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在人民法院所受理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两抢一盗"案件是高发性犯罪案件,它既侵犯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又危害到人身安全,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文试从"两抢一盗"案件高发的成因入手,并提出对策,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从2005年5月至年底开展一场打击“两抢一盗”(街头“两抢”、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 犯罪的专项斗争。公安部要求,要通过这一仗,破获一大批案件,打掉一大批犯罪团伙,依法惩处一大批犯罪分子,坚决遏制“两抢一盗”犯罪活动的高发势头,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打击、防范和控制“两抢一盗”犯罪活动的日常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为此,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2005年,大庆市公安局以警务改革为动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严打方针,充分发挥多警种合成作战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手段,多方挖掘打击工作潜能,始终保持了对命案、黑恶势力犯罪、“两抢一盗”犯罪和毒品犯罪等刑事犯罪活动的凌厉攻势和高压态势,有力提升了打击犯罪整体工作水平,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14276起,百名民警破案数同比上年提高了41.4%;抓获犯罪嫌疑人5286人,其中抓逃1086 名,百名民警抓逃数同比上年提高了33.4%;移送起诉3260 人,劳动教养377人,百名民警诉教数同比上年提高了24.2%。综合打击工作以及侦破命案专项行动、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成绩均名列黑龙江省第一。  相似文献   

4.
论广东街面“两抢一盗”犯罪的精确打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旌 《政法学刊》2007,24(1):47-50
严厉打击街面“两抢一盗”犯罪活动,是当前公安中心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提高侦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两抢一盗”犯罪情报信息研判,精确获取街面“两抢一盗”犯罪证据,实施精确打击,是“专项整治”遏制“两抢一盗”犯罪的需要,是提高办案质量和对犯罪人员的打击处理率的重要保证,是公安机关打击街面“两抢一盗”犯罪这场战役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当前加强街面“两抢一盗”犯罪案件侦查工作问题研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朱郑琴 《法制与社会》2011,(20):195-195
"两抢一盗"已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所谓"两抢一盗"是指抢劫、抢夺、盗窃等三类多发性侵财案件。本文以2009年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工作为例,从"两抢一盗"案件特征着手,探究其多发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日后的立法以及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全国公安机关2005年5月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以来,山东省公安机关以严厉打击街头"两抢"、入室盗窃和盗抢机动车犯罪活动为重点,以集中解决、重点整治本地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为突破口,以遏制"两抢一盗"犯罪大幅上升的势头为总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多警种密切配合,打防管控多措并举,向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展开凌厉攻势。2005年,全省共立"两抢一盗"案件19.6万余起,同比下降3.68%,破获"两抢一盗"案件10.1万余起,其中盗抢汽车案件5000余起,追缴被盗抢汽车  相似文献   

7.
2002年以来,广东省江门市公安局新会分局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巡警战略”为先导,以“科技强警”为依托,以“人本战略”为保障的专业化精确打击工作新路子,化被动为主动,使发案逐年下降,辖区治安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当年即比上年刑事发案下降25.4%,破案率提高14.3%;2003年以来,呈现刑事发案稳中有降、打击力度逐年增强的良好态势。2001年,新会区刑事发案达到历史高峰,“两抢两盗”(抢劫、抢夺、盗窃机动车、入室盗窃)占发案总数的70%,群众没有安全感。面对严峻局面,分局党组经过调查研究认为,随着犯罪因素增多和犯罪多元化,出现了案件总量多、跳跃式和大跨度流窜作案多、智能化和专业性犯罪多,特别是“两抢两盗”案件成为突出问题,而我们墨守陈规沿用原来的  相似文献   

8.
“两抢一盗”案件中在“户”和“入户抢劫”的认定,携带凶器抢夺、驾驶机动车实施抢夺行为的理解,盗窃未遂的确定、盗窃数额的计算,赃证物品的价格鉴定及这类犯罪的罚金刑适用和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衔接等方面各界争议较大。打击与预防“两抢一盗”案件,应当从立法政策、司法政策、执行政策、社会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刑事政策完善。具有财产性质的特殊盗窃、诈骗、抢夺罪在具备《刑法》第269条规定的其他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成立转化型抢劫罪。  相似文献   

