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以来,美日印等国家掀起新一轮“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的出现,在浅层次上,即战术层面上,主要是为了满足美国等国家内部相关群体和部门的利益。在中层次上,即战略层面上,主要是为了打压、围堵中国,挽救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下滑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深层次上,即心理层面上,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担忧以及现实主义国际政治信念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军事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立足国际战略高度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全局,把积极推进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的发展创新置于战略地位,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提升军队战斗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维护中国军事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代春 《湖湘论坛》2001,14(4):31-32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 20世纪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他们以卓越的理论与实践,架构起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级阶梯,让中国人的强国之梦由憧憬变为现实。对比学习与研究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历程,更好地掌握未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脉搏。   一、战略目标之比较   与“欧美并驾齐驱”,是孙中山设想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一个根本性观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曾满怀信心地预见未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必有“异常之速度”,认为“十年二十年之后,不难举西人之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化建设经历“效仿欧美”“以苏为师”后,最终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主体性、价值性、全面性、持续性和世界性的鲜明特征。其深层价值在于破除了“西方中心论”的桎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方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朱厚敏 《求索》2023,(2):46-54
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其参照系之一是西方现代性文明。西方现代性文明是经由西方率先开启的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首个现代性文明,但“先发”并不意味着“唯一”,文明自身的历史运动规律与范式多样性赋予了现代性文明以多样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合理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制定方案、推动发展,从而规避西方现代性之觞,实现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存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后发性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全新的现代性文明,离不开西式现代性文明的参与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国自身具体实际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性文明,是现代性文明的中国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图景涵盖中国和世界两个维度,其中国维度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囊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综合,其世界维度表现为构建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  相似文献   

6.
何敏 《求索》2005,(10)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革新派反侵略的军事思想是中国近代军事思想的发端。他们既主张反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又注意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器良技熟、胆壮心齐”、“心灵胆壮、技精械利”的建军思想;提出了“以守为战”,“以战为擒”以及水陆配合、积极主动的海岸防御思想。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理论为宗旨,提出了许多促使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们主张购买和制造近代武器装备,使中国军队进入火器时代;主张“外送内引”,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培养近代军事人才;主张适应新的装备情况,进行兵种改革,并确立近代海军制度。  相似文献   

7.
吴勇 《湖湘论坛》2004,17(2):23-24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是江泽民和中央军委着眼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 ,立足中国的国情和军情 ,向全军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历史性课题 ,集中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民解放军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求。在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中 ,必须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指导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   一、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前进的方向 ,就是要实施科技强军战略 ,努力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军队建设上科学技术就是第一战斗力。军队贯彻学习“三个…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历史征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而是独具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民族种出的文明之种、开出的文明之花、走出的文明之路、结出的文明之果。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步履维艰的,频繁遭到来自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意挑衅和恶意抹黑,他们通过“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等奇谈怪论来蛊惑世人,想借此扳倒他人、抬高自己。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实践,以“文明借鉴”“文明创新”“文明再造”“文明共存”分别破解了“历史终结论”“主义失败论”“西方中心论”“国强必霸论”。  相似文献   

9.
<正>资本作为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之一,是现代社会的总纲和主导原则,是现代社会“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所以冠之于“资本”之名,是因为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进程与资本逻辑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关联性,正是资本逻辑推动了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西方现代化的文明和危机都与资本逻辑密不可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种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是中国人民在近代百年历史探索中通过不断试错后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对于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必须探讨军事文化的内涵与分类、产生与发展、特征与功能,军事文化对战斗力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他对人才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有着充分认识,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他根据当时实际条件注意拓宽培养军事人才的途径,通过派人去西方学习、聘用西方军事人才和开办军事学校三种方法培养中国的军事人才。张之洞的军事人才教育活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2.
曹冬英  王少泉 《创造》2023,(11):49-52
<正>当今世界存在两种现代化道路:欧美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将资金、技术等集中于能够快速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和领域,并借助科技、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本质上是依靠极化效应实现现代化目标。与欧美式现代化截然不同的是,中国除在国内层面基于极化效应、扩散效应提升现代化水平之外,  相似文献   

13.
军事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对于加速我军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必须探讨军事文化的内涵与分类、产生与发展、特征与功能,军事文化对战斗力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国先进军事文化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经济振兴与文化重建——孙中山和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比较唐丽萍薛文同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始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时期。到目前为止的整个现代化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堪称是20世纪前期、中期和后期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位巨人。其中孙中山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是与“现代”对立的概念,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可籍此在更高起点上走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发展道路,从而避免西方国家曾犯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论黄兴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兴是中国资产阶级杰出的军事家。他关于“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的武装反清起义的战略 ;武装斗争依靠革命党人、会党、新军三结合的思想 ;武装斗争以国民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以“爱国、保民、御外”为军队的宗旨 ;建立资产阶级正式军队的设想 ;普及军事教育和全民皆兵的主张 ,等等 ,都是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而且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 ,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异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逻辑、中国智慧。从人本价值的建构维度考察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共同构成其理论基础。执两用中的资本态度、富民强国的道路演进、人本传统的“创造创新”、命运与共的人类情怀构成其实践进路。人中心对物中心的超越、统一主体对单一主体的超越、中国道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集中彰显其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8.
面对新军事变革的需求和挑战,建设一支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军队、完成“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培养、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军事指挥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9.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对军队历史使命和军事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军队作为一支重要的救援力量,在参加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确保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军队在参加抢险救灾中的作用,是军事法制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借鉴西方国家军队抢险救灾立法的经验,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道路,完善现行法律实施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吸收当前抢险救灾实践中的成功做法,有助于构建规范完善、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的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被迫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在这场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晚清军事变革起了决定性的牵引作用。主要表现在: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序幕;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促进了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军人地位的提高使“兵”阶层与传统四民社会实现了有机契合;军队私家化趋势削弱了清中央政权的社会整合能力;军人的政治逸轨促成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