回台从事农民运动。当时的他做为台湾农民组合的主要干部之一,在“二·一二事件”中被日本殖民当局抓捕并被判监禁10个月。1929年.父亲在保释期间与母亲结为伉俪.从此相伴相随.历经风雨坎坷。  相似文献   

7.
最近在报纸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北京农贸市场出现“吃税”敲诈者》,文中说一些被称为“吃税”的人用暴力敲诈勒索,贩运苹果的农民十分痛恨,却又有苦难言。何谓“吃税”?据一些农民诉说,就是那些拿着税务人员给的税票来敲诈他们的人。比方说,收税人不愿自己来收税,他开出80元钱的税票,专门“吃税”的人就拿着票来向农民要100元钱的税,多出来的20元钱就  相似文献   

8.
谢艳文 《今日广西》2010,(18):44-46
“正宗台湾蚵仔煎,10元/份。”来自台湾高雄的马哥告诉笔者,他来南宁做生意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在上海已经开了店,能卖到20元/份。他介绍,蚵仔煎是台湾的名小吃,甜中带咸、咸中带辣的缤纷滋味,吃了更是让人回味无穷。以前是农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台湾老一辈的人都知道的传统点心。在中山路,每晚也能卖到近百份。  相似文献   

9.
石哥:各位聊友,上一期“我的父亲母亲”的话题引起了全国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共鸣,为了让更多的聊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大家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各位请: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今年6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豪爽的人。8年前,在我截瘫9个月之后,他老人家也遭遇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  相似文献   

10.
如何是孝?     
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有一次,曾参有了过失,他的父亲曾皙拿棍子打他。曾参休克倒地,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站起来就问他的父亲:“您受伤了吗?”鲁国人都赞扬曾参,并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对守门的人说:“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己以为没有罪过,派人去问孔子为什么不让曾参进门。孔子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去舜的事吗?舜作为儿子,用小捶打,他就站着不动,用大棍打,他就逃走。要找他干活,他没有不在父亲身边的,要想杀他,父亲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暴怒的时候,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棍打,这就不…  相似文献   

11.
此“绿”非彼“绿”“天人合一”,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心灵。只要有可能,中国人还是愿意亲近自然的,农民会种些施农家肥的蔬菜粮食,养几头吃粮食的牲口,留着自家吃,图个纯天然。城里人购买蔬菜水果时,爱专挑些有虫眼儿的,因为据说虫眼儿是没上  相似文献   

12.
麻海师 《台声》2013,(9):84-84
很多年了,父亲一直要我这个总是为别家写稿子的人,也为自己家中的两代长辈写写东西,留个见证。从小父亲就告诉过我,故乡在福建龙岩白上下麻厝。曾祖父是贫苦农民,  相似文献   

13.
几个月前,当中国的各大报纸推出一位老龄界的新闻人物——新任中国的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时,熟悉他的人具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论年龄,他最多不过五十来岁,论身体也是身强力壮。虽两鬓开始染霜,但也决不够老年的资格。按常规,中国老龄委这第一把交椅以往都是离退休的老同志来坐,怎么会选上他呢?就连他的女儿听说老爸当了这个“差”,也立刻蹿到父亲面前,端详了好一会儿,扔下一句话:“爸,您真的老了吗?”每每有人如此而已,张文范总是笑着说:“这是缘份”。怎么个缘份呢,仁人莫名其妙。张文范出生在甘肃宁县一个黄土地上的农民家…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变化     
我的父亲是个胆子很小的农民,这是我少年时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之初,穷乡僻壤里的小山村吹进了改革的春风。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对上级要求把当时为集体所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一家一户感到很“惧怕”。一向对上级唯唯诺诺的他,在“怕变”中一连召开了三次大队小队干部会议,想依靠“集体决策”来确定分与不分。但老天似乎是与他开了个玩笑,31个与会者的表决居然是15:15,依然要父亲这个大队支书作出决定。既不想分田地,又不敢违背上级精神的父亲沉默无语。苦思冥想了整整两天后,父亲起了个大早,打起把伞,向细雨飘逸的泥泞小道走去。  相似文献   

15.
朋友说她的父亲很强势,就算是自己错了,也会找出充足的理由,证明错的是别人。比如出去散步,遇上他不喜欢的人,聊了一会儿,说“中午去我们家吃吧”,那人还真去了。结果,一番觥筹交错,那人醉倒在地,在朋友家折腾了一下午加一晚上。第二天,父亲大发雷霆:“谁让你们让我出去散步的!”  相似文献   

16.
父亲是个胆子很小的农民。这是我少年时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初,穷乡僻壤里的小山村吹进了改革的春风。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父亲对上级要求把当时为集体所有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分到一家一户感到很“惧怕”。在“怕变”中,他一连召开了三次大队小队干部会议,想依靠“集体决策”来确定分与不分。  相似文献   

17.
袁浩 《同舟共进》2012,(9):35-36
上世纪80年代末,自贡灯展在北京北海公园举行。邓小平在船上观看,一旁采访的四川电视台记者郑兴光也是广安人,他问小平:“这么多年,就没想过回乡看看吗?”小平摇头说:我怕。其实小平是想回家的。据《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介绍:“我们姊妹几个都很想回家乡看看,可他就是不让。后来父亲告诉我,我们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1986年,小平同志在成都与阔别67载的幺舅淡以兴相见时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了。”  相似文献   

18.
回忆父亲     
父亲在一天天衰老,以前每天能吃三个花卷伴些水米饭和菜;后来是每天两个花卷伴少许水米饭和菜;再后来只吃一点水米饭和菜,饭量越来越少……我每两个星期为父亲剃一次头,每天最少一次去探望他,偶尔因事或身体欠佳不去,父亲总会亲切地询问。父亲为每日能见到我,曾在我的面前流泪说:爸爸老了,身边就你一个女儿,一天看不到,我想啊!以后的日子,不管怎么忙、怎么累,身体怎么不适,我都尽力抽出时间多陪陪他。如果丈夫能在家做饭和照顾孩子,我会坐在父亲身边,听他唠叨陈年往事,但我的眼不时会溜向电视,而无闻父亲的絮语,父亲也…  相似文献   

19.
以“父债子还”为名到我们家强拉东西对吗?编辑同志:我们兄弟三人都已成家,并且同我父亲分开多年。我父亲脾气倔强,有事从来不和我们商量。他在前年做生意亏了本,欠外债2万多元,于去年被迫离家出走,父亲的债主就找我们兄弟三人要帐,说什么“父债子还”。他们从社...  相似文献   

20.
在香港商界,近些年出现了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引起了众多人的瞩目。他就是已故“船王”包玉刚的二女婿、国务院港澳办和香港新华分社聘任的香港事务顾问吴光正先生。他出身名门,父亲吴绍磷曾留学德国,获得工程学博士,吴光正对身为建筑师的父亲十分崇敬,以做像父亲一样敬业的人为荣。他常骄傲地说:“我父亲在德国学习时,考九门功课,门门都是100分,这个纪录到现在也没人打破过。”吴光正从小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他在香港读完小学和中学后,就到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读书,主修物理学和数学。他热心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一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