9.
罗素君 《法制与社会》2012,(23):120+125
“两抢”案件多发,危害大.近年来,“两抢”案件呈现出未成年人犯罪率高,流动人口和无业人员是主要犯罪群体,团伙犯罪多等特点,有管理不规范、侦破难度大、群众法律意识不强等六个方面的原因,应当从加强市场管理、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法制宣传等方面入手有效防范打击“两抢”案件.  相似文献   

10.
“小案”即除命案等恶性案件以外,以“两抢一盗”、盗窃“三车”为主的多发性侵财案件的统称。其大部分案值不大,有的甚至不够刑事立案标准,但它侵害群体大,事关干家万户,事关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和谐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淮滨县法院坚持开展严打治斗争,从案件受理情况看,"两抢一盗"犯罪在案件数量、犯罪人数上均有所下降,特别是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抢劫犯罪有了较大幅度下降,为我县的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两抢一盗"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为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防范和打击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两抢一盗”犯罪呈高发态势,成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危及民生安稳的突出问题。通过调研禹州市“两抢一盗”发案情况,分析犯罪的动向和成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建立起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两抢”案件在全国各大城市呈高发态势,受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和人员结构的影响,我区“两抢”发案一度呈现异动。为努力应对“两抢”这一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率,用好、盘活现有警力资源。普陀分局通过对近年来我区“两抢”案件发案特点的细致分析和规律研判,在全面部署、全警动员、全力应对的工作态势中,尝试转变传统的急行应对、疲劳用警的粗放型运作方式,努力探索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信息化运用为支撑的反“两抢”长效运作体制,  相似文献   

14.
受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两抢一盗"犯罪屡禁不止,并呈高发态势。随着农村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外出务工农民占"两抢一盗"总人数的比例呈上升态势,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直接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老百姓反应最为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本文以沾化县农村"两抢一盗"犯罪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犯罪特点、趋势,并就如何防控农村"两抢一盗"多发性侵财犯罪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艳华 《法制与社会》2011,(25):105+121-105,121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竞争趋势越来越激烈,剩余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加之其他方面的因素,经济型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其中"两抢一盗"具有世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阐述了检察机关受理抢劫、抢夺、盗窃(以下简称为"两抢一盗")的案件的特点、犯罪成因及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这起案件涉案地域之广、涉案金额之大、团伙成员纠合之复杂,实为阜阳市近年来所罕见,并惊动公安部,被公安部列为全国打击“两抢一盗”犯罪挂牌督办案件。  相似文献   

17.
侵财型多发性犯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在一定时期内多次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此类犯罪的重要特征是其活动方式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 即不以一次侵财犯罪而停止。目前,侵财型多发性犯罪主要集中表现为抢劫、抢夺、盗窃3种犯罪,简称“两抢一盗”。2003年9 月,济南市委政法委员会委托济南市统计局对1000户不同职业的居民调查显示,在影响居民安全感的事项中选择“盗窃、抢劫、抢夺”的竞占到78%。这表明,“两抢一盗”案件已成为影响居民安全感的第一杀手、破坏社会治安的主要犯罪形式。因此,有必要对这3种案件进行研究,以寻求相应的对策进行整治,从而达到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林鹏  张毅 《特区法坛》2005,(5):27-29
近年来,“两抢”犯罪作为城市治安中较为突出的一类侵财型犯罪,一直呈高发态势且有逐年上升的势头。据海口警方2004年6月份开展的“社会治安状况及公众安全感的调查”显示,有54%的被访问群众认为,“两抢”罪的威胁最大,严重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严重破坏社会治安和影响群众的安全感。因此,重拳打击“两抢”案件,成为近年来我国“严打”整治斗争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日,隆林各族自治县公安局举全局之力,经历60多个昼夜的艰辛奋战,打掉了一疯狂流窜作案的“两抢”犯罪团伙,深挖侦破“两抢”案件20余起。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上半年,潼关县人民法院强化职能,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创建平安潼关。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贪污贿赂等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刑事被害人救助、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共受理刑事案件32件。案结26件,结案率达到813%。在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