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平 《天津律师》2001,(6):39-42
随着刑事诉讼执法的不断深入,对刑事诉讼证据规格的要求愈来愈严格,其中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与被告人的口供作为证据使用的问题更是备受关注,笔者试结合审判实践和有关理论,从犯罪嫌疑人口供与被告人口供在刑事诉讼中的关系,沉默权制度下被告人口供的效力,  相似文献   

2.
口供在证据价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人员应该认真对待口供。从实证的角度,废除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的义务,有利于建立口供的激励制度。口供制度的重要基石分别是口供的任意性和真实性,我国刑事诉讼应该建立告知制度和口供补强标准。对待口供,既要反对口供无用论的"口供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口供无法获得的"口供无奈主义"。合理的口供制度的建立,可以减轻司法机关口供举证责任的负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应成为量刑的评价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展 《证据科学》2008,16(5):589-597
口供在证据价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人员应该认真对待口供。从实证的角度,废除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的义务,有利于建立口供的激励制度。口供制度的重要基石分别是口供的任意性和真实性,我国刑事诉讼应该建立告知制度和口供补强标准。对待口供,既要反对口供无用论的“口供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口供无法获得的“口供无奈主义”。合理的口供制度的建立,可以减轻司法机关口供举证责任的负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应成为量刑的评价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历史时期证据制度下,口供在诉讼中占据的地位是不同的,并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口供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定证据的一种,其具有真伪两面性,对待口供应该不轻信口供,同时重视发挥口供的作用,我国应当采取措施进一步使口供地位科学化,以更好的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5.
无罪推定原则在现代刑事诉讼制度中的确立,迫使口供中心主义的观念逐渐淡出刑事诉讼的立法舞台。然而,口供以其反映案件全面性、完整性、直接性的特点至今为司法实务界所青睐。随着“零口供”案件的层出不穷和日趋复杂,司法工作者对口供的依赖受到现实巨大冲击。解决“零口供”案件除了明确基本原则之外,尚需加强对具体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有着长期实行"口供至上,罪从供定"历史的中国刑事诉讼活动中,已经不自觉的形成了口供中心主义习惯。这种习惯甚至一直影响到当代的刑事证据实践,表现为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对口供的情有独钟,导致侦查机关没有口供不结案、检察机关没有口供不起诉、审判机关没有口供不判决的局面,但是这种现状在面对刑事诉讼的无罪推定原则时却处在无比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7.
闫召华 《证据科学》2013,(4):437-453
受观念、传统、制度、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刑事诉讼中,公安司法机关仍然带有浓厚的“口供情结”,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多是围绕口供而展开,并将口供作为定案处理的主要依据.形成了口供中主义的理念和办案方式。口供中心主义虽然能保证绝大多数案件的正确处理,节约刑事诉讼的直接成本.但却异化了诉讼构造,增加了错误成本,损害了过程利益,导致刑讯逼供不止,冤假错案不断。为此,应当在对口供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在程序法中构建激励型的取供机制,在证据法中确立“不轻信口供”的口供运用机制.逐步推动口供运用理念及方式的根表峦革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现行口供制度的缺陷 缺陷之一:口供制度本身存在内在的矛盾与不足。 《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第43条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这表明,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不承认口供对案件事实独立和完善的证明力,禁止以刑讯逼供获取口  相似文献   

