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布什政府上台已经一年有余,这期间应当说中美关系经受了考验。特别是布什片面放弃克林顿时期与中国建立的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框架,改称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尽管在APEC会议后又改称为“坦诚的建设性合作关系”,但种种举动仍令人生疑。同时提出了“围堵性接触战略”,即“围堵中国”的地缘战略。布什政府为什么要围堵中国呢?又是怎样围堵中国的呢? 一、遏制中国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国家利益》报告中事关最高层次的国家利益——“生命攸关的利益”有五项,其中第二项是“防止在欧洲或亚洲出现一个敌对的霸权国家”。布热津斯基认为:欧亚大陆对美国最具地缘战略重要性。这片大陆既决定着世界今后的稳定与繁荣,又是决定美  相似文献   

2.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美国长期以来采取孤立、遏制中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政策,无理干涉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由国共两党争端的中国内政问题,演变成为美中两国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干涉与反干涉的国际问题。台湾当局正是以美国为靠山,顽固地阻挠祖国统一事业。因此,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消除美国干涉这一国际障碍。 从这一期开始,本刊连载的《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将向您系统介绍40多年来,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政治较量,及台湾问题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美国长期以来采取孤立、遏制中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政策,无理干涉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由国共两党争端的中国内政问题,演变成为美中两国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干涉与反干涉的国际问题。台湾当局正是以美国为靠山,顽固地阻挠祖国统一事业。因此,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消除美国干涉这一国际障碍。 从这一期开始,本刊连载的《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将向您系统介绍40多年来,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政治较量,及台湾问题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美国长期以来采取孤立、遏制中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政策,无理干涉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由国共两党争端的中国内政问题,演变成为美中两国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干涉与反干涉的国际问题。台湾当局正是以美国为靠山,顽固地阻挠祖国统一事业。因此,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消除美国干涉这一国际障碍。 从这一期开始,本刊连载的《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将向您系统介绍40多年来,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政治较量,及台湾问题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5.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美国长期以来采取孤立、遏制中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政策,无理干涉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由国共两党争端的中国内政问题,演变成为美中两国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干涉与反干涉的国际问题。台湾当局正是以美国为靠山,顽固地阻挠祖国统一事业。因此,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消除美国干涉这一国际障碍。 从这一期开始,本刊连载的《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将向您系统介绍40多年来,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政治较量,及台湾问题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6.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美国长期以来采取孤立、遏制中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政策,无理干涉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由国共两党争端的中国内政问题,演变成为美中两国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干涉与反干涉的国际问题。台湾当局正是以美国为靠山,顽固地阻挠祖国统一事业。因此,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消除美国干涉这一国际障碍。 从这一期开始,本刊连载的《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将向您系统介绍40多年来,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政治较量,及台湾问题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始终处于分离状态。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美国长期以来采取孤立、遏制中国,支持台湾国民党当局的政策,无理干涉中国内政,使台湾问题由国共两党争端的中国内政问题,演变成为美中两国之间侵略与反侵略、干涉与反干涉的国际问题。台湾当局正是以美国为靠山,顽固地阻挠祖国统一事业。因此,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必须消除美国干涉这一国际障碍。 从这一期开始,本刊连载的《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将向您系统介绍40多年来,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政治较量,及台湾问题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8.
张政文 《唯实》2014,(2):87-90
<正>一个时期以来,美国奥巴马政府积极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大力度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与此同时,中国方面则积极推动探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笔者以为,只有把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积极加以应对,才能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9.
颜景高 《理论学刊》2020,(4):102-109
美国强硬派智库关于中国道路的认知,主要基于欧美列强霸权崛起的历史经验,由此产生的"中国威胁论"必然成为遮蔽中国道路真相的"话语幻象"。他们建构的关于"围堵中国""牵制中国"以及"分裂中国"的遏制性战略举措,源自于美国政府对中国综合实力快速增长的本能恐惧,集中彰显了"美国优先"的帝国主义逻辑。唯有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局限",树立人类命运与共的"大历史观",才能澄清中国开启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文明形态,从而形成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的引领性话语。  相似文献   

