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仪     
从省城大学里请来一位礼仪教授,他给大家讲在生活中,如何讲礼仪。教授的礼仪课是从敲门开始的。教授说:“刚才,我走进教室的时候,轻轻地敲了门,礼仪就是从这样的小细节开始的。”教授说“:在中国,有八成以上的人不知道如何敲门。譬如,敲一声,代表试探,说明敲门者是陌生人;敲两声,代表等待对方应答,说明敲门者与你认识;敲三声,代表询问,意思就是‘有人吗?’”接下来,教授来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位学员扮作送水工,教授自己是主人。“送水工”敲了三下门,走进门,然后把水搬进了屋里。教授指出了“送水工”三个礼仪方面的细节问题:敲门声…  相似文献   

2.
黎尔平 《人权》2012,(2):59-60
去年11月21至12月1日,应法国南特大学法学院著名教授弗朗索瓦·科利亚特·迪蒂耶尔之邀,我到该校参加“里斯本条约生效后的欧盟对外政策”国际学术会议,会后,弗朗索瓦教授请我给他的博士生上课,讲中国人权发展问题。在法国讲中国人权,感受颇多,现记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统一论坛》2006,(3):22-22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冀军、海外部部长姜南扬、干部张学成一行3人于5月7-21日访问了美国和智利,应邀出席了芝加哥中国论坛和圣地亚哥中南美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2006年智利大会,拜访了芝加哥、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的统促会和参加了相关活动。访问团受到了中国驻当地使领馆、各统促会和有关侨团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中国论坛是由芝加哥“中国之星”媒体集团主办,力图通过邀请美国主流社会和媒体及众多美国侨界团体人士及中国两岸三地专家学者参会,形成研讨中国和平发展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交流平台。5月8-9日上午,中国论坛…  相似文献   

4.
王静 《现代领导》2002,(6):15-15
上课时教授讲“WTO条款”,大家昏昏欲睡。为了醒瞌睡,教授使出看家本领,讲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5.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来到芝加哥,出席“2006中国论坛”,我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向“芝加哥2006中国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中国之星媒体集团数年来坚持开展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是美国中部地区沟通中美之间、两  相似文献   

6.
<正>彭丽媛教授在北仍村的“夫人外交”活动,通过展现中国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就,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海南故事,以此达到构建国家形象和促进国际沟通的目的,还为生活在当地城市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体验“乡愁味道”的窗户,鼓励扎根在乡土之中的村民们努力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7.
我的好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学和物理学家、伦敦大学教授马凯博士曾说过一句名言:“政治是关于权力和谁行使权力的学问。”从语义学上讲,中国古代有关“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原是迥然不同的,但在近当代,特别是自孙中山先生把“政治”定义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以来,“政治”在中国便开始了融入世界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伟大历程。  相似文献   

8.
观点摘登     
《中国统一战线》2014,(1):79-79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研究基地顾问余源培在《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一”与“多”》一文中指出:过去统一战线讲“求同存异”。有其积极意义。现在讲“一”与“多”的辩证法,是更加向前一步。因为“异”在中国语言中时有贬义之意,如‘异见”、“异端”、“异党”、“异己”等等。  相似文献   

9.
唁电     
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馆转程君复教授治丧委员会:惊悉我会理事、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会长、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会长、美国费城天普大学教授程君复先生不幸于2005年9月21日病逝,谨致哀悼,并向亲属表示亲切的慰问。程君复先生生前关心支持中国和平统一事业,是公认的著名爱国人士。长期以来,程君复先生奔走于世界各地,积极投身全球反“独”促统活动,致力于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上世纪70年代,程君复先生投身“保钓运动”,2000年在华盛顿发起成立了全球华人反“独”促统联盟并当选为会长,2003年又在芝加哥被选为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  相似文献   

10.
语录     
中国形象不鲜明,原因是我们在精神文化生产或者说理论创新机制方面遇到了障碍。 ——日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李德顺在一次研讨会上说,中国故事讲不好,中国形象不鲜明,原因是我们在精神文化生产或者说理论创新机制方面遇到了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路径依赖,习惯于沿用旧的方法,缺乏创造力和应对新挑战的勇气.结果必然不得要领,甚至南辕北辙。具体来看,当前路径依赖主要表现为一切从既定本本,即从“洋本本”、“吉本本”和“富本本”出发。这三种本本依赖,束缚了精神生产力和理论创新力,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活力,应当予以改正。  相似文献   