9.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在司法实践中统称口供。口供是法定证据之一。在传统的证据分类中,它一直被当成证明力极强的直接证据。由于这一证据形式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大量存在,其作用及证据效力历来倍受关注。实践中,有不少侦查人员过分倚重口供,夸大口供在刑事诉讼中尤其是在侦查破案阶段的作用,有的抱持口供是“证据之王”的观点,甚至不惜以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取口供。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实施,笔者认为,对口供的作用及证据效力有必要予以重新、全面审视,以进一步澄清侦查人员思想上的模糊认识,尽快纠正业已普遍形成的办案思维定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调整改进刑侦工作方式,顺应刑事诉讼民主化、科学化进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论口供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被告人的口供是刑事诉讼中使用最普遍、最多的一种证据。对于口供这种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什么地位和作用?在判断使用中掌握什么原则?如何正确对待?不论在实践中或是在理论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践中发生的某些错案,往往同不能正确对待口供有密切关系;而理论上缺乏指导,又是不能正确对待口供的原因之一。因此,对口供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的口供问题,在各国都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立法和司法实践重点关注的问题。作为刑事诉讼中的法定证据,由于口供在刑事诉讼中具有其他证据无可比拟的价值,所以它对负有侦查职责的司法人员有着很强的诱惑力。任何做好口供的分析评断对实现司法公正、保证犯罪嫌疑人权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相对于其它证据来说,口供具有直接性、全面性,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事实,达到查明事实真相、控制犯罪的目的。在任何国家的刑事侦查过程中,口供作为证据形式的一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指出正确了解口供的价值,准确认识口供的特点,对收集口供,利用口供进行刑事诉讼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口供中心主义之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牟军 《河北法学》2005,23(12):33-38
口供中心主义最主要的内涵在于依口供可以定案和无口供不可定案两个方面。从法律理论和实践的维度分析,口供中心主义内涵的这两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可接受性,口供中心主义的命题实际上能够成立。然而,口供中心主义是一种口供中心的客观主义,而非主观主义,它对刑事诉讼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而非负面的。  相似文献   

14.
口供是刑事诉讼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关于口供的运用问题是目前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在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功能角度对口供进行剖析,进而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对待口供的态度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刑事被告人的口供(以下简称口供)是法定的六种证据之一,它是刑事诉讼中使用最普遍、最多的一种证据。怎样看待口供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审查判断口供的真伪,是办案人员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葛玲 《证据科学》2008,16(2):190-197
口供是刑事诉讼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关于口供的运用问题是目前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在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功能角度对口供进行剖析,进而对我国立法和司法对待口供的态度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7.
纵博 《证据科学》2014,(2):180-190
广义上的共犯口供问题包括未共同审理的共犯的口供问题,以及在同一程序中审理的共犯或其它牵连案件被告人等共同被告的口供问题。共犯及共同被告口供问题在台湾地区的证据法上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逐步清晰的发展时期。在台湾地区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中,共犯口供在其他被告的案件中作为证人证言,并要求补强证据;对于共同被告则可经程序分离而进行证人的证据调查程序,并且其口供同样也需要补强证据。对于共犯及共同被告口供的处理方式体现出台湾地区对严格证明法则的重视,对被告人程序权利保障的加强,也反映出口供在证据体系中地位的降低,但依然存在一些难题未能解决。台湾地区共犯及共同被告口供的证据规则能给大陆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樊崇义 《法学杂志》2008,29(2):42-49
(接上期) 六、口供本位转向物证本位 根据刑事诉讼主要通过何种证据来证明案件事实,可以分为口供本位和物证本位两种证明方式.口供本位证明方式也就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注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虽然也注意收集除口供以外的各种证据,但口供被认为是证据之王,因此全部证明活动的核心是获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而不重视搜集其他证据,并主要根据口供认定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口供的证据价值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永海 《法学论坛》2003,18(6):72-79
论及口供的证据价值,"刑讯逼供"如同魔影随行在刑事诉讼程序的进展中,尤其是在刑事侦查程序中。垂青于"零口供规则"的人,藉此对口供的证据价值给予全面的否定。作者认为,口供对于证明案件事实具有独特而又重要的证据价值,对口供的证据价值应有一个科学而客观的认识,为获取口供而不惜刑讯逼供固然错误,但因此而否定口供的证据价值也不足取。  相似文献   

20.
口供补强法则的基础与构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美君 《中国法学》2003,(6):125-130
口供补强法则是刑事诉讼中关于口供运用的一项重要规则 ,其设立具有哲学上和诉讼上的双重基础。口供补强规则应当包含被补强的口供范围、补强证据范围以及补强程度三项构成要件。从比较的角度 ,文章继而对这三项构成要件在我国的具体运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