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的未来     
多媒体真的会取代图书馆吗?超文本真的会消灭图书吗?网络浏览真的会代替阅读吗?在本期"读书"栏目,我们选登王蒙先生《书是要捧着读的》和意大利著名小说家翁贝托·艾柯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的题为《书的未来》长篇演讲的部分章节,供读者体味、思考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2,(17):10-10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对于官员来说,读书还可以养气、静心、励志、节欲,保护自己全身而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书中自有护身符”。当然,关键是要读好书、善读书,每遇精彩隽永之语,须赏之记之,汲取精华,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3.
从小就开始读书,读了一辈子,开始是两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肯定有问题,但也说出了一定道理。第二句话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尽管有它的局限,但也表明了读书同地位、金钱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读书确实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哲学上讲,人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把自己的知识客观化、符号化,所以叫做客观知识。符号化的东西,比如一本书,当人这个肉体不在的时候,  相似文献   

4.
读书是福     
对于读书,我虽达不到“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境界,但对古人把读书列为“五福之首”还是颇为赞同的。每当倘徉于大师们洋洋洒洒的文字间,漫步于先哲们用心血凝成的结晶中,认真地思索,慢慢地转化为己有,继而去运用它,发挥它应有的能量时,我便会由哀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读书是福。  相似文献   

5.
常叹读书之三惑:一曰学不完,知识就象大海,而个人就象一个茶壶,茶壶是不可能盛大海的;二曰学不动,有些书半天读不进去;三曰学不了,终日事务缠身,感觉精力有限。面对读书之惑,能找到读书的捷径吗?很多人不同意读书有捷径之说,但肯定读书有方法,因循其法读  相似文献   

6.
梁冬 《先锋队》2015,(7):38-39
近日翻阅读书笔记,一段话跃然眼前:在德国达豪集中营入口处,刻着17世纪一位诗人的警世名言:"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烧人。当一个政权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灭亡。"当初读这段话,让人毛骨悚然。现今重读这段话,细细揣想,无不道理。书中有金,书中铸魂。多读书、读好书,大有裨益,教诲终生。读书,放飞梦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情有独钟。对任何  相似文献   

7.
正我喜欢的作家毕淑敏女士说过—段话:读书的女人,较少持续地沦为悲苦,因为晓得天外有天,乾坤很大;读书的女人,较少无望地孤独惆怅,因为书是她们召之即来,永远不倦的朋友;读书的女人,较少怨天尤人、孤芳自赏,因为书让她们牢记个体只是恒河沙粒沧海一粟。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也认为书籍是女人的营养配餐,能让女人心有一盏明灯,不会迷路;心有一扇小窗,让阳光照射进  相似文献   

8.
有些人公开叫嚣:“台湾的反导能力已能够抵御来自于任何方面的导弹袭击。”那么.台湾的反导真的具备与人民解放军抗衡的能力吗?台湾的反导能力到底有多强?台湾的反导真的能“罩”住台独吗?  相似文献   

9.
正"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决定一个人灵魂的,不是他写了什么,而是他读过什么。"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中这样写道。但凡古今中外集大成者皆有过"读书破万卷"的经历。我列举几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以及那句曾震撼过我们心灵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句子。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听到这话是在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  相似文献   

10.
读书成习惯     
姜仕贵 《当代贵州》2014,(19):60-60
正每天看书浏览报刊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前段时间看到《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的报道,让我对读书产生了一些思考。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聪慧,这是众所周知的。而据报道,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有人甚至发出"静下来读点书是一种奢侈"的感叹。是什么让读书离我们渐行渐远?固然工作繁忙、没时间,都是我们离书越来越远的理由。但若真的有读书的兴趣,这些又怎能成为障碍?读书的兴趣,多半应在学生时代培养出来。当前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相似文献   

11.
谢家林 《当代贵州》2011,(21):62-62
古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或奋斗目标,但实际能身体力行并如愿的人其实寥寥无几。不少书是读者被书名或舆论的诱惑将其请到书架,而书的最终命运十有八九是被束之高阁。有书不想看、看不了无疑是一种尴尬的现象。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倒是显得太过功利,  相似文献   

12.
管理活动中,免不了要同各种指标打交道。但是,这些指标真的那么有效吗?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多数对这种指标式管理持有保留态度。在现实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费尽气力达到了当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4,(4):58-59
书荐作者:李光耀出版:中信出版社《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摘录:中国领导人真的准备取代美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第一大国吗?中国第一意味着什么?中国成为第一大国后将如何看待美国在亚洲角色的变化?未来几十年,中国能否保持30多年来的两位数增长?中国会成为西方式民主国家吗?中国真的会成为第一大国吗?应该如何评价习近平?这些问题对亚洲和世界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书从疑处翻成悟,学到穷时自有神。这副对联,许多人都很熟悉。我每次读之,都会细思一番,感到读书治学之法,从疑字和穷字入手,真是很有见地。  相似文献   

15.
文摘     
正金一南: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都体现了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共产党人的社会正义,是我们话语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是正义的吗?我们主持过正义吗?我们还将为正义奋斗吗?今天很多人对此发生动摇了,开始琢磨"忏悔",还要出"忏悔"的书。今天有一批人,觉得中国共产党没有做一件好事。说共产党基本错了是客气,说根本错了、从头到尾都错了才算彻底。于是出现所谓"两头真"——参加革命前是真的,今天退休了是真的,中间跟着  相似文献   

16.
书趣     
《新长征》1995,(8)
书趣建华凭一个读书人的直觉,我感到读书又“回潮”了.早就想围绕读书写点什么,这例不大因为我想“赶潮”,而是自幼不解“书缘”,以书为友,真的是有些心里话要说。读书之好起于上小学之时,那时的乡下也读不到什么大书,想来不过是些连环画和一些英雄人物故事之类罢...  相似文献   

17.
不容易     
"不容易"是放之千万人皆可通用的真谛.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容易.孩子们上学容易吗?课业负担那么重,压得小小少年弯腰驼背,看着都心疼;父母养家容易吗?身在职场容易吗?我与尚未"归田"的朋友偶尔见面,常见他们面带忧戚之容,真的都不容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容易.但是,人在"归田"之前,往往没工夫叹息、顾不上诉苦、没心思回眸,只能埋头向前大步快走,慢一步就会落伍,停一下就会掉队.而今,你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拐点,可以心安理得地脱离大道,踏上小径,那是通往自家田园的归途;脚步可以放慢,心态可以放宽,重负可以放下,环顾四周:原来花是那么红,树是那么绿,水是那么清,云淡风轻、山清水秀.  相似文献   

18.
<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虽说读书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但是,从《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种种政策信号都在国家的战略高度上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您多久读一本书?我们要读什么书?……看看本期沙龙中,大家是怎样畅所欲言的吧。  相似文献   

19.
您想了解归侨女画家李青萍与徐悲鸿的深情交往吗?您想知道体操王子李小双是如何登上奥运冠军宝座的吗?您想明晓轻功大师张加陵是怎样跻身于CCTV演播厅的吗?您想品味气功杂技大师李瑛、罗翠兰的“私奔”之恋吗?……湖北荆州地委组织部青年干部王敬东同志撰写的报告文学集《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书中有详尽描述.这部书,最近由中州古籍出版社面向全国出版发行.它  相似文献   

20.
蒋子龙 《学习导报》2012,(14):25-25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