11.
李子祥 《前沿》2014,(15):53-56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要求。就讲好中国故事来说,其对世界全面真实客观地认识和了解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讲述中国故事的三个着力点人手,结合实际,详细分析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内外现实困境,并就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先生在哲学领域提出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对我国哲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记者近日专程采访了他。20世纪中国哲学的艰难历程 记者:跨入新世纪,人们总有一种回顾与展望的情结。张先生,您能否对上一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作一大体的回顾。 张立文: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接轨的问题,或者说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化的问题。20世纪的中国哲学,无论从“史”还是从“学”的视野看,都可以分为前50年和后50年两大段。 从“史”的视野看,前50年又可分为“五四”前后两个阶段。“五四”前讲…  相似文献   

13.
怀念费孝通     
胡荣 《政协天地》2007,(6):44-44
费孝通教授去世2年了,但我还是时时想起他。费孝通教授是我们1984年南开大学社会学研究生班的导师。我们班37个人,是社会学重建后第二个研究生班。我们第一次见到费老是1984年10月17日上午。那天是南开大学65周年校庆,我们没去参加校庆大会,而是在主楼的教室里等从北京赶来参加校庆的费老。费老参加完学校的校庆大会,于上午10点半来到主楼和我们见面。费老坐下后,就和我们谈起了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过程,讲他如何采取“愿者上钩”的钓鱼方式从其他学科中招兵买马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4.
正"从事社会保障研究30多年,民政工作一直是我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向,我的许多‘营养’来自民政部门的实践,许多研究成果来自民政工作者的启发,从这个意义讲,我真的非常感谢民政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日前在与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人员座谈时如是说。从1986年至今的30多年来,郑功成教授一直非常关注民政事业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10,(3):32-35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自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首次设定主题以来,世博会第一次出现“城市”主题。  相似文献   

16.
吴昊 《公民导刊》2007,(4):55-55
近年来,普及健康的讲座和图书层出不穷,我们幸运地搭上了“健康快车”,收获不少,但困惑也不小。我手边就有两本同样畅销的“健康权威经典”,它们的VCD讲座也讲得头头是道。一本是四年前“曾以68种手抄本风靡全国”的洪昭光教授的《健康快车》,他主张“每天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该书开启了21世纪的“白色革命”。许多人因此开始养成了喝奶的习惯,中国的乳制品企业的利润也猛然放大。  相似文献   

17.
刘怿 《友声》2005,(1):9-9
由包括前商务部长威廉·戴利、波音公司前董事长菲利普·康迪特和芝加哥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莱斯特·克朗在内的 1 8名政商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美国芝加哥外交关系委员会代表团在结束了“上海 -芝加哥对话”活动后 ,应我会邀请 ,于 2 0 0 4年 1 0月1 9日至 2 1日访问北京。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予以会见。代表团还先后拜会了外交部副部长周文重、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和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徐匡迪副主席会见徐匡迪副主席会见代表团时重点谈到了中美贸易问题。他说 ,中国不追求长期、过大的对美贸易顺差。 2 0 0 3年 1 0月以来中国先后派出多个采购…  相似文献   

18.
“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就是要面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把中国的制度讲清楚、把中国的故事讲精彩,其叙事立场在于澄清和批驳抹黑中国制度、误导国际舆论的不实之词,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系架构和显著优势,进而将制度自信从“信”落实到“行”。目前,中国在“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方面仍存在着讲述内容“供给不足”、讲述形式“引力不强”、讲述媒介“质量不高”等诸多困境。为此,“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加强媒体融合,挖掘元素多样、题材多元、内容多彩的制度故事,要注重受众需求,练就拨云见日、一语中的、力透纸背的讲述本领,使中国制度故事成为一种更具系统性和包容性、更具吸引力和解释力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放弃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典籍浩如烟海。“对于现代的普通人来说,学传统文化,一本《论语》,一篇《老子》足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岂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12月17日,张岂之教授在“广州讲坛”上,就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世界文化格局作了专题讲演。 传统文化精华可超越时空 76岁高龄的张岂之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国文化思想史专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已50多年。在谈到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和现代价值时,张岂之说,“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讨论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问题。比如老子提出的‘天道自然,人道无为’,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荀子提出‘天道有常,人道有本’,讲的就是自然和人应该有职能分工,而人又能够参加到自然变化当中去,为人类自身谋福利。”在张教授看来,当前党中央提出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与中国传统天道人道思想是一致的,“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农业社会,但其精华超越时代,和现代社会仍然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刘秋梅 《当代广西》2010,(24):59-59
10月16日,贺州市近300名县处级“一把手”聆听了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赵湘江教授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赵成根教授的讲座,他们是贺州市县处级领导“一把手”培训班的第七讲、第八讲授课人。根据安排,贺州市计划邀请24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在2010年8月至2011年1月对全市县处级“一把手”领导进行专题培训。如此大规模、高规格、长时间对县处级“一把手”领导进行培训,这在我区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