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台商迈开了投资大陆的步伐。此后10多年中,台湾传统产业曾掀起投资大陆的第一波。2000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二波又被掀起,这就是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巅峰状态凸显颓势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在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抓住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机遇,取得了迅猛的发展。1989年,资讯业的硬件产值开始崭露头角,约55亿美元,到1999年时却猛增至399亿美元,11年内便增长了6倍多,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从1995年开始,台湾电子产品就一直位居世界第三名,其中笔记本电脑还于1999年首度击败日本,以年产值935万台、53.7%的成…  相似文献   

2.
朱磊 《两岸关系》2007,(4):15-16
继岛内“力霸风暴”之后,台湾5大电子集团之一的明基电通公司(简称“明基”)近期爆发疑似内线交易丑闻,使台湾企业弊案风暴由传统产业和家族企业延烧到具有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高科技产业,并引发台股短期大幅震荡。  相似文献   

3.
十年来被台湾当局百般呵护的高科技产业,如今第一次饱尝“失宠”的沮丧滋味。沮丧和失望情绪从台湾当局领导人就职前后就滋生蔓延。平时神龙不见首尾的业界领袖频频亮相,对新政府的政策深感不满,岛内一些知名企业更是掀起“走走走,到大陆去”的出走风。 过去台湾当局通过颁行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大力扶持高科技产业,使高科技产业成为台湾最强势的产业。台湾资讯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有14项产值居世界第一,资讯产业的卓而不凡可见一斑。 高科技的独享尊宠引发学界和传统产业早已蓄积的不满。政府是否应该再将资源投入这个产业?是  相似文献   

4.
分析台湾高科技产业加速“西移”的趋势及其驱动因素 ,认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外移不会导致“新产业空洞化” ,而是两岸产业分工体系的必然发展 ,是台湾高科技产业生存与发展 ,提升国际竞争力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5.
21世纪初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的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分析台湾高科技产业特质的基础上 ,对近年台湾高科技产业到祖国大陆投资的趋势特点 ,及其今后“西移”的可能走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遭遇困境,主要表现在新一代主导产业成长乏力、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下降、代工模式陷入僵局三方面。而这些表象的背后则是当局僵化的高科技产业政策、知识产权制度漏洞以及产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等内在制约因素。未来台湾高科技产业要想摆脱发展困境,必须调整发展策略与模式。  相似文献   

7.
适应产业数字化发展潮流,将高科技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传统产业品牌做大做强,是传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高度重视数字化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认真分析我们面临的挑战,建立健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做到"一个引领、两个保障、三个重点"。  相似文献   

8.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发展最快的是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当前福建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产业结构属于允许类的偏多,属于鼓励类的偏少,  相似文献   

9.
最近,台湾岛内有一种观点认为,台湾新竹科学园区高科技产业迅速向大陆转移,加上没有其他新的高科技产业诞生,台湾硅谷将出现“空洞化”现象。可以说这是岛内前些年认为台商赴大陆投资会造成台湾产业“空洞化”观点的一种延续。每当台商对大陆投资出现高潮时,岛内就会有少数人忧心对台湾经济的不利影响,提出台湾产业可能“空洞化”的警告。这与日前台湾当局高层称台商投资大陆拖累台湾经济的论调是一致的。实际上高科技产业对大陆投资不会也没有带来台湾产业或科学园区的“空洞化”,而且有利于台湾科技产业生命的延伸与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台湾在“前瞻性、兼顾世界科技发展与市场需求、着眼国际竞争”三大原则指导下,规划了21世纪的高科技产业,引导高科技产业园良性发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台湾高科技产业园及其产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东莞,是一块宝地。它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香港只100公里,水陆空交通极为便利。东莞充分发挥其地缘、人缘优势,推出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了成千上万海外客商来此投资办厂。有着血缘的台湾商界更被这块宝地所吸引,纷纷登上这片热土。到目前,在东莞投资的台商已达数千家,从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都已存此生根落户,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东莞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电子王国”、“鞋业王国”。  相似文献   

