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受传统文化消极影响,中国现代法治化进程中出现“泛德化”倾向。中国传统道德成为中国法治化培育环境的“温情杀手”,传统道德的残余使中国法治化进展大打折扣,法律的价值和权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确立,因此,清除“泛德化”对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影响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涉他契约的本质特征在于为契约之外的第三人创设了契约权利 ,可称之为“涉他性”。尽管严格而言 ,由第三人为交付之契约不具有典型的“涉他性” ,但与向第三人为给付之契约亦具有密切的联系。美国法中的受益第三人合同理论对大陆法系涉他契约理论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尤其对于第三人向债务人的请求权之确定以及第三人对债权人之权利的分析在方法论上亦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农村法治,乡民的权利问题应当是一个关注的重点。改革开 放二十年来,乡民的权利观念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乡民权利观念的泛道德化、极端 法律化倾向必须得到有效抑制。关注当代中国乡民权利发展的命运,离不开与乡村 社会化相伴随的两个起整合作用的要素——法律和市场,即乡民权利生长的规范机 制和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4.
儒家德治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都很重视德治,并把德治看治国的基本原则.儒家德治思想中既包含了对政治生活崇高性的追求,也包含了政治权力道德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道”既是《淮南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也是它的法律观的指导原理。《淮南子》对汉初统治者提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作了全新的解释,提出“以道统法”、“无为而治”、“君道无为,而臣道有为”,重视“省事”、“节欲”和法宽刑缓;主张法律“因人之性”、“法随时变”;主张兼采儒法、注重“法治”等思想,明显地反映出以道解儒、儒法结合的倾向。这种不拘守于先秦儒墨教条流派的做法,成为后来诸家合流的先导。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话题之一。要了解“以人为本”的真正哲学意义 ,我们应该批判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外的三种人性模型 (道德化的人性模型、理性化的人性模型和本能化的非理性化的人性模型 )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从而给“以人为本”以马克思主义的建构 ,让“以人为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不具备西方当时法律近代化进程时的历史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法律品质与近代化法律品质是相悖的。相反,中国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中的“和平”、“统一”、“道德”性和“包容”性,与近代法律品质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更具有内在逻辑上的超越。另外,中国法律的道德化传统使人们始终能够认清个人与他人之间是不可或缺的关系,从而从根本上抵制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是社会和谐系统的有机构成。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的负面效应危害着社会和谐,诸如网络非道德化倾向成为滋生网络违法犯罪的温床,网络成瘾症阻碍人的发展,网络犯罪是社会和谐的大敌等。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维护网络安全,净化网络环境。网络的和谐,既靠法律,又靠道德。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并举,加强依法管理、加快安全技术研发等措施,形成一套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行政行为道德化建设需要制度的支撑,行政制度的道德选择是行政行为道德化的保障。行政行为道德化要坚持公正和正义,诚实和信誉,惩恶扬善等价值取向。在行政行为道德化制度建设中,必须深化行政体制和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完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在加入世贸以及经济全球化这一社会快速变迁与转型时期,青年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发生剧烈变化,青年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本文就当前青年价值观亚道德化倾向进行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11.
涉淫犯罪广于性犯罪、腐化犯罪。本文以“淫欲”为基点 ,通过考察“淫欲”表现方式 ,进而展开涉淫犯罪种的属性的具体表现 :性欲型犯罪 ,受挫型的淫欲相关犯罪 ,性交易行为及其前手、后手犯罪 ,淫秽物品犯罪。从而提炼出“涉淫”的价值内涵、涉淫犯罪之概念。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具有很强的军事哲理,警察与犯罪嫌疑人的对抗程度在和平年代远远超过军事领域。在全警大练兵活动中,应重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与研究,从其“先计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而避之”、“诡道”等思想中涉取养料,提高全警缉捕犯罪嫌疑人的能力,提高破案率,减少民警不必要的伤亡  相似文献   