10.
李松林 《新视野》2006,(4):71-73
文章从中国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和“反攻大陆”战略的厘定、中国共产党武力解放台湾构想的提出与实施、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朝鲜战争爆发与前苏联对远东局势的误判等诸方面,探讨海峡两岸对峙格局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加深对台湾问题形成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共产国际在指导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的教条式指挥及其"苏联利益至上"的倾向,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不仅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而且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2.
粮食作为在使用价值上有着特殊重要性的商品,其生产过程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处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针对与粮食安全有关的若干现实经济问题及相关政策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考察从二战以后形成两极格局,到冷战结束时两极格局终结的演变后,着重论证了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的衰落和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从这样两个方面加快着世界格局从两极到多极的转换进程。随后,又从关于单极、两极、多极、无极、集极等等概念的分歧和争论的辨析中,强调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美国企图在概念上用"多伙伴世界"取代"多极世界",以便让美国能够以世界领袖的身份走出危机;在行动上用"重返亚太"战略围堵和遏制中国,以阻挡美国的衰退和中国的崛起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只是以螳臂挡车,不自量力而已。  相似文献   

14.
首先,帝国主义已经把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作为向社会主义进攻的重点战略。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斗争和较量,从有社会主义那天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帝国主义势力一直敌视并企图消灭社会主义。他们曾多次采用武力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侵略、干涉、封锁、遏制,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武力  相似文献   

15.
冷战格局形成后,在东南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印尼成为美国力图拉拢的对象,但美国以冷战思维为主导的遏制战略与印尼"积极和独立"的不结盟政策的差异却导致双方在外交事务,尤其是在中国问题上分歧严重。中国是美国在亚洲推行遏制政策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印尼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邻国,中国问题因此成为美国与印尼外交战略冲突的焦点,以及检验两国外交关系的试金石。本文通过对1950年至1954年间美国与印尼交往过程的历史考察,探讨中国因素在美国与印尼关系变动中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要特征,它们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共同作用于时代发展的全过程;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决定着未来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弱势国家,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发达国家应重新审视其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尽量减少或避免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发展中国家既要利用全球化有利的一面不断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利用"反全球化"运动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  相似文献   

17.
遏制与反遏制:日内瓦会议上印支问题的和平解决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中国的全面遏制战略是随着两国在朝鲜的军事冲突而展开的,却没有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而终止。反之,朝鲜战争后,孤立与遏制中国成为美国远东战略的主要目标,作为美国对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而确定下来。在政治方面,美国继续运用其对西方国家的影响力,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企图把中国长期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在经济方面,美国竭力对西方盟国和日本施加压力,继续把对中国的禁运保持在比对苏联更严厉的水平上;在战略方面,美国通过发展与南朝鲜、台湾、日本、东南亚国家与地区的关系,加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  相似文献   

18.
解构南海争端——美国因素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正日益突出。"9.11"事件后,美国改变其对南海问题的战略思维,主要通过加强军事存在、与南海周边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合作等渠道介入南海问题。未来一段时间,美国的南海政策仍以主动、扩张、威慑为主,其牵制中国崛起的基本方针不会改变,美国参与和建构新的南海多边安全机制的战略新思维已日趋凸现。中国应加快与东南亚国家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南海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破解美国安全网的围堵。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世界历史从此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一球两制”新时代。“两个必然”不可避免,“两制”共存也不可避免。“两制”共存的历史,也是“两制”较量的历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何处理“两制”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主题。关于“两制”力量对比,毛泽东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战略判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战略思路;关于“两制”相处之道,毛泽东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战略方针;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方式,毛泽东提出“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性”的战略构想;关于如何瓦解西方“和平演变”,毛泽东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战略应对;关于如何应对西方遏制围堵打压,毛泽东提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对“两制”关系的战略思考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其重要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梦昕 《湘潮》2023,(7):50-51
<正>1952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在开展反细菌战斗争的过程中,党中央决策及时、措施得当、组织周密,抵御住了敌人无孔不入的攻击,推动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也促进了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1950年6月,美国政府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我国内政。10月初,美军悍然越过三八线,直接威胁到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