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人的活动受制于客观规律。但实践主体的能动选择和创造性活动,日益确证着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与属人的性质。尤其在社会领域,主体的价值目标及效应并不囿于历史的决定性或必然性。相反,主体能够不断突破或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摆脱行动的盲目性,敢于和善于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把握自身的方向,选择自由的空间,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雷 《理论学刊》2020,(5):22-31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在寻求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宗教和黑格尔国家观为批判对象,着重阐发了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认为人民主权需要民主制来维系。但是,民主制中的人民主体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分裂。在实现社会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产生世俗束缚的根源,"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劳动对于人的本来意义,着重表达了人民在劳动生产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人民主体应真实展现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中,这对于新时代处理好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社会规律在社会历史中的实现,即社会规律对主体选择活动的制约,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以主体选择为其内在机制,主体的选择活动使社会规律的作用得以实现与不断变化.而社会规律对主体选择活动制约的结果,集中体现在对主体活动性质的判定、主体活动极限的划定以及对主体活动优劣的奖惩上.  相似文献   

4.
遵循马克思着眼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理论出发点,生产力系统的能动要素是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类客观性要素,归根结蒂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正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本身及其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的活动方式体现着人的素质和能力状况,服从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的活动方式的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变动性,依据具体条件而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基础上创立唯物史观的,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是马克思、恩格斯建立新历史观的关键环节。与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解放看作现实的历史活动不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在其唯心史观的视角下把人的解放看作思想活动。马克思、恩格斯也超越了包括青年黑格尔派在内的之前所有哲学家对人的理解,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阐述了人的解放的根本动力、主体力量、基本途径和最终实现,完成了人的解放思想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主体的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物的活动史。研究党的历史,离不开对党的历史人物的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对历史规律的分析入手,对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这一重大哲学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正确解决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关键是要回答历史规律是什么的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回答什么是历史。由于历史是不断改变着的人类自己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有目的的活动的展开过程及其结果,因此,历史规律也就只能是人的活动规律,它形成于人的活动之中,并通过社会环境制约的活动方式和功能,进而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也不能夸大人的能动的主体性,要从二者的统一中去把握。  相似文献   

8.
王德军 《唯实》2008,46(6):27-30
发展是作为社会的人促成事物按照符合人的预期目的而引发的变化,科学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选择。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有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文化自我三种形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人的三种“自我”形态都得到实现,并协调起来达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 ,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丰富多样的社会制度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 ,又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制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 ,往往体现出某种异己的特性 ,对这种异己社会制度的扬弃和超越 ,正是人作为能动主体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它昭示着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同主体选择论是辩证统一的,即在阐明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的同时不否认主体的选择性。因为社会规律为主体选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强调主体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就会推动人们更加注意研究选择的内在机制和社会规律,自觉地做到选择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述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我们理解人的世界、理解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离开了这个原则,就不可能有人的世界,不可能有社会.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历史的目的,一切活动的归宿都是为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得以凸现和重提,具有厚重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多层面、多角度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从马克思民生观视角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全新诠释,彰显红旗渠精神的民生意蕴:基本要义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核心内涵为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路径为革命的实践活动;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多层面、多角度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从马克思民生观视角对红旗渠精神进行全新诠释,彰显红旗渠精神的民生意蕴:基本要义是对"现实的人"的关怀;核心内涵为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现路径为革命的实践活动;价值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创造人类历史的是人们自己,人们创造历史的目的是人自己。因此,人是历史的主体。“以人为本”正是对人是历史主体的思想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在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却出现了精神与文化的衰落,现代化发展的今天,现代人不但没有因信奉理性而获得自由与平等,相反,现代人却走入了困境,人的发展陷入了价值与技术之间的严重分裂状态.只有通过培育主体才能使现代人走出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机械运动的历史,而是以人即主体的实践活动方式将主体和作用对象两方面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所以说,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对象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深刻基础的社会有机体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既受客观的、历史的诸种条件的制约 ,又受主体本身的需求结构、价值观念的导引 ,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而社会发展的图式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 ,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不是预成的 ,而是在人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展现的 ,社会发展是客观规律与主体选择、一元与多线、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指出和肯定这一点 ,对于现时代处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尊重客观条件和历史必然性的前提下 ,发挥主体能动性和主体选择能力 ,选择正确的社会发展路向 ,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从理性的人经由抽象的人再到现实的人的过程。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把自己的学说归结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这一学说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本质及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中对“现实的人”论述把人从思辨、抽象性的人和自然的人中解放出来,真正赋予了人以现实性,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人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起点。或者说它是和谐社会的主体条件。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的人,应该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首先,他应该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享有者;其次,他应该是政治权利的享有者,即他应该是公民;再次,他应该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进行和谐社会的主体建设必须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20.
崔永和 《唯实》2009,(1):25-29
人的解放是人有目的地克服异己的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自身压迫,能动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的“应然存在”的随机生成过程,而不是任何先在逻辑设定的理想定在。因此,人的解放就不能不始终具有时代性、奈件性和过程性。脱离历史时代、现实条件和历史过程,不切实际地为人的解放设定绝对理想的终极目标,只能令人类陷入宿命的期盼和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