13.
《海南人大》2010,(1):47-47
吴天昊在《文汇报》2009年12月2日撰文:中国传统文化存在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易经》中就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在古人看来,“道”是抽象的、内在的、永恒的、高层次的;“器”是具体的、外化的、暂时的、低层次的。这种重“道”轻“器”的观念似乎也影响了我们宣传宪法的态度和做法。这些年来,通过宣传,许多人了解了“人民主权”、“有限政府”、“人权保护”、“权力制约”等“宪法之道”,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化”论的基本观点和趋向是忽视法律及其作用。道德具有能够相对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粹性、崇高性和圣洁性 ,但也具有流动性、易变性和不可控性等缺陷。对主体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形成来说 ,法律因其相对稳定性、一般性、普遍适用性和拥有国家强制力的可靠保证而使其力量和作用更加强大和突出。我们需要注重包括道德教化在内的道德建设 ,但必须警惕“泛道德主义”倾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道德经》中,在《道德经》中,老子从哲学和人生两个层面阐述了“道”,“道法自然”玄之又玄,“道”作用于人生,是治国用兵之良方,休生养性、为人处世之秘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代社会具有明显的“泛政治化”倾向。“泛政治化”是一种缺乏政治理性的行为,它妨碍了正常的政治发展,使人们对社会问题不能做出实质的理解和处理,也使社会功能难以正常发挥,还常常带来政治冷漠。我们应当摈弃“泛政治化”的思维模式,构筑政治的理性主义,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处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司法、教育等等的关系,以积极理性的心态来开展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7.
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增设虽受一定舆论影响,但立法机关对本罪的法网范围及其处罚采取了较为克制的态度,理解本罪的适用需要了解其立法背景与相关争议问题。为避免本罪的道德化倾向,在将本罪保护法益界定为特定女性的性自主权的前提下,需要对其法网范围适当限缩。将本罪与强奸罪理解为互斥关系,既非对立思维的产物,也非纯粹的理论游戏,有助于本罪的妥当适用。“特殊职责”要存在于行为之时,且应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有持续性,其实质是使得低龄未成年女性产生生活和精神上的依赖,从而对其性自主权造成实质性影响。“发生性关系”应为狭义上的性交关系。“情节恶劣”是本罪的法定刑加重情节,对其认定要从多方面考虑,同时这也不意味着本罪的成立完全不需要考虑罪量因素。常年持续的性虐待事案跨越不同年龄段的场合,可能成立强奸罪与负有照护职责人员性侵罪的数罪。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法律的上限道德理念,其内涵具有层次性,即和谐首先是道德化的利益关系,其次是自由的秩序,最后是客观化的交往范型。根据和谐的道德内涵,和谐社会应是指一种自由的社会秩序、道德化的社会关系和理想化的社会形态等诸种因素的有机体。在和谐社会语境下,刑事司法主体应该基于和谐精神和内涵转变司法观念,以期达到促进社会和谐之目的。并且,应从司法独立和增强法官素质的角度保障刑事司法观念的顺利转变。  相似文献   

19.
《庄子》之文诗意表达是寓言、卮言、重言三位一体。这种三位一体,不同于概念思维规定性之所指的表达,而是作为寓旨性之能指的表达。因此,庄文之思本质上是以言筑象的“象以尽意”。庄文这一特征,使研究《庄子》也必须以体悟的“象思维”才能进入。即使富于名辩意味的《齐物论》,其名辩也以体道为出发点和归宿。海德格尔在反思和批判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过程中,表现出向中国道家趋近的倾向。他的晚期著述的诗意表达,可以说是超越概念思维局限而呈现的一种“象思维”的西方现代版。  相似文献   

20.
《中庸》作为阐述儒家本体论、道德论与方法论的哲学著作,历代学者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解读。本文结合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中庸》的若干问题加以探析,试析“性”、“道”、“教”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中和”是中庸的价值取向,《中庸》以“合外内之道”作为论述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核,“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时中是中庸的方法论之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