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支持中国共产党获取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基本保障。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特别要警惕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实用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甚嚣尘上的现象,不能只关注现实问题、忽视理论建构,只强调当下、忽视理想,只求快速发展、忽视社会效益,只重物质满足、忽视精神引导,而是要培育与巩固民众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引导民众全身心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园地,又是社会思潮的聚集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个概念、范畴,在人们的头脑中总和各种疑问交织着.“信什么?”“为什么信?”“怎么信?”这些思想扣子不解开,马克思主义信仰难以真正在人们头脑中确立起来.解决好这一课题,应将信仰内容划分类别,用目标信仰教育回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终极关怀和终极归属的诘难;用理论信仰教育化解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信仰合理性的质疑;用过程信仰解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虑.  相似文献   

4.
从现实层面看,反特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诉求,是反腐败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指向;从理论层面看,反特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着眼点——解放全人类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政治制度、组织形式及价值诉求三位一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末马克思之名第一次在中国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初具规模,马克思及《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与诠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传播主体看,经历了从自由派传教士、维新改良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再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变化;从传播路径看,理论层面的译介主要是假道日本而来,实践层面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从诠释旨趣看,历经了用马克思主义佐证进化改良之必须,到证明暴力革命尤其是三民主义的合法性,最后成为支持社会主义革命的理据。这一传播和诠释历程,一方面展示出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也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重要论述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理论出发,从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目标——策略层面这三个方面构建起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图景,体现出强烈的战略思维、问题导向、国际视野、底线思维和创新意识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主体上而言,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基本价值,用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吸引人民群众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通过解决人民群众实践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利益关切,确立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信心,建构起他们的精神家园,防止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错位或缺位。为此,共产党人需要结合社会主义实践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创新多样灵活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样式,使人民群众紧跟共产党人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8.
胡开宇 《求实》2002,(12):59-61
传统的儒家道德信仰早已式微 ;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片面化理解及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 ,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也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现实性和终极理想性的统一 ,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9.
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安全的实质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合法性信仰,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过程,进而在世俗生活领域形成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与主张的认同情感与遵从态度,最终达至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了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求是》2015,(5)
<正>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三个方面的要求中,学而信是前提。学而信是指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坚定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深入学习,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现在,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的信仰信念问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精神懈怠、消极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决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新形势下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战略意义、基本现状,并找到针对性策略: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内涵;加强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文化表达;利用新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品质是科学性、实践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其实践价值有指引性、激励性和聚合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从内在根据看:一是自觉追求科学和真理;二是渴望满足利益的需求;三是追求幸福的美好未来。从社会途径看:一是家庭熏陶习惯养成;二是实践比较选择养成;三是理论研究认同养成;四是社会教育灌输养成。从心理路径看:"知"是信仰的理论确证;"情"是信仰的情感体验;"意"是信仰的保持因素;"行"是信仰的目的归宿。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养成规律是:生活——习染律;学习——认同律;实践——验证律;个体——社会律;层次——发展律。遵循信仰养成规律实施信仰教育,是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本期我们刊登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4.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增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机活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是最主要的革命,五四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接受科学社会主义到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从把中国革命看作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到重视人民大众的力量再到对新民主主义的认识的深化过程,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研究此问题不仅使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也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相似文献   

16.
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人类社会生活和斗争中行进160多年了。在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行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至于“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期间,经历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重挫折。但是,中国在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探索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意志和信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其中学史增信,就要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从百年党史中涵养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抵御各种诱惑与干扰,从源头和根本上筑牢精神防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简单地说,就是特定的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大众进行传播,使大众了解、认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社会信仰建设问题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削弱、国内不和谐现象、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挤压,加之由“经济人”效应导致的信仰物化、信仰冲突、信仰缺失等等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同时,应当加强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巩固公民共产主义信仰的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新时代,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至少应突出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