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慧 《求索》2007,(4):158-160
语言记录文化并反映文化,通过文献中流传的汉语词汇来反映汉民族文化,是可靠和真实的。服装命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为人们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另一角度。  相似文献   

2.
向学春 《求索》2008,(9):113-115
语言的文化价值问题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并作为全民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而存在,它的社会性使其像一面镜子一样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社会历史文化,包括这个民族观念的、制度的和器物的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本文采用动态和静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探讨汉民族言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女用男称现象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为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全方位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多维视角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集中地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大众心理。本文从流行语产生的背景以及与新词语的关系入手,简要地分析了流行语的来源和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流行语所凸现的社会文化心理,试图揭示出流行语这一特殊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心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李蕊 《贵州民族研究》2016,(12):217-2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延续民族生命的血脉。朝鲜族语言是朝鲜族文化的重要依托,保护朝鲜族语言事关朝鲜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社会文化急剧转型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朝鲜族语曾陷入危机,为了朝鲜族文化的传承,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保护民族语言和促进民族语言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在此回顾朝鲜族语言的历史发展历程,分析新经济形势对朝鲜族语言的冲击,从而提出如何保护和促进朝鲜族语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是从朝鲜族语言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出民族语言可持续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中华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叙述汉民族从炎黄时代到秦汉时期形成的历史过程。指出汉族的形成是各民族结 合发展的产物,历史上的3次民族融合促进了汉民族的发展壮大,并分析了汉民族的特征和形成 的文化、制度和思想等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英汉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目的在于通过跨文化比较,使人们要深层次了解这两种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7.
任洪舜  吴丽 《青年论坛》2006,(2):134-136
本文主要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和谐的心理历程及其特征。置身于新文化的人适应新文化大约需要经历的六个复杂的心理阶段,了解这一融合过程及其特征对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二语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傲金才仁 《前沿》2014,(11):221-222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抽象和概括的反映,是语言文化中的显著特征,一种语言的词义中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哲学、心理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蒙古语中含有传统文化意义的饮食、自然现象、数字、颜色等词的研究,窥探蒙古族社会文化生活及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吴建生 《今日广西》2010,(17):59-59
语言可以求吉,同样,语言也可以避凶。求吉避凶是汉民族语言文化心理十分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山西方言各类避讳词语中,谐音避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与谐音求吉相同,谐音避凶也是在同音词、近音词之间进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彝语社会语言学研究概况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彝族社会语言学研究分为起步阶段和初步发展阶段。70年代以来,广大学者注重把族的历史文化与语言相结合,拓宽族语言研究领域,取得显著实绩,促进了社会语言学和民族语言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龙年说龙     
赵书 《北京观察》2012,(2):70-72
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龙”文化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审美观点的集中表现,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过五大阶段:第一阶段:有语无文,本源为雷,“出身”神圣。  相似文献   

12.
身势动作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中华民族习惯将身体动作有选择地投射到礼貌语言上,如"顿首、叩头、敬礼、鞠躬"等.汉民族身体动作礼貌语投射,需要遵循重要原则和美好原则.  相似文献   

13.
闽南语正面临严重弱化 闽南语是根源于河洛话的汉、唐古音,为语言学界公认现存汉民族众多语言中最古老的语言。闽南语遍布闽南、台湾、雷州东部、海南半岛北部等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原本是很强势的语言,但是到了最近几十年以来,却严重弱化,正面临继续消萎、灭亡的危机。  相似文献   

14.
林仕谋 《传承》2012,(15):56-63
楹联文化源远流长。楹联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形式,它又能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雅俗共赏,为群众所喜闻乐道。本文仅从浩如烟海的楹联中,遴选出部分与党史文化发展历程有着息息相关的妙联佳作,并着重从这些妙联佳作的撰写和艺术鉴赏方面,作挂一漏万的诠释,从而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所走过的足迹。本文的另一目的是,在诠释鉴赏楹联文化中,尽量围绕这些妙联佳作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联语的意境、典故、轶闻等,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我们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工作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杞忧     
一个统一的民族,一个统一的国家,应有一个规范的民族语言或一种规范的共同交际语言。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了的汉民族语。秦统一天下后,下令“书同文”。汉以后有所谓的“通语”,近代有所谓的“官话”,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化了的汉民族共同语。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古人、今人几千年努力而形成的规范化语言这个大堤,在最近短短的十来年间,大有被几股暗流冲决之势。  相似文献   

16.
日神信仰演化历程探析——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神信仰演化历程探析——一种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视高福进综汇各民族有关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的资料,我们可以归结日神信仰发展历程的四个基本阶段,它们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先后演化次序的。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崇拜阶段,它与图腾信仰、万物有灵观念相杂揉;第二个阶段是多神...  相似文献   

17.
汉语修辞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态、特征均受到文化结构中深层机制的制约。而这种深层机制,就是文化主体的精神机制。从文化传承角度讲,这些精神机制主要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制约着语言、行为等文化结构中的外显形式。因此,透过汉语修辞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探知汉民族先民们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汉语是汉民族历史发展和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汉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公共资源,汉语资源的管理改革贯穿在汉语政策过程之中。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汉语政策在政策目标、政策重心、政策主体、政策执行和政策工具选择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要使汉语资源管理适应时代发展,还需要从政策目标定位、政策主体转变、政策工具改革等方面着手改进汉语政策。  相似文献   

19.
曹凤霞 《求索》2012,(1):110-112
21世纪以来,中国语言生活颇为活跃,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它们不仅显示了汉语用词的特点和规律,还能及时地反映汉民族动态的语言生活,并通过这些新词新语展现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人们的精神风貌。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考察2000年以来产生的新词新语与汉民族动态的语言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话何时开始,语词的意义就何时开始。文本话题何处开始,哲学阐释学的语言问题就在何处出现。谁进行理解,谁就已经进入了一种事件(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之中,意义是或总是通过事件完成自我主张的。意义发生在语言事件之中,或发生在对话得以发生的空间中。每一个语词,作为一个瞬间的事件,通过回应和召唤,与和它相关联的未说之言(沉默)共舞。所有人类言说都是有限的,其中隐藏了需要解释和揭示的无限意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认为,意义起源于存在的结构性振荡,而哲学阐释学家加达默尔认为,意义起源于言语的虚拟性和表达的无限可能性。他们关于意义发生的相关论述,对理解文本与世界、文本与读者及文本与历史—空间的结构性关系,以及把握文化翻译如何在语言中实现其诗学的、历史的、民族的“存在性投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