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是海峡两岸作家在二十世纪遭遇的最具影响力的异质文化。五四新文学时期,20年代末30年代初曾鸣响过现代主义诗歌的声音,新感觉派小说也曾引起人们的瞩目。就整体格局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中蕴育新生的,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总是不断地向国外寻求建构新文化的动力。鲁迅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解剖基础上对外国文化采取一种开放态度,主张“拿来主义”,提出对外来文化应有一种雄大的“汉唐气魄”,有一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的气魄。如何看待本国传统和外来文化,鲁迅这…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社会下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 现代主义是一股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 ,至今仍然有着广泛影响的西方思潮。在经济方面 ,“后现代”指的是一个以信息、传媒等为主导的新时代 ;在文化方面 ,“后现代”指的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中心、反主体性的哲学思潮 ,它从根基上拆除了一切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 ;在艺术方面 ,“后现代”主要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前卫艺术运动 ,其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在后现代消费社会 ,文化艺术可以拿来消费 ,文化亦难免逃脱被消费的命运 ,文化变成了一种商品……一切商品消费又都可以美其名曰“文化” ,在文化的氛围里捕捉…  相似文献   

3.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们率先在全国公路行业提出了以“畅、洁、绿、美”为核心内容的“路文化”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曾在全国公路行业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路文化”成为公路养护管理的外在标准,直至目前,“路文化”也仍然具有重要的行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陶诚华 《今日浙江》2008,(19):54-55
婺剧是全省第二大剧种,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浙江婺剧团是婺剧的龙头剧团,成立于1956年,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红极一时,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婺也和许多剧团一样跌入低谷。90年代末期,市委市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下决心对浙婺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公共文化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2004—2006年间市委市府领导又多次到浙婺对改革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加强剧团自身建设、艺术生产和市场开拓,使浙婺重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了脚跟,走出了一条“出入出戏出效益”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表现犹如一支“催化剂”,使得国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高歌奋进的姿态活跃在思想文化的中心。2020年文化保守主义呈现出新动向:“中医热”急剧升温,“儒家政治文化热”借势发力,儒家文化参与现代生活世界的话语权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6.
李淑敏 《求索》2013,(2):124-126
中国哲学观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发展,20世纪20-3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西化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均有一定程度发展。在中国哲学发展与重构的过程中.三大思潮均有各自较为明确的中国哲学观,它们彼此斗争、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因此.单一去评判某一思潮的中国哲学观是片面的。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为背景,将三大思潮的中国哲学观进行比较综合.阐明其中国哲学观的特质及其历史价值,以期对当今文化多元时代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安》2012,(4):54-54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这位置身在风景名胜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此后,这一概念便被广泛应用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学术研究中。“内卷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意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作为学术概念,其实并不深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有很多这样的“内卷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敖柏 《时事报告》2010,(9):37-39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进出口,不仅意味着资本的流动和积累,更代表着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日本学者指出,“有无文化亲近感、文化尊敬感”甚至是“直接关系到确保资源供应的大问题”。只有“创造文化、输出文化并使世界文明喜爱它”,“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文化鼻祖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虹口区提篮桥地区是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有大批犹太人在此避难居住并从事商业活动而被称为“小维也纳”。尽管二战后曾避难在虹口的犹太人陆续迁往世界各地,但他们对上海虹口的记忆依然清晰,将对这个第二故乡的思念深深烙在心底。这里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政治”自有其传统根基,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培养了知识分子对政治根深蒂固的热衷与迷恋,同时也潜在地蕴育了中国政治的文化气质。时至20世纪,政治家们仍然延续着这样一种思路,即运用文化的思维、战略和运动来实践政治变革;或者说,文化即政治——无论是三四十年代的“新生活”运动还是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都是如此。但前者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后者则在一代中国人心中埋下了深深的创痛。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为国为民日夜操劳,休息与睡眠很少,世人都钦佩他的过人精力。20世纪60年代末,在外交场合,一些国际友好人士曾询问周总理有什么特殊的“养生秘诀”。他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一个中国人,当然是按东方人的习惯生活!”  相似文献   

12.
王优 《协商论坛》2008,(11):56-56
民俗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传承,民俗具有联系传统和现实的性质。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存很多场合卜被编织成民族文化中的最主要象征。人们发现,存市场环境中,产品化的民俗文化具有某种交换价值,可以给民俗文化所存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皮影戏曾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河北农村最流行的民间艺术,据传,北京宫廷皮影传入冀南后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冀南皮影,曾有过“北有唐山,南有邯郸”的美誉。2006年,冀南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午,该剧班还荣获河北省文化厅“农村文化之星”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4.
达赖集团及其西方支持者对中国“灭绝西藏文化”的指责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不绝于耳。面对达赖集团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指控,笔者将以事实阐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西藏藏民族文化权利的保障进程,驳斥“西藏文化灭绝论”的谬论。  相似文献   

15.
在上世纪80年代席卷全国的文化热潮中,电影界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度过了文化荒漠般的“十年浩劫”后,全国人民都对大银幕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从新中国电影史的角度来看,80年代堪称是一次席卷电影各个领域的爆发期,新世纪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美学特色乃至文化特征,在当时就已埋下了根基。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的两条基本原则。正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国家文化资源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了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世界、特别是西方来说,有着和西方世界截然不同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曾经只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遥远国度。上世纪80年代曾在中国做过驻外记者的马克·布雷恩写道,当时中国故事就是关于“熊猫、迪斯科、神秘的旅游目的地、野人、健身和流行音乐”的。然而,慢慢地,人们发现这个简单的、猎奇式的“中国故事”模式已经远远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这个经历着复杂和深刻变迁的巨大国度。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作为在明显不同的文化与环境之间飘移运动的“主体”,他们在海外的生活经历就是一种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他们的行为、心态在新的环境中发生变化,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通过对90年代以后大量留学生相关事例的观察。发现很多留学生适应异文化的结果,并不是大家所想的融入英国文化,恰恰相反,他们对待英国及留学的心态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先的敬仰崇敬变成不屑一顾。  相似文献   

19.
过去被推介的楷模,都提倡人们从休息、闲暇中挤出时间来,用于学习和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人人都爱陈景润”的年代,报纸曾报道过杭州一位刻苦钻研的年轻科研工作者,他曾陪外地来的亲人在杭州游览了一天,报纸上说,他为这被浪费了的一天时间“心疼地流下了泪水”。  相似文献   

20.
山不在高     
王充闾 《辽宁人大》2007,(12):48-48
以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闻名遐迩的金牛山,恰似峭立在辽南大地上的一盆古色古香的天然盆景。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曾发掘出距今28万年的一具比较完整的远古人类遗骸化石。从此,这座僻陋的小山便引起了举世的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