12.
刘建兴 《台声》2000,(10):19-20
传统产业这个概念,在台湾是 80年代初作为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的对立面而提出来的。它本质上指的是劳动密集型工业,如食品、纺织、制革、成衣、制鞋、玩具、家具、塑胶、烟草、印刷、自行车、小五金、手工业等等。近几十年来的历史证明,传统工业在台湾经济的成长过程中,一向居于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出口创汇、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主力军和不可磨灭的功臣。据统计,在 1990年的制造业结构中,以中小企业为骨干的传统产业,“其家数占制造业家数 98%以上,其出口值占制造业出口总值比率…  相似文献   

13.
范丽青  程瑛 《台声》2002,(11):24-27
有370余年历史的台南市又称“府城”。这块大陆先民抵达台湾时最先踏足的土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的据点,被视作台湾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借助得天独厚的港口和平坦肥沃的嘉南平原,以渔业、农业和商贸为支柱的台南,成为台湾经济繁荣发展的起点,由台南生根、发家的台湾大企业,如统一、奇美集团,乃至在大陆发展壮大的灿坤企业等,在国际业界亦赫赫有名。然而,沧海桑田使台南的港口优势不再,台湾北部地区金融、商贸,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让以传统产业和家庭作坊式私营小企业为主体的台南工商业受到挤压,北部的都市文化同样…  相似文献   

14.
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陆投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非 《两岸关系》2004,(1):35-36
21世纪初期,台湾高科技的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期后,开始进入全面调整时期。一方面,受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岛内高科技产业面临严重衰退;另一方面,在大陆经济快速增长的磁吸效应下,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第三波台商投资热潮的持续升温,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两岸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5.
台湾高科技产业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科技产业政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政策.传统工业化政策主要是将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生产结构,而高科技产业政策,则是强调在工业化的基础上,朝以高科技的生产为主轴的产业结构的转换,所注重的是创新及技术的发展,注重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一般说来高技术产业是以技术密集、高附加值、资本密集等指标来衡量,具有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等优点,是当今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竞争力的表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台湾高科技产业从萌芽、成长到日益壮大,不过历时十多年的时间,已成为台湾最耀眼的明星工业,成为台湾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保持对外竞争力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拟简要探析台湾高科技产业政策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台湾高科技产业之所以 能够迅速崛起,与其 选择的代工模式是分不开的。大多数台湾的知名高科技企业并不是以生产自有品牌产品(OBM)为主,而是接受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的订单,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台湾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快,做为岛内最耀眼的明星产业,目前已成为台湾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保持对外竞争力的发展动力。有外国媒体形容,台湾就像一个世界最大的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它垄断着世界绝大部分微机关键元件的制造。如果一旦它在这方面的生产瘫痪了,那么美国国  相似文献   

18.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二是科技先导、经济增长与人本地位的关系;三是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台湾一份有名的政论性刊物近期刊登一位台湾著名漫画家的漫画,标明是“两岸政策”的大炮安放在标明是“台湾经济”的地基上,大炮的身后是戴着眼镜、形似台湾新领导人的炮手;基地是由标明“高科技业”的支柱支撑的;被大炮瞄准的代表大陆的坦克,用钢索绕住支撑台湾经济的“高科技业”支柱往后拖,柱子已经被连根动摇,连带造成地基破裂,地基上安放的炮因此而倾斜,炮手也跌翻在地。这幅漫画刻划了近年来台湾高科技产业纷纷前来大陆投资的趋  相似文献   

20.
冯百贤 《台声》2001,(2):14-15
在大陆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并以极迅速的经济成长扮演全球“吸金国”角色的同时,台湾的工商业界却面临“政府”财经政策摇摆、股市低迷、废核引爆政经风暴、工时缩短等多重不利政经环境的冲击。整个大环境的因素,驱使台湾企业掀起了投资大陆的热潮;从台塑、裕隆等传统产业,到高科技电子产业,纷纷在大陆积极扩大生产规模,由此不难看出,戒急用忍政策已全面崩盘,两岸全面“三通”已是迫在眉睫。  为了民进党一党的意识形态,没把60%以上民意支持的在野党放在眼里,未来执政党显然也不会把企业界放在眼里。“核四”是